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张国荣的媒介文本解读看中国同性恋话语的历史变迁

2016-07-11薄佳星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人间 2016年11期
关键词:张国荣越界变迁

薄佳星(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从张国荣的媒介文本解读看中国同性恋话语的历史变迁

薄佳星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同性恋行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古已有之。但是同性恋这一概念却是近代才出现。本文选取自1993年至2013年这20年中知网与独秀网收录的主题中包含“张国荣”的期刊和报纸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其中有若干年并无相关文献发表,所以按年份分为13个基本研究单位进行研究、对比和解读,揭示中国20年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引入和主流意识形态被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冲击等原因下,中国同性恋话语潜移默化的变迁。中国长期存在的对于同性恋不全面的认识无论对于同性恋群体还是异性恋群体都是应该改变的。也只有更多地关注同性恋问题,才能为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作进一步的努力,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同性恋;话语

一、同性恋概念解读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一)同性恋概念的形成及背景。

同性恋行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着。古希腊人崇尚男人与男人的之间的结合,认为其是合法而且符合道德的。同性恋行为被认为是最纯洁最美丽的爱情形式,甚至有法律对同性恋行为作出规范①。在中国古代,同性恋行为也是存在的,法律和民俗都对它极少苛责。汉朝皇帝中拥有男宠是相当普遍的,在两汉25个刘姓帝王中,有10个皇帝有男宠。民间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是相对宽容的。

同性恋概念形成的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匈牙利的作家卡尔·玛丽娅凯·特本尼(Karl Maria Kert-beny)于1869年第一次使用同性恋(Homo-sexual)这个词来表达同性恋这种现象。此后Homosexual /Homosexuality 通过精神病学家和性学家的著作开始在欧洲流传开来②。可见,同性恋只是一个近代才出现的概念。法国哲学家福柯在《性史》一书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内容是关于同性恋的产生过程,或者说是关于性的话语的扩散制造出同性恋这一类别的过程③。如果从建构主义的视野来看,同性恋问题是一个社会建构的产物,涉及宗教观念家庭生育制度和近代的社会科学。

(二)1993年至今中国同性恋事件发展变迁。

中国同性恋话语的历史变迁离不开中国当时时代同性恋问题大环境的影响,例如中国同性恋问题在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时期一直是一个无法公开的话题。本文集中探讨中国九三年之后这近20年中同性恋话语的变迁过程。

1997年以前的中国,同性恋行为一直是违法行为,在中国社会还不能为大众所接受。虽然部分同性恋者开始试图公开身份,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但总体来说受到当时整个国家法律政策等发面的制约,这部分对声音便显得相当的微弱。例如,1993年2月,“男人的世界”沙龙在北京西单海马歌厅举办情人节特别活动,似乎迎来了中国同性恋的公开化。然而1周后,海马歌厅经理徐先生因为提供场地,被主管单位开除。三个月后,卫生部党组勒令停止“男人的世界”活动,批评陈秉中和万延海等人署名的文章“鼓吹同性恋、鼓吹人权、同情妓女”。同年八月,陈秉中被卫生部要求退休,当月的《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停刊④。1994年国内第一部全面讨论同性问题的学术著作《同性爱》(张北川著)的出版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没有引起渲染大波。1997年对于中国同性恋问题的社会认识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新刑法颁布,删除了数十年间常常被用于惩处某些同性性行为的“流氓罪”、“鸡奸罪”,从而实现了现实中的同性爱非刑事化。这一跨越,完成了一些发达国家历经数十年走过的艰难路程。按照中国现在实施的刑法,成年同性间双方自愿的私下性行为不属于法律干预范畴。这便给了中国同性恋者更大的空间,由此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研究。1999年,国家取消同性恋是性变态的说法,这标志着从法律上对同性恋进行道德化的历史时代的终结。次年,公安部在一批示中指出:“选择性别是公民的个人权利。”这是将被记录在中国性学史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在“变性”这一重大问题上,我国与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多方位接轨。虽然它仅涉及变性者,与同性恋也有重大“瓜葛”。

