APP下载

《百鸟朝凤》:不只是吹给民俗的挽歌

2016-07-11为了忘却的记念

读者欣赏 2016年7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天明唢呐

为了忘却的记念

《百鸟朝凤》的主要故事脉络是一代唢呐匠人的兴衰。故事并不复杂,还带有情怀。在表述这份民俗逐渐暗淡乃至最终消失在陕北大地上的时候,我看到其背后的另一种表达:乡村生活在被迫城市化的过程中的破碎。

电影从小孩子天明拜师学艺开始,向我们展现了秦川乡村对唢呐的依赖。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短短十几年的变化中,吹唢呐这门技艺在民俗与外来文明相互冲突的过程中,虽想保持却难以为继。随着世界的变化、人心的浮动,这个曾经被尊重的行当演变得难以维持生计,最终,不得不面临失传的绝境。

唢呐的兴与衰,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植根于孕育它们的热土。当田间地头的老百姓都喜欢、热爱的时候,这门技艺才会发展延续。就像电影中的焦三师傅,他说唢呐并不仅仅是在婚丧嫁娶时吹奏的,相反,它是平民的、日常的。吹唢呐的人,在田间地头吹起来的时候,对农民来说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娱乐,是一种舒心的休憩。唢呐匠人仿佛是可以传达他们心声的那样一个媒介。凡遇家中大事,请一班唢呐匠人吹吹打打,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曾经,唢呐匠人被农民当作艺术家来敬仰。特别是白事,是否吹奏《百鸟朝凤》来送行,那是唢呐班主才能定夺的大事,不关乎钱财,只关乎良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乡村被城市化,甚至可以说经济发展造成人心浮动,人们对唢呐、对唢呐匠人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曾经,天明的父亲几乎要把孩子打死也要让他学艺,到后来看到他不出活却依然固守唢呐技艺时,劝其早点另改行当;曾经,村中的人知道天明接替唢呐班主兴奋地奔走相告,到最终无人问津;曾经,请唢呐匠人要行跪拜礼,后来只是几条烟和红包就可以代替了;曾经,走过路过的大叔们看到天明在河边练功还会暗暗勉励,到后来,祝寿的人群中小流氓对匠人们爆粗口、殴打……最明显的一处是唢呐班和洋乐队在寿宴上的“正面交锋”,可以看到新生事物逐渐渗透到农村大地,而民众显然是对更新鲜的东西更感兴趣。这让我不禁想象:当田间地头的消遣变为手机可以直接播放的网络歌曲时,那么唢呐声可能在那片土地之上再也没有出现的机会了。

都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保护?录一段视频,强迫很多人来学习?这都是被动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如果这门艺术的土地贫瘠了,人们不喜爱了,那么它就会自动退出舞台。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单单靠个人无法支撑的一种悲哀。所以,与其说保护非遗,不如说如何保证乡村的恬静生活。在城市化的今天,乡村俨然是以受害者和牺牲者的身份出现的。在乡村种地,赚的钱不如打工多,自然会有大批的人涌向城市。然而没有文化、没有技能的他们,来到城市以后只能沦为最低端的劳动者。曾经的唢呐匠人—受人尊重的人,因为经济原因来到城里,不是被截掉了手指,就是染上尘肺病。他们是实实在在用血和命在为城市的一砖一瓦做铺垫。然而在经济大潮中,他们却不得不如此。因为在乡村,他们没有活路。

电影前半部分的乡村生活充满质朴的气息。那时候河水还是清的,河边的芦苇也绿油油的。农人们扛着锄头健康地下地干活,不富裕,却自满自足。老唢呐匠人在传授技艺的时候,还可以听到不下十种的鸟叫声呢!到如今,这些在阳光中无比清亮的画面,只能追忆。

面对经济大潮,面对世界的变化,我并不是说让农村固守田园拒绝城市化,而是如何能将更多的资源送到农村,让那里的人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如果在农村也有较好的医疗、就业、就学环境,也可以赚到哪怕并不太多的钱,我想没有太多人会舍弃家人和健康来到城市。如果能够保持农村的小康氛围,是不是很多习惯的事物会延续下去?焦三的无后和天明的未娶,似乎都在暗示这门技艺无以为继。如果真正喜欢一项民俗的人少了,那它真的就只能面对消亡。

唢呐匠人吹起的这一曲挽歌,让人反思:消失的何止唢呐?不复存在的又何止民俗?《百鸟朝凤》的悲怆感,来自无法逆转的大势所趋,故而也更让人无奈与唏嘘。而这部影片本身的存在,从目前的电影市场来看,难道不也呈现出一种哀惋吗?老匠人坟前的那曲唢呐,应该也是吹给这部电影的吧。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天明唢呐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唢呐
唢呐放光芒
副驾驶座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唢呐(短篇小说)
我心目中的吴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