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哲学视野下感恩教育范式研究

2016-07-11陈琰

成才之路 2016年16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音乐

陈琰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对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文章介绍音乐教育哲学的范式,分析音乐教育哲学对感恩教育的作用,试图在音乐教育哲学审美与实践范式理念下对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进行研究,提出音乐教育哲学实践范式下感恩教育的措施,以期在更广的面及更大程度上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感恩教育;小学音乐;审美范式;实践范式

中图分类号:G416;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12-02

历史在变迁,社会在进步,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云:“施恩不图报。”更有“衔环结草,以恩报德”的典故,“跪羊图”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在各个时代,感恩以不同的方式被人们诠释着。随着音乐教育哲学不断发展,音乐教育逐渐显现着更为广阔的前景,它不仅在本学科不遗余力地发挥作用,更为其他学科和领域添砖加瓦。而音乐教育哲学中以何种范式使感恩教育达到更优的效果,人们一直在探求着,研究着。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范式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在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在音乐教学中,“范式”指一系列已成习惯的信念,或应对及处理一个普通场景的常规模式。目前,国际上对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较多、较系统的成果集中于美国,确切地说是北美学界。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这两种范式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上对音乐教育教学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无论是哪种范式,都对音乐教学中感恩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哲学对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更多地集中在思想品德课中,大部分由班主任担任此学科的教学工作。但随着人们对德育不断重视和师资力量的提升,逐渐涌现出思想品德学科的专职教师,他们以生动的课例分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并努力地在生活中实践施恩。

其实,感恩教育不仅只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专属,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渗透,尤其是音乐学科。无论是关爱地球的音乐专题,还是世界音乐文化,或者是地方音乐文化,都与感恩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艾利奥特(David.J.Elliott)在他的著作《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出:“音乐教育(或应该是)是一种多样性的、多文化的实践。这意味着真正与教学和学习相关的音乐教育也介入了独特的和主要形式的人文教育。”我们发现,音乐教材中那些节奏迥异、风格别样的歌曲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以丰富的形式内容提高着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更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思想情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用音乐教育辅助感恩教育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价值。最主要的是,用音乐启迪学生、促进感恩教育发展,在形式上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音乐教育哲学视野下感恩教育的范式研究

音乐教育哲学中,以何种范式来解读感恩,对于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1. 审美范式下的感恩教育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正式建构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理论基础来自于18世纪的美学,其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其实,“审美”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也提到“审美性”。贝内特·雷默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写道:“如果现今的音乐教育能够用一个单一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来概括,那么可以说这个专业正在努力成为‘审美教育。必须有一种哲学来实现这个目标,以表明音乐教育如何及为何在它的本质上和价值上都是审美的。”审美范式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而培养审美感受的最佳途径就是听赏。通过此理论的学习,教师秉着“以美育人”的理念,以美的启迪与享受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舞蹈、欣赏等音乐活动。期望学生能发现美的事物,产生美的性情,拥有美的品德,这一切的确对于培养学生美的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中的《丰收之歌》,这是一首情绪欢快,节奏明快的丹麦民歌,在初次听赏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美的体验,感受到丹麦人民乐观爽朗、勤劳善良的品性。在歌唱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劳,使学生懂得在互帮互助中应怀有感恩之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懂得珍惜,心怀感恩。可是,对于“感恩”,学生领悟多少,会意多深,又持续多久,值得教师认真反思。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以听赏“好的”音乐为主,面对非审美性音乐时是否这“不好”的音乐就不具有价值,鲜有人文教育意义呢?其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还有挖掘的空间吗?这些都值得教师进一步研究。

2. 实践范式下的感恩教育

20世纪90年代,音乐审美哲学受到了实践哲学的挑战,埃利奥特等人提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音乐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从事音乐实践者的行动、结果。“音乐教育中,不仅是音乐方面的培养,更要有对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的考虑。”也就是说,音乐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音乐,更是像其他学科一样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这里提到了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鲍曼也在他的著作中说道:“教育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尤其与人们的性格、特征、情操陶冶和思想转变有关。同样,音乐教育也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音乐教材中,“蓝天白云”“睦邻佳音”“欢聚与期盼”等单元主题,在或是欢快或是优美的旋律背后均涉及人文教育。因此,教师应在音乐教育中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最终能感恩自然,自发地保护自然;尊重、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多元文化,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使得学习音乐不囿于审美,在音乐沉浸与自我成长中还有其他的体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自然地渗透感恩教育,则更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同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歌唱、表演、创作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音乐,知晓音乐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进一步理解音乐和音乐所联系或引申的内涵。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学生由耳听感恩教育,变为在音乐实践中的活动体验。

