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则西事件”谈滑膜肉瘤与生物治疗
2016-07-11李振化
李振化
2016年4月12日,年仅22岁的大学生魏则西因罹患滑膜肉瘤死亡,网络上称之为“魏则西事件”,因其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争议而在社会上引起轰动。魏则西的整个治疗过程包括了手术、放疗及化疗,以及后来的生物治疗。本人就人们比较关心的滑膜肉瘤及生物治疗问题,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加以解读。
滑膜肉瘤到底是什么病?
魏则西两年前被诊断罹患滑膜肉瘤,后来出现肺部转移,两年时间即发展至死亡,可见滑膜肉瘤的恶性程度。
滑膜肉瘤是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其多发于关节、滑膜及腱鞘滑膜,以四肢的大关节为好发部位,也可发生于前臂、大腿、腰背部的肌膜和筋膜上,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肿胀,有肿块、疼痛,以活动受限为主,局部淋巴结转移易发生在腘窝、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晚期滑膜肉瘤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脑、肝。X光片、CT、核磁铁共振(MRI)检查均有助于诊断,确诊则依据病理活检。
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目前总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以往手术主要采取截肢术,但仍有30%~40%的患者死于癌细胞转移。
由于现在更强调生活质量,治疗方案多采用保肢手术,同时应用多种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如靶向药物治疗等),但滑膜肉瘤术后复发率仍高达50%, 一般发生在2年以内。放疗又分为术前放疗及术后放疗,其中后者局部复发率是前者的两倍,因此,更倾向于采用术前放疗,并且术前放疗有可能使截肢手术变为保肢手术。
化疗同样分为术前化疗及术后化疗,在众多化疗药物中,目前也仅有阿霉素及异环磷酰胺有效,故该病化疗方案选择面窄,一旦复发或转移,治疗难度极大。目前的化疗方法也倾向于术前化疗,使应截肢的患者得以施行保肢手术。术后化疗作为局部淋巴结和(或)远处部位转移灶的最终治疗方法,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不能对该病变达到即刻或长期的控制。靶向药物治疗目前也仅仅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帕唑帕尼治疗滑膜肉瘤。当化疗、帕唑帕尼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入相关临床试验,但疗效尚不确切。
魏则西所患的滑膜肉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软组织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及转移率仍较高,而且一旦发生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少之又少。魏则西出现肺部转移后,其实就已属于癌症晚期,况且治疗手段有限,死亡只是疾病的自然进程,无论什么治疗方法都很难改变最终的结局。
何谓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大癌症治疗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和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抑制、杀灭癌细胞,大体上可分为细胞治疗和非细胞治疗两类,前者主要有DC治疗(树突状细胞治疗)和CIK治疗(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细胞治疗往往需要采集患者自体的细胞进行制备,再回输至患者体内,因此无法规模化生产,只适于在医疗机构自行开展。非细胞治疗包括抗体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等。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有抗体治疗和靶向治疗,疗效肯定,副反应小,对于某些病种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如EGFR突变型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的厄洛替尼、吉非替尼)。
的确,生物治疗现在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技术,然而在魏则西事件发生后将其一棍子打死也太过于偏激。事实上,生物治疗的确是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虽然由于个体差异原因,治疗效果尚无确切定论,但业内对其前景持积极态度。比如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潜力巨大。美国学者采用CAR-T技术治疗急性难治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的一种)的缓解率达到93%,然而,由于高复发率的问题限制了CAR-T技术广泛应用。因此,生物治疗尤其细胞治疗目前都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并非淘汰过时的治疗手段,但任何夸大其疗效的宣传都是不负责任的。即使现在临床常用的靶向药物,有应用适应证时,部分患者亦无效,有效的患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耐药。
关于魏则西的治疗过程,若根据美国FDA批准的帕唑帕尼治疗滑膜肉瘤,当出现复发转移时,也许最恰当的治疗是二线化疗以及使用靶向药物帕唑帕尼治疗。当这两种方案都失效时,才考虑非肿瘤特异性的生物治疗等前沿治疗方式。也就是说,魏则西的悲剧不在于使用了生物治疗,而在于过早介入了生物治疗,跳过了疗效可能更为确切的靶向治疗。但如前所述,魏则西病情严重,即使及时使用靶向药物,结局也不理想。所以,癌症最好的治疗策略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到这三早,胜过任何一种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