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语文”看“生命”
2016-07-11姜欣瑶
姜欣瑶
摘 要: 在试行素质教育的小学阶段,如何实现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文本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教育,阅读积累中领悟的生命教育,作文写作中渗透的生命教育,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 自我体验
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1]。小学阶段中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应思考如何实现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2]。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课程课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利用课本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在文本、阅读、作文中渗透生命教育,实现“文道统一”。
一、文本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依托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情感,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达到自我教育。
情感的一个特征是情境性。“触景生情”,即有了一定的情境,人的情感才会萌生。在学习《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段送别邓小平同志骨灰的珍藏视频,当音乐响起,看到成千上万的人都拥挤到街上来送别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时,孩子们也受到了感染。此时,再来学习这篇课文,孩子们就很能感受到当时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入大海的悲壮之情,感受到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况,感受到一个伟大生命的魅力。又如在学习《艾滋病小斗士》时,我们首先看了南非生活环境和遭受艾滋病的当地儿童的一组照片,让孩子们在震惊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与他们年龄相仿的艾滋病小患者所遭遇的痛苦与折磨。在这种情况下,再认识小恩科西,他能坦然面对生活,“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孩子们不仅对恩科西油然而生敬意,而且学会了面对生活困苦的一种态度,使他们更加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阅读积累中领悟的生命教育
阅读为孩子打开一扇世界之窗,多读书、读好书,成为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可以使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寻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最有意义的探索。好的书本中惹人喜爱的主人公、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动人心的故事等吸引着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教导他们懂得珍惜时间、真诚待人、不畏艰难、热爱生命等生活真谛。这样不仅帮助孩子积累了词汇和知识,而且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实在是一举两得。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涉及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感受和体验[3],并通过与相互间的交流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感受文本主体的内心经历与喜怒哀乐,感受羞愧、同情、怜悯、悲伤、幸福等情感,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加深对自我内心体验和认识,追求不断完善与超越。如在上学期我给孩子们借阅了《小王子》,全班阅读之后,大家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你喜欢小王子的什么?为什么喜欢?”“读完这篇小说之后,你的感觉如何?”“这篇小说赞美了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同伴间交流与评价,他们对《小王子》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在不断对自己的道德判断有一个重新审视和评定的过程。他们认识到爱与责任,感受生命的真善美,用孩子们的视角探求生命的“本真”。
三、作文写作中渗透的生命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育人工作不仅仅是课文学习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也不可忽视。作文学习往往要调动各种感官、感情及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在观察、分析、感受事物进而提笔创作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感情,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4],这些见解或评价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学生的喜好和态度,这便是文章创作中经常出现的“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等的初始阶段。
学生总爱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但多半是一时兴起,出于好奇,并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周边环境和身边事物,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思考事物与人、与环境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写出具体、感人的文章。如在教学习作“秋天的树叶”时,我在午间休息和活动课时带领孩子们收集各种树叶,孩子们发现原来校园有千姿百态的树木和形状各异的树叶,他们兴奋极了,不停地跑过来向我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与众不同的树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引导他们观察树木和树叶,想一想,不同季节树叶一直都是这样的吗?这个树叶不同在哪里?它的形状像什么……通过这一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春夏秋冬的变化,感受不同生命的精彩。又如在学习习作“喜怒哀乐”时,孩子们事先准备好一张过去的照片,上课前我在黑板上画上喜、怒、哀、乐的表情,让孩子们回想这张照片背后发生的故事,然后把照片贴在相应的表情边,接着小组内讲述自己照片背后的故事,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给大家讲他的故事。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充满兴趣和乐趣,通过这一小游戏,孩子们都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有趣或难忘的事,感受的成长的乐趣、生活的丰富多彩抑或同伴间的友谊、父母教养的不易……
课堂教学蕴含巨大的活力,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激情和成长,才会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张扬。
参考文献:
[1]蔡蓓.浅谈生命教育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潘慧郁.撑起德育教育的一片天[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5):99.
[4]陈小波.用文学的方式启迪学生心灵[J].文学教育(下),2012(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