之后中国关于同性恋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逐渐进入了一个健康科学的状态,特别是2006年“两会”期间,社会学家李银河再次发起提案,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这更是加快了我国社会对于同性恋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二、以张国荣媒介文本解读中国同性恋话语变迁的原因

上文已提到,中国由于文化的影响同性恋研究一直发展缓慢,特别是1997年以前同性恋还被看做违法行为。所以本文力图从明星媒介报道这样一个看似无关却无意中暗含着不同时代对于同性恋行为看法的文本出发,去揭示中国同性恋话语变迁。

(一)张国荣多部影片中存在性别越界现象。

“性别越界”原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电影的共同关怀,整个华语电影界也投入其中⑤。而“本色表演论”在张国荣明星过程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香港中文大学洛枫在将张国荣表演生涯中的银幕角色与音乐表演归纳为四种类型(雌雄同体、情欲身体、水仙情结、精神分裂)之余,也未能摆脱其他论者所描绘的张国荣本色表演内容。张国荣主演的涉及性别越界题材的电影有《家有喜事》、《霸王别姬》、《金枝玉叶》、《春光乍泄》,这四部影片仅是张国荣主演的五十六部电影里的一小部分,但它们却让张国荣成为现身华语电影演绎同性恋戏剧角色比例最高的一位明星,这些电影可说是见证了他对90年代华语电影性别越界的贡献与影响。国荣在其中扮演的同性恋角色,在不同的时期都被以不同方式指称是出于演员现身说法的本色表演,这些表演言说共同形构了张国荣演艺高峰时性别越界的明星形象。

无论张国荣在影片中是否是本色出演,作为出演性别越界电影最多的男演员,观众对于出演类似角色的演员本人或者影片中的角色的好恶情感,都可以反映出当时对于同性恋的认同程度。媒介作为一种公开的传播渠道,其所传播的内容则更为严谨,更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整体情况。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关于张国荣的媒介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不同时代的同性恋话语状况。

(二)张国荣现实生活中的双向性别取向。

张国荣在现实生活中本身是一个双性恋者。张国荣在1996年底的复出歌坛演唱会上公开感谢唐鹤德(男),称他和自己的母亲是“生命中至爱的朋友和亲人”;1999年在个人写真集《leslie的所有》采访中,承认自己与唐鹤德相识于微时,彼此的亲密关系已达十余年;更在2001年《时代周刊》亚洲版访问上,表明自己其实是双性恋。他在22岁时,曾向当时仍在亚视的毛舜筠求婚。在保守的华人社会中,张国荣是罕有的公开承认双性恋身分的知名华人,也是华人演艺圈中第一位敢于公开性向的巨星,也因此饱受争议,承受着巨大压力。但是,他这个举动以及他与唐鹤德先生之间二十年始终不渝的感情关系无疑令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有一定的转变。所以,对于作为双性恋者的张国荣的行为以及其所出演角色的媒介报道,数年中都会反映出社会对于同性恋问题的看法的认知变迁以及宽容程度的改变。

(三)观众的受容模式对未来的预示。

英国“同志电影”论述的先驱戴尔(Richard Dyer)在90年代末开始的系列研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观影大众对于电影的受容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们对于明星的受容,而评论人乃至电影宣传的种种明星演说,则影响着观影者的受容经验”⑥。从实际的观影经验与“观众—明星”的互动模式中,检视明星的社会意义的论述策略,是明星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我在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换言之,媒介对于张国荣的不同报道会影响到大众对于他的受容经验,观众对明星的受容经验又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影片的受容经验。由于明星是社会中较为显现的一部分群体,社会关注度高,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进行同性恋话语变迁的观察,可以得到一定的预示作用。这是因为,明星的行为生活更容易受到媒介的最先关注,而大众对于明星的受容程度,某种程度上会反映出社会对某问题若干年后的受容经验。所以,从张国荣的媒介文本去解读中国同性恋的话语变迁,可以反映出若干年后中国社会对于普通同性恋者的认知和态度。

