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效果及改进机制研究

2016-07-11徐亮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2488

人间 2016年11期
关键词:榜样大学生教育

徐亮(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2488)



当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效果及改进机制研究

徐亮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2488)

摘要: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之一,课题组从实证调研的角度,进行问卷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首都高校榜样教育现状与效果;指出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字:首都高校;榜样教育;改进机制

榜样教育是指特定的社会组织通过宣传榜样,使榜样的行为、方法、思想、品质、成就能够影响他人和感化他人,并期望他人积极效仿,主动追求或摈弃某种错误思想与行为,使榜样的效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1]。合理运用榜样教育,对提升首都高校学生道德素养、增强首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现状

课题组通过面向包括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所首都高校本科生随机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510份,在数据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处理问卷1303份,有效性86.29%。调查内容围绕首都高校学生对榜样教育的接受认知态度与意志行为、外化程度和传导者、接受主客体、接受媒介与环境及作用效果等,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表1:榜样教育调查问卷基本信息描述性統計資料

调查数据中,男生422人,占40.1%,女生781人,占59.9%。大一608人 ,占46.7%,大二311人,占23.9%,大三309人,占23.7%,大四75人,占5.8%。学生党员120人,占9.2%,共青团员1142人,占87.6%,民主党派5人,占0.4%,群众36人,占2.8%,涵盖了文、史、法、哲、工、商、经、管等13个学科。

(一)榜样的认知与接受意志行为现状。

认知方面,73.7%的人认为榜样是先进典型人物,12.6%的人认为是模仿对象,5.5%的人认为是偶像,8.2%的人不清楚榜样涵盖的对象。

榜样的影响因子包括知识能力、价值取向、身份地位、人格魅力和外貌穿着如表2所示。从数据中可知,对于榜样的身份地位和外貌穿着的平均数和标准偏差较大,说明大家对于榜样的身份地位与外貌穿着不是很看重,而对于榜样的价值取向、人格魅力和知识能力普遍偏向重要和非常重要。

表2:榜样影响因子描述性統計資料

(二)榜样的外化程度与传导者现状。

榜样的高需求与心中无榜样存在矛盾,如表3和表4数据显示,高达89.4%的人有榜样需求,认为可以借鉴榜样人生,寻找信仰,合理规划自己,值得学习。但只有68.4%的人心中有榜样,31.6%的学生心中没有榜样,不需要榜样的原因集中于大学生价值观已成熟,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不需要榜样引导,并且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同的,榜样的先进事迹无法复制。

对于学校选出的榜样人物,只有9.6%的人认为非常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60.3%的人认为基本符合大学生的基本需求,11.7%的人认为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表3:是否需要榜样

表4:心中是否有榜样

(三)榜样接受的主客体与类型现状。

将杰出人物作为榜样的占调查总数的32.9%,19.7%的人将明星作为榜样,33.9%的人奖父母家人和老师朋友作为榜样,8.1%的人选择虚拟人物为榜样,4.9%的人自信将自己作为榜样。

47.9%的人将榜样作为人生奋斗目标,36%的人将榜样充当自己的精神支柱,只有9.4%的人将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榜样对于个人的影响方面,30.1%的人认为道德品质对人的影响显著,16.8%的人认为对个人心理健康影响较多,15.5%的人认为对工作能力影响显著,只有14.8%的人认为对学业知识有影响。更换榜样的频率方面,经常更换榜样的占5.8%,偶尔更换榜样的占38.9%,从未更换榜样的占19.5%,5.4%的人记不清更换榜样的次数。

(四)榜样教育媒介与环境现状。

调查发现对于学校开展的相关榜样教育活动全部熟知的占18.8%,40.5%的人知道3-4项,30.6%的人知道1-2项榜样教育活动,还有10.1%的人完全不清楚学校举办的榜样教育活动。

表5:关注榜样教育宣传情况

对于高校开展的榜样教育宣传情况方面,如表5所示,很多学生并不主动关心校园网关于榜样教育宣传,从未浏览关注和不清楚的人占52.8%。通过广播、报纸、书籍、网络了解榜样事迹的人占61.2%,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老师及同辈间的交流和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了解榜样事迹的占37.7%,说明榜样教育宣传途径和方式需要转移到深受学生喜爱和经常使用媒介上。榜样教育宣传与事实的一致性来看,只有29.2%的人认为宣传与事实相一致,34.1%的人认为宣传过度,有些夸大事实,5.4%的人认为宣传与事实严重不符,31.2%的学生不清楚也不关注。

