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画山水中色彩的运用
2016-07-11李芳
摘要:中国山水画色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课题,在山水画诞生的年代,色彩是其重要元素。在近当代艺术多样化的背景下,山水画的色彩呈现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突破了以往的局限。因此,让色彩与笔墨结合,让色彩布局更为合理,将以往的墨韵与色彩技巧、国外的色彩理念进行淬炼,融合,构成独具韵味、色彩艳丽、装饰大气的当代山水画,是国画未来的出路。
关键词:国画 山水 色彩 运用 探讨
中国山水画的色彩知识与技巧繁复精湛,以往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理念来自于谢赫《古画品录》里指出的“随类赋彩”。“随类赋彩”重视物体本色、情感色以及一部分宗教色彩。所以,青绿山水凭借其繁复的色彩变换以及大气华丽的画风,拥有了一大批支持者。青绿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源起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并在两宋时代达到顶峰。伴随水墨山水画在唐朝的兴盛,画师将中国文学家独有的精神世界、生活情趣融入画作中,让绘画领域开始推广清雅、朴素为主格调的水墨画,并且影响着后世的画家。所以,青绿山水画在该年代遭到“排挤”,而被认定为是一类比较古典的山水画。但是其独到的色彩运用技法对后世启发颇大,并且影响着后世的画家的色彩使用理念。笔者在本文中将探讨国画山水中色彩的运用。
一、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
山水画有别于其他的绘画种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出现了。色彩是画作的基本语言,其艺术格调以及艺术情趣通常要通过色彩来表现,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前提。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从“随类赋彩”到当代中国山水画诸多元素的融合,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是无数山水画画家的心血与智慧结晶。
二、色彩在古代中国画领域的沿袭与改革
(一)晋唐时代,中国画色彩制度的初创
中国色彩绘画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祖先对色彩的表达,最开始是在彩陶纹饰以及壁画中进行。中国古典色彩绘画制度在魏晋南北朝“制度初创”的前提下臻于完美,而当这类语言局限于表现古典画作中的理念、工具、材料等元素的相对饱和阶段,水墨取代了其在绘画领域的地位。
(二)五代、两宋时代
该时代除了对传统的传承外,又在笔墨、构图等技法上进行拓展,让国画更为幽雅,该时代也是工笔花鸟画大行其道的年代,重视水墨、压抑色彩几乎达成了共识。
(三)元明清时代
在该时代,文学家成为了绘画领域的权威,而色彩在绘画领域的衰落也显得不可避免。中国画的上色被叫做“布色”或“设色”,其根据某类既定的原则使用色彩,具备主观性。
三、中国画色彩运用中的“水墨决定论”
(一)水墨涵义
水墨,就是通常所说的水墨画,是一类不添加色彩,单纯用水墨渲染的绘画技巧,有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二)水墨决定论对国画的影响
“水墨决定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中影响着国画的进步,其理念是国画的色彩除开工笔重彩外要凸显出画作的墨韵,因此文人画就开始大量涌现。文人画能够体现出文人的意趣,画作能够映射文人的理念。因此,色彩的艺术魅力在文人画飘逸古雅的笔墨表现模式下已经位于劣势。因此,从两宋开始,画家所重视的是墨韵,“水墨决定论”甚嚣尘上,“运墨而五色具”成为流行的绘画思想。
四、国画的色彩认知与运用的意义
回溯国际国内的绘画史实,尽管从观念到模式都有着本质性的差异,甚至有冲突或相悖的地方,然而无论哪个年代都对应着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色彩在国画中的应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水墨”技法活跃了一段时间以后,“随类赋彩”理念为色彩地位的重新确立提供了帮助。如今,艺术气氛体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认同与鉴赏水墨画的同时,也必须以色彩华丽的视觉效果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并弥补国画视觉冲击力不够的缺陷。所以,用色彩来体现国画的魅力极为关键。毋庸置疑,中国墨韵悠悠的画作让人感到风韵独存,与国外素描对比,均为黑白色彩,而水墨在运用阶段加入色彩的变化,也为观画者营造了恣意狂放的艺术意境。