三、1993年-2013年张国荣媒介文本中同性恋话语变迁解读

张国荣于2003年在文华酒店跳楼自杀,这给当时的社会很大触动,对张国荣自杀原因的猜测使得张国荣的同性恋身份再次变成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本文选取了张国荣自杀节点的前后各10年作为研究的范围,以此来看同性恋话语在这20年中的变迁。从1993年到2013年知网和独秀网所收录的期刊来看,其中96年、97年、99年、02年、04-07年没有收录可研究的有效文本,所以在本文把这跨度为20年的文本按年份分为13个研究的基本单位,从这些基本单位包含的文本中,对于同性恋行为描述的用词、态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20年文本数量变化解读。

图1

图1所示为这20年中文本数量的变化曲线。这20年应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年至1997年。因为97年之前大陆对同性恋的态度还极为苛刻,刑法中规定同性恋行为犯有“鸡奸罪”,所以这一阶段,正面积极谈论同性恋的文章极少,大部分文章都是通过张国荣性别越界中的角色的批判来影射现实生活中对于同性恋的态度。该阶段中文本数量最多的95年的三篇文章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同性恋的任何内容,只是在文章用词上,隐约可见媒体对此事的态度。第二阶段为1998至2002年。1997年张国荣公开宣布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同年伴随着大陆对同性恋态度的宽容和法律中对“鸡奸罪”的取消,关于张国荣的媒介文本中对同性恋可研究的文本数量有所增加。2003年至今应该为第三个阶段。2003年张国荣跳楼自杀,所以此年关于张国荣的媒介文本的数量也达到最大值,巨星陨落之后的4年中,关于张国荣的媒介文本基本为零。从08年之后,随着大陆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同性恋行为的认知逐渐走向科学,态度也逐渐走向宽容,加之人们对于过去那个时代巨星的缅怀,所以张国荣的媒介文本数量基本开始稳步上升,到了2013年张国荣逝世10周年之际又达到了另一个文本数量上的高峰。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完善,不论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变迁如何,从相关媒介文本数量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或谈论程度在逐渐增加。

(二)文本中关于同性恋问题用词的变迁。

根据张国荣媒介文本中关于同性恋问题用词的特点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93年至1997年、1998年至2003年和2003年至今。

1.用词偏激贬义阶段。

1993年至1997年这一阶段,张国荣的媒介文本中关于同性恋行为的描述大多是否定的。由于此时间段内张国荣还并没有公开表明过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所以报道内容大多针对张国荣所饰演的性别越界角色进行评价。

1993年的研究文本中对于张国荣所出演的影片《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一角的描述可谓是充满了贬义的色彩,如“人戏不分,雌雄同在”、“变态堕落”、“丧失男人本色”⑦。在1994年的两篇文献——《性别错位还是性格扭曲?——影片<霸王别姬>观后》和《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霸王别姬>观后》——中,我们已经可以从题目中发觉其中的用词多少消极意义的词汇。前一篇文章将同性恋行为归结为“性别错位”或“性格扭曲”中的一种,在后一篇文本中对同性恋角色程蝶衣的描述用词为“娘娘腔”,“不男不女的性畸形简直令程蝶衣欲美无力”,“尽管他可以人戏不分,但电影观众分的一清二楚,台上是演戏,台下是做人”,“影片完全被同性恋的畸形丑所掩盖”⑧等等。由于当时中国对同性恋问题的开放度很底,所以即使《霸王别姬》获得棕榈奖,各种媒介却没有进行大肆正面的报道。有些媒体发表的文章中,甚至认为《霸王别姬》能获奖,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出于西方评委们对同性恋行为的同情和认可。媒介在肯定中西方对同性恋的看法上有差别之后,却指责对于西欧等地的同性恋激进分子公然上街游行争取合法权益是“不可思议”,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便要求军队允许同性恋让中国人“瞠目结舌”,并进一步指出在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同性恋“行为之龌龊,比起一切性犯罪更令人作呕”⑨。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用词主要是以贬义否定的词语为主,甚至时有偏激。这些对形容同性恋行为的词汇归结起来基本是“变态”、“畸形”和“堕落”等。