(五)榜样教育作用与效果现状。

表6和表7数据显示,认为榜样教育能起一定作用和作用非常大的占66.2%,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占25.3%。77.2%的人认为榜样学习意识对提升榜样教育效果非常重要和重要,认为个人与高校息息相关。19.0%的人认为榜样人物完全发挥了先进模范作用,55.6%的认为榜样人物发挥的作用不充分,9.7%的人认为没有发挥任何先进作用。

表6:榜样事迹作用

表7:榜样学习意识对提升榜样教育效果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效果平均分75.24,偏斜度-0.624,呈负偏态分布,最低10分,最高分100分;榜样教育效果与学生性别、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大,与学生年级成反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高榜样教育效果递减。

二、当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调查发现,首都高校对于榜样教育非常重视,但存在选树榜样程序有瑕疵,标准不够明确,规范化操作不够;榜样宣传存在误区;忽视主体个性需求与合理利益诉求以及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榜样选树程序有瑕疵,标准够不明确,规范化操作不够。

学生认为榜样宣传与事实不一致,原因在于高校在选树榜样方面不够规范,没有一套完整的选取流程和标准,不能做到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部分首都高校在评选“校园之星”、“五四青年先锋”等榜样人物时,在短期内要求各院系部进行公开推荐或自荐,推荐后再进行评选时的操作流程不明确,没有公开调动90后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存在评选名额平均化现象。

在树立榜样时,各高校一般只进行书面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性审查,导致榜样的原型树立不当,虚构或夸大榜样形象。在选择榜样时,存在榜样形式单一,过于概念化和榜样形象过于“高、大、全”的完美。

(二)榜样的宣传存在误区。

榜样宣传目的在于提高榜样教育效度和信度,增强榜样的认可度和影响力。38.2%的人认为榜样教育不佳的原因在于高校榜样教育理念的误差、教育方法不当与内容过时,54.1%的人认为榜样选取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榜样宣传不到位,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等。

在宣传媒介与环境方面,存在宣传方式单调,渠道单一,运用网络宣传互动的力度不够,很多高校依托校园网、广播站与举办榜样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对于依托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榜样宣传双向互动式力度远远不够,无法在原著网络中的大学生进行有效宣传,影响榜样教育效果。

榜样宣传深度与力度不到位,信息虚假化影响榜样教育可信度,导致对榜样认同度不高与真实性产生质疑,弱化了榜样教育效果。高校教育者往往从所需要的导向立场出发,树立的榜样不能有效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相结合,人为拔高、夸张宣传闪光点、为不足寻找借口,导致榜样缺乏群众基础。

(三)忽视接受主体的个性心理和合理利益诉求。

调查发现,对于学校选出的大学生榜样人物只有9.6%的人认为非常符合其实际需求。下级往往按照上级指示的百分比来确立榜样,以及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的榜样教育模式,使榜样教育单面化倾向日趋明显,忽视接受主体的个性心理需求,形成了让榜样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榜样教育重视外在控制,忽视榜样学习发起的自觉性, 对于重视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的榜样教育,对榜样人物和接受者来说,忽略了90后学生正常的物质需要和正当利益诉求。这也直接导致了90后大学生榜样高需求(89.4%)与心中没有榜样(31.6%)存在矛盾冲突。同时影响了榜样学习行为的主动性与外化生成。

(四)榜样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缺乏长效工作机制,从榜样选树、培育、宣传、再教育等方面没有完整的运作机制,影响榜样教育的有效性。榜样培育不完善,权益边缘化现象呈上升趋势;疏于对榜样的再教育,有的榜样对自身要求松懈,不能经受住时间考验失去先进性和代表性。

没有强有力的机构或组织指导开展榜样教育,缺乏效果评估,影响榜样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榜样缺乏有效保护,“新闻媒体时常报道的那些关于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更是加剧了这种心理暗示、强化了这种心理氛围。”【2】。榜样教育的开展缺乏计划性,学习榜样的行为易表现出现形式化和短期化,过于注重形式忽视榜样的精神内涵,大多采取“下级按上级指标也就是百分比来确立”。【3】