仍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丰收之歌》为例进行说明。为达到音乐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劳动情境模拟导入本课,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音乐背景,感受劳动的乐趣;在鲜明的强弱节拍、欢快的情绪中,以丰富的演唱形式理解、接受、尊重各地的音乐文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简单的肢体语或情景剧进行表演,在创编音乐的过程中不仅理解和学会歌曲,更在音乐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在劳动成果的创造中促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产生感恩情怀。学生们通过音乐实践,感悟歌词“让我们去帮助别人,慷慨又大方”,使得学生有更加博大与宽阔的胸怀,懂得时时处处应该帮助、尊重、感恩他人。这样,音乐教学活动变成体验音乐丰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创作音乐的快乐过程,为学生对他人、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施恩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良好的铺垫与引导。

3. 实践范式在感恩教育方面的优势

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不仅是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更是人类的多样性行为,这意味着它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本身就带着社会道德伦理的维度。”因此,实践范式在广度上凸显着更多的优势,它让人们从不同的文化语境去理解音乐,对音乐的诠释更加丰满,给了教师对感恩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融合的契机,以及音乐教学广泛的施展空间。而且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模拟或真实的道德情境冲突,使得感恩教育由听、想、悟衍生成实际的行与做。实践范式下的感恩教育,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也增进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四、音乐教育哲学实践范式下感恩教育的措施

1. 音乐课堂教学的渗透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教育,通过充分挖掘音乐学科的丰富资源,以音乐、音乐相关的活动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生动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创设各种德育情境,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感恩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在音乐教学环节中,无论是相关音乐为背景的师生对话式导入还是律动式导入,都能给学生良好的感恩情感体验。涉及感恩教育的歌曲教唱过程中,学生自身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歌曲情绪的把控、音乐术语的表达,往往胜过教师理论式的说教,音乐似乎更能激发人的内心情感的共鸣。而音乐不只是旋律的流动,它更是这旋律背后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因此,要注重丰富歌曲的教唱和拓展环节,不仅可以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还可以请学生自己创设音乐情景剧进行个性化表演。在学生的协作中,他们懂得互助与尊重,体验识恩、感恩在实践中的快乐,为今后的施恩埋下幸福的种子。

其次,实践范式的音乐教学鼓励学生“创编音乐”和“有效聆听”。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分析歌曲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同时注重创编音乐,抒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这一过程,会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体验与创设,通过歌曲的聆听、演唱、表演、创编,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自然的高尚情感,使得学生思想意识上的感恩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持久。

2. 校内兴趣课及艺术比赛、展演活动的渗透

学校的校内兴趣课及艺术比赛、展演活动,也是渗透感恩教育的很好契机。校内兴趣课中的舞蹈、声乐、曲艺等音乐活动,均涉及人文教育。可以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少先队活动日,组织学生社团进行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增进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尊重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在团体活动的体验中,感恩同学的友爱、教师的关爱,感恩学校提供齐备的教学设施和异彩纷呈的活动方案,感恩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带来的安定的学习环境。

3. 隐性课程的渗透

感恩的隐性课程隐藏于显性课程的意识形态、教师教学风格、教育理念之中,它具有普遍性、弥散性和持久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倡导学生之间师徒结队,鼓励以歌唱的形式传唱校园文化精神,以及教师利用自身教态和言行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都对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无论是运用音乐哲学的审美范式还是实践范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并为感恩教育的研究拓展新的空间。而如何使感恩教育在音乐教育这一领域达到更优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范式,使得学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懂得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

参考文献:

[1]罗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

[2]戴维·艾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Bennett Reimer.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M]. 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70.

[4]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审美与实践之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小学音乐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