2.用词理性化阶段。

1997年,中国将“鸡奸罪”从刑法中取消。同年,张国荣在一次个人演唱会上公开的宣布了他的同性恋身份。此时期由于社会风气的改变,对于同性恋行为更为宽容,而且由于张国荣公开宣布了自己的性向,所以在媒介文本中开始出现对张国荣饰演的性别越界角色的评价和对张国荣演员本身性向评价两个方向。此时期社会坏境变迁,再加之大众对于对于国际巨星的受容程度,使得此时期对于同性恋行为的描述开始走向理性和科学。

在所搜集的所有研究文本中,本阶段包含5篇。1998年的分析文本为一篇对张国荣的采访稿。其中记者对于张国荣本人的描述只是“外表比较纤细”,对于张国荣在此前所扮演的性别越界的角色的描述也只是“带有一些病态,很颓废”⑩。而在2000年的文本中,对张国荣同性行为的看法却以变成“全然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和“他不必考虑世俗的看法”,此时的媒介文本更将张国荣不怕世俗理念公布自己同性取向的行为看做是“一个潇洒的张国荣”,“他用一个艳丽而傲然的笑容抵抗所有的世俗”11。在2001年的研究文本中,对张国荣本人的同性恋生活,只是提到张国荣的另一半唐先生,并认为张国荣“在感情上有唐先生携手共度”,他“拥有了知心爱人”12。

然而此阶段除对同性恋进行客观地看待外,社会中依然有很多对同性恋不能接受的声音。如在2001年的一篇文本中就提到,张国荣本可以和周润发平起平坐,都算玉树临风,然而在张国荣公布自己同性恋身份后就只能算半个玉树临风,认为张国荣这样做是在“标新立异”、“埋汰自己”13。

所以此时期张国荣媒介文本中所反映出的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可谓褒贬不一,但总体已经开始向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此时期的主要用词已经由完全的贬义开始转为“潇洒的”、“不必在乎世俗的”和“抵抗的”等等。

3.用词肯定宽容阶段。

2003年张国荣逝世,该年的文本数量也达到最大。在该年的文本中更多的是对张国荣作为国际巨星的怀念。由于当时的社会对于同性恋更多的认识,再加之可能有对逝者的宽容,此时的文本更多的是以一种肯定的口吻论述张国荣本身或其塑造的性别越界的形象。如在《那一种完美有谁共鸣——张国荣艺术人生祭》中,该文作者形容张国荣的同性恋情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执着”14;在《就像往事随风逝去》中,该文作者认为张国荣是“敞开心境出演《霸王别姬》和《春光乍泄》”,认为张国荣在其中是“风情万种的男人”,并且认为男人也可以有女人美,“我们开始欣赏他的美”,“不管演艺圈的人如何评价,张国荣留在观众心里的永远是一种美”,“他的同性倾向、忧郁和极强的个性构成了他的人生主题,而他的歌声的味道、女性装束又极大的张扬了他的这种个性”15。此时期的媒介文本已经不再认为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饰演的程蝶衣“不男不女的性畸形简直令程蝶衣欲美无力”16,而是认为“被程蝶衣的美震撼”17。

之后的2004年至2007年,张国荣的去世以及娱乐圈的风起云涌似乎使人们暂时忘却了这位巨星,在这4年中知网与独秀网没有收录任何主题是“张国荣”的文章,直到2008年,张国荣的媒介文本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2008年关于张国荣的性别越界人物塑造以及张国荣本身同性恋问题的分析已经更加有学理性,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洛枫教授出版了《张国荣:禁色的蝴蝶》的专著。之后数年中人们对张国荣同性问题的描述也越来越理性和中肯,如认为“他的美令人心痛”18,并认为《霸王别姬》中的同性爱是“永远的、忠贞的、纯洁的爱”19。对于影片中程蝶衣的悲剧性也并不在简单的归于他的同性恋倾向,而是认为悲剧性的根源在于程蝶衣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认为“蝶衣的痴迷是圣洁的”20。

总体来说从2003年至今的这10年中,社会对张国荣同性恋行为及性别越界角色的描述用词转为“美的”、“个性的”和“圣洁的”等词语。

4.词语使用变化反映同性恋话语变迁

从对张国荣媒介文本的用词解读中,同性恋的话语变迁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反映。对于张国荣的同性恋行为和他的性别越界的角色的描述,逐渐由“变态”、“畸形”、“堕落”到“潇洒的”、“不必在乎世俗的”、“抵抗的”最终转变为“美的”、“个性的”和“圣洁的”。