不以描绘自然色彩为目标,而用诗性、意象化的色彩以情意赋彩来突出国画色彩独到的韵味和风格,是国画的色彩观,其呈现出了国画的意象趣味,更是国画色彩与墨韵的完美结合。而对国画色彩的研讨,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见解。然而要在正确的前提下传承与延伸,画家更要多听、多看、多想、多画。
五、国画山水色彩运用鉴赏
(一)工具材料对中国色彩的影响
1.画底对色彩的承载
在色彩诞生的初期,原始人开始将岩体当成色彩的载体,也就是后来传世的壁画。以后逐渐过渡到在墙上或丝织品上绘画。丝织物诞生于东晋,然而质量并不理想,在色彩的渲染上依然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而唐代时期,伴随丝织行业的进步,绢的质地已经能够让画家一展所长。宣纸的诞生尽管在汉朝,然而纸的质量却差强人意,生宣纸也会限制色彩的运用,特别是石色。这也是国画色彩在唐朝发展达到巅峰而此后一直停滞不前的主因。
2.颜色的特性
国画的色彩分成矿物色、植物色、动物色。矿物色是各类矿石的结晶,不透明,石色间不能融汇,因此国画通常均为单色平涂。植物色与动物色是透明的,其往往被当成石色的底色,起到烘托、渲染的效果。水墨画通常使用水色,这是由于其是透明的,对墨韵古风没有影响。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山水画均为人物画的附属品,其只起到缀饰的效果。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物象才以单独的姿态为世人所接纳,历史最为悠久的山水画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
(三)色彩运用典例鉴赏
中国山水画中色彩运用的典型实例不胜枚举,如闻名的山水画师张大千的《巫峡清秋》。张大千在此画中运用了“没骨法”,就是并不勾画轮廓,而是调整色彩的深浅来体现层次以及主次顺序。刘海粟也是色彩运用的高手,其一部分优秀的画作被叫做“光色交响曲”就是明证。例如,《莲花沟青云阁》,颜色是若干次累积而成的,繁复而层次分明,华丽中见技法。
(四)当代国画中色彩的运用创新
传统国画通过上千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艺术理念,而且也形成了与其对应的审美趣味。
其一,科技的进步与异彩纷呈的生活彻底颠覆了大众的生活模式,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变更了大众对国画的审美标准;其二,西方艺术的引进对传统艺术审美造成了冲击,也形成了交相辉映的效果,这让现代与传统的国画的色彩观被颠覆。
在当代生活模式的作用下,参考西方绘画的技巧,吸纳当代艺术的精髓,让新时代的国画体现出的多样性至关重要。但是,当代国画的色彩观不纯粹是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收,也是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设色手法的创新。传统工笔花鸟的设色使用线条勾画与色墨渲染相融合的模式,整个过程是由浅到深的。与传统的山水画对比,色彩的运用范畴更为宽泛,更能够表现国画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写意花鸟是在生宣纸上运用水墨与色彩,包含墨与色、水与色、粉与色的互相冲击、互相融合的运用,均是山水设色应当参考的。
山水画源自于自然,国画色彩的运用,不管经过了多少时间,最终也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的写生阶段,其自身丰满的内容让画家对色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近当代画师试着用多元化的手段来进行绘画,传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的色彩理念以及技法,并借鉴了西方的一部分技巧,将水墨与色彩融合,让色彩在画作中“活过来”,获得了可喜的进步。
笔者的观点是:在当今年代,有些画家认为单纯靠笔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不能完全将画家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的,所以,应不断求索,并使用国画中的色彩元素,让色彩与墨韵交相辉映。
六、结语
综上,中国人的色彩审美形态决定了其偏爱单纯明丽的色彩或对比强烈的色彩,其用色的主观性让“随类赋彩”更受欢迎。国画应不局限于自然色彩的复原,而要通过画师对色彩的主观夸大以及变相让色彩更为统一,让色彩充满“性格”。
参考文献:
[1]盛子亮,冯旭.再探国画山水中的意境表现[J].明日风尚,2016(05).
[2]黄迎洁.浅谈国画山水中的意境营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1).
[3]王波.国画山水中装饰性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3(10).
(作者简介:李芳,女,西安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