三、当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工作改进建议

当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应当根据大学生需要引导其形成合理的利益诉求,不断拓展榜样教育内容,丰富榜样教育形式,优化榜样教育方法,建立榜样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合理运用榜样教育,科学、合理、时尚地选树榜样。

榜样教育的核心原理在于利用人类喜爱模仿的本性,是一个“观察—模仿—生成”的过程。在选取和树立榜样时,必须坚持主体性、先进性、代表性、差异性、持续性原则,发挥榜样教育的示范作用。王敏对接受主体的外在表现总结为“接受主体具有对接受客体和环境的感受能力、判断选择能力、进行整合内化、以及接受行为的发生。”【4】

科学、合理、时尚地选树榜样时,应创建层次性的榜样选树机制,推动榜样选择标准的动态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活动。坚持理想化与生活化、全面化与个性化,形成科学的榜样选择与树立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树机制,使榜样来源于大学生,为其公认和乐意效仿,经得住实践和时间的考验。

(二)拓展榜样教育内容,丰富榜样教育形式。

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很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5】,因此在高校在开展榜样教育时有必要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辅导员、班主任是接触大学生最多的群体,应身先示范范,在尊重大学生自我选择的前提下,走进学生宿舍和班级,做好访谈记录,找出大学生不接受榜样教育活动的原因,厘清并判断、处理好这些问题,形成良性互动的亦师亦友关系。

注重大学生榜样层次教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6】教育者除了树立具有普遍学习意义的榜样,给予大学生情感关注外,需要针对不同的年级群体需求树立诸如自强不息、体育健将、音乐达人、就业创业先锋等内涵丰富的榜样人物,增强榜样的亲近感和可学性。

高校榜样宣传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传播媒介承载榜样信息,广泛、深入、艺术地宣传榜样。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和宣传栏,发动师生撰写榜样学习小故事或榜样学习宣传语进行广泛宣传与教育。利用好校园网,在校园新闻、互动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定期发布大学生青春榜样、优秀教师风采、校友风采录等榜样信息,通过互动交流评论等渗透式的方法完成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三)优化榜样教育方法。

在教育对象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单向灌输式榜样教育很难直观、系统的对榜样认知起到一定作用,有必要创造自由、平等、互动、和谐的榜样教育氛围,除了可采取课堂教学、课外参观访问、举办报告会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法外,还可以尝试借鉴央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节目模式,从单一灌输式榜样教育模式转变成双向互动的民主交流模式,利用高校年度表彰大会等大型活动契机推动榜样教育发展,塑造真实可学的榜样。

尝试偶像——榜样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对偶像进行理性判断,多元化看待偶像,吸取精华,合理引导,启发互动,提炼偶像值得学习的地方并凝聚成一种可以效仿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高校榜样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

当前首都高校榜样教育有赖于大学生主动增强自身品德修养和自觉践行的意识,离不开教育者的榜样示范,关键在于榜样教育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建立。

建立和健全高校榜样权益保障制度,如设立榜样节、榜样权益基金、榜样人物奖学金,营造适合榜样生长的校园环境。建立榜样教育效果考评机制,成立榜样教育效果考评小组尤为必要。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为组长,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各院系书记或副书记为组员;各院系每学年制定榜样教育计划并备案,开展丰富多彩的榜样教育;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监督各院系榜样教育的实施,各院系开展榜样教育要有计划,榜样教育活动要有照片和新闻报道。每学期末,考评小组定期开展测评调研,了解各院系开展榜样教育开展情况与实施效果,对存在不足的地方提出意见与建议。

总之,要想让榜样可敬、可信、可学,必须科学、合理、时尚地选树榜样,深入挖掘榜样的精神内涵,建立榜样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让榜样通过有效渠道和适当的方式真实丰满的呈现出来,让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张茹粉.榜样教育的理性诉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6.

[2]万美荣.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3]聂莹.论正面典型教育效果弱化的弱化现象[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

[4]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人类动机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注:2015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课题,课题编号:BJSZ2015ZC14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74-03

作者简介:徐亮,1982-,男,湖北省咸宁人,2010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担任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团总支书记。

猜你喜欢

榜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