(三)文本中关于同性恋问题态度的变迁。

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媒介文本中所隐含的对于同性恋行为的态度极为不同。在第一个阶段媒介文本所整体反映出的是一个反对和贬斥的态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的行为,同性恋必定会造成悲剧;或者认为男男同性恋只是兄弟情的一种,并不是同性恋21。在第二阶段,媒介对同性恋报道逐渐趋向理性,虽然仍然有部分文章认为同性恋是不光彩的行为,但从对张国荣同性行为和性别越界角色的评价来看,态度已经转变为认为同性恋是私人事务,敢于抵抗世俗也有值得褒奖的地方,应该给予同性恋者更多私人化的空间。2003年特别是2008年之后,媒介文本对此态度似乎更加宽容,开始认为同性之爱也是一种纯洁的爱,也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不应该加以异化。

(四)小结。

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 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 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从张国荣媒介文本的词语变化和文本中暗含的态度变化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同性恋话语的历史变迁。中国同性恋从开始的不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认为同性恋是病态化的情感,到逐渐理解同性恋情感的正常,认为同性恋是个人私事,不应加以过多干预,再到目前大众鼓励社会对同性恋行为更加关注,更加宽容这一系列的变化,这是和中国同性恋其他社会事件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媒体的普及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按照如此的趋势发展,未来同性恋者应该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以上对于张国荣媒介文本的解读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中国同性恋话语的历史变迁。我们看到,张国荣媒介文本中有关同性恋情感的描述逐渐由“变态”、“畸形”、“堕落”到“潇洒的”、“不必在乎世俗的”、“抵抗的”最终转变为“美的”、“个性的”和“圣洁的”;文本中对于同性恋行为的态度也从不能接受到以理性眼观看待最后到认为同性恋者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让我们可以深刻的从一个侧面体会中国同性恋话语的变迁。

张国荣作为明星,他的同性恋行为较早的被大众所熟知,而同时期的同性恋行为还属于较为隐蔽的行为,所以,大众对于张国荣同性恋行为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低于普遍的同性恋行为的理解和宽容的程度,这将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吴少梅. 同性恋与古代罗马社会 一项历史学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 .

②王晴锋. 生存现状 话语演变和异质的声音 90 年代以来的同性恋研究[J].青年研究, 2011,( 5) .

③钟玲. 后现代主义对同性恋亚文化的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11)

④同性恋中国大事记[DB/OL] .http://news.sohu.com/20080122/ n254819296.shtml

⑤自徐克以香港的《东方不败》之姿站台亮相,李安的《喜宴》(1992)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2)紧跟着上场,随之迅速历经了《爱情万岁》(台湾,1994)、《梁祝》(香港,1994)、《金枝玉叶》(香港,1994)、《基老四十》(香港,1994)、《东宫西宫》(中国大陆,1996)、《男生女相》(香港,1996)一路漫烧到《自梳》(香港, 1997)、《越快乐越堕落》(香港,1997)、《河流》(台湾,1997)、《春光乍泄》(香港,1997)为止,这些尚未计入1997之后的其他性别越界的电影,如《蓝宇》等。

⑥Cf.RichardDyer, London:BritishFilmInstitute,1979,19982nd.

⑦胡滨. 人戏本一梦——观影片《 霸王别姬》[J]. 电影评介, 1993, 10: 012.

⑧郑启五. 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 霸王别姬》观后[J]. 电影评介, 1994, 4: 036.

⑨郑启五. 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霸王别姬》观后[J]. 电影评介, 1994, 4: 036.

⑩刘秀琴. 红色恋人张国荣[J]. 时代风采, 1998, 10: 005.

11苗欣宇. 张国荣潇洒,郑伊健“潇傻”[J] . 现代交际; 2000, 11; 16.

12霜月.大热张国荣[J]. 海歌在线,2001,01

13李慕白. 玉树临风周润发欲说还休张国荣[J]. 现代交际, 2001, 3: 013.

14舒克. 那一种完美有谁共鸣——张国荣艺术人生祭[J]. 电影评介, 2003, 5.

15谭亚明. 就像往事随风逝去——记张国荣[J] . 电影新作, 2003, 04.

16郑启五. 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霸王别姬》观后[J]. 电影评介, 1994, 4: 036.

17张国荣的十个银幕形象[J] . 电影新作, 2003, 03.

18张杰. 霸王别姬中蝶衣与菊仙的冲突——纪念张国荣[J] . 电影评介, 2008, 04.

19于潇. “如一” 的思辨——透视电影《 霸王别姬》 中对演员人格的培养[J]. 戏剧丛刊, 2012 (6): 98-100.

20朱贺江,桂晓菁. 论《霸王别姬》的悲剧性[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 04.

21李苇莎. 性别错位,还是性格扭曲?——影片《霸王别姬》观后[J]. 电影评介, 1994, 1: 005.

参考文献:

[1] 王艳. 从社会建构到社会解构——同性恋问题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 80-83.

[2] 白相辉. 互联网对同性恋互动方式与身份认同的影响[D]. 吉林大学, 2008.

[3] 邢勇. 话语变迁与权力表达——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三十年的一种视角[J].现代传播, 2009, 1.

[4] 周慧玲. 明星过程, 性别越界与身体操作──从张国荣谈起[J]. 文艺研究, 2009 (4): 83-96.

[5] 吴少梅.同性恋与古代罗马社会 一项历史学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3) .

[6] 王晴锋.生存现状话语演变和异质的声音90年代以来的同性恋研究[J]. 青年研究,2011,( 5) .

[7] 钟玲.后现代主义对同性恋亚文化的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11)

[8] 同性恋中国事记[DB/OL].http://news.sohu.com/20080122/ n254819296.shtml

[9] Cf.RichardDyer, London:BritishFilmInstitute,1979,19982nd.

[10] 胡滨. 人戏本一梦——观影片《 霸王别姬》[J]. 电影评介, 1993, 10: 012.

[11] 郑启五. 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 霸王别姬》观后[J]. 电影评介, 1994, 4: 036.

[12] 刘秀琴. 红色恋人张国荣[J]. 时代风采, 1998, 10: 005.

[13] 苗欣宇. 张国荣潇洒,郑伊健“潇傻”[J] . 现代交际; 2000, 11; 16.

[14] 霜月. 大热张国荣[J]. 海歌在线,2001,01

[15] 李慕白. 玉树临风周润发欲说还休张国荣[J]. 现代交际, 2001, 3: 013.

[16]舒克. 那一种完美有谁共鸣——张国荣艺术人生祭[J]. 电影评介, 2003, 5.

[17] 谭亚明. 就像往事随风逝去——记张国荣[J] . 电影新作, 2003, 04.

[18] 张国荣的十个银幕形象[J] . 电影新作, 2003, 03.

[19] 张杰. 霸王别姬中蝶衣与菊仙的冲突——纪念张国荣[J] . 电影评介, 2008, 04.

[20] 于潇. “如一” 的思辨——透视电影《 霸王别姬》 中对演员人格的培养[J]. 戏剧丛刊, 2012 (6): 98-100.

[21] 朱贺江,桂晓菁. 论《霸王别姬》的悲剧性[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 04.

[22] 李苇莎. 性别错位,还是性格扭曲?——影片《霸王别姬》观后[J].电影评介, 1994, 1: 005.

[23] 郭勇. 日本文化对异文化的受容模式——以古典文学为中心[J].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5, 6: 020.

[24] 王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同性恋书写的变迁[D].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5] 赵莹. 慢慢微笑-同性恋的世界[J]. 辽宁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5.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41-04

作者简介:薄佳星(1989—),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文学硕士,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艺与文化传播学,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猜你喜欢

张国荣越界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山水册页 《禾木印象》 张国荣
陕西全面开展煤矿超层越界开采专项整治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别人躲着你是因为你越界了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唇妆玩越界,“走光”有理
张国荣的异国粉丝
没有炊烟的城市(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