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分

2016-07-10王晓梅高明利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5期
关键词:秋分风湿病防治

王晓梅 高明利

【摘 要】 通过对部分古籍文献及近20年相关的现代文献进行摘录、总结,从痹证的发病节气、防治原理及用药禁忌等方面出发,对秋分防治痹证的原理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说明。

【关键词】 痹证;秋分;风湿病;防治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等处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红肿热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有关。秋分这一天昼夜相等,处于阴阳相对平分的均衡状态,是由热转寒的过渡期,也是阴阳变化最明显的节气。此时若人体不能适应这种改变而导致阴阳失衡,则很容易引发疾病。风湿病患者素体阳虚,若此时体内阴阳失调,很容易受到风寒等外邪侵袭而发病或原有病情加重。根据秋分阴阳平衡的特点,因体内温热余气尚在,若此时通过药物、贴敷、针灸、熏蒸等疗法可使体内的阳气由疏泄的趋势转为收敛、封藏,这样既可提高自身正气,又可阻止秋分后的寒凉之气侵袭人体,同时达到预防和治疗痹证的目的。故秋分是防治痹证的重要节气。

1 古籍中有关痹证的记载

痹证现代医学称之为风湿病。“痹证”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2]364即风邪偏重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寒邪偏重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不移,且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缓解;湿邪偏重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肢体酸重,肌肤麻木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3]中提到的“历节”也属于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均有论述,其分型可简单归纳为风湿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瘀阻、痰瘀闭阻、肝肾亏虚5种类型。痹证发病主要由于素体正虚,外感风寒湿热等邪,邪气痹阻于肌肉、关节、经络等处,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大多数风湿病患者雨雪天或天气骤变前,往往会诱发或加重关节肿痛。在临床上也观察到风湿病的发生或加重通常发生在气候寒冷潮湿或天气骤变的时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指出:“风湿病身痛,发热证,日晡所剧。”李梢[4-6]通过对大量风湿病患者的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风湿病疼痛存在定时发作、定时缓解的节律性。各类风湿病均以春季、初夏为发病高峰,夏秋到达低谷,由秋至冬病情逐渐加剧。这都说明风湿病的发病及病情加重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时间节律密切相关。既然风湿病的病情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那么,如果能在病情加重前给予合理的预防或治疗,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复发。

2 古籍中有关秋分的记载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节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黄道之行,春分后行赤道之北,秋分后行赤道之南。……秋分日交于东南翼十七度……故景居二至长短之半而寒热匀也。……其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即赤道也。”[2]91

提到秋分时太阳在赤道的正上方,这一天昼夜相等,阴阳相对平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明·张景岳在《类经·运气》中对这段话进行详细的分析:“分言春秋二分,至言冬夏二至。……春秋言分者,阴阳之中分也。……四气居秋分之前,五气居秋分之后,此间气之分也。……秋分前热而后寒,前则夜短昼长,后则昼短夜长,此寒热昼夜之分也。至则纯阴纯阳,故曰气同。分则前后更易,故曰气异。此天地岁气之正纪也。”[7]张景岳的注释中也明确提到秋分处于阴阳均衡的状态,而且寒热也相对均衡,秋分前热而后寒,也就是说秋分是由热转寒的过渡期,也是阴阳变化最明显的节气[8]。此时若人体不能适应这种改变而导致阴阳失衡,则很容易引发疾病。许多慢性病患者,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节气期间阴阳较剧烈的变化,阴阳失衡会比较明显,病情会随之加重。因此,在疾病的防治上,应适当调节人体机能,尽可能使其适应自然界这种阴阳的变化,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若在此时施以调节阴阳的防治方法,使机体能够适应节气的变化,未得病的正气充盈,阴平阳秘,就不易因感受外邪而发病,已患病的通过调节阴阳平衡,病情不会加重,还会使部分患者的病情好转[9]。

3 秋分是防治痹证的重要节气

《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了“九宫八风图”,《九宫八风》篇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确立了包括秋分在内的八个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央、四正和四隅九个方位,并根据九宫的方位,阐述了八方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并提出避免对应方位的风邪对人体侵袭,对疾病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1413。九宫八风图记载秋分节气八卦属兑,居仓果宫,对应八风中的刚风。“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痹证由风寒湿导致,其中湿邪为重,因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可导致关节重着屈伸不利,且病程较长,绵延不愈。《内经博议·正六气说》中提到“五气阳明燥金”,秋分节气,其气主燥,配合对症治疗可有效抑制湿气,使症状得到缓解。《九宫八风》中“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也就是说时交秋分,位临酉方,天气清凉,应当以西风萧肃为顺。这样的正位之风,又叫做实风,主生长,养育万物,反之,如果风从当令相对的方位而来,出现与季节相抵触的气候,叫虚风。它能够伤人致病,主摧残,危害万物。平时如能密切关注这种异常的气候变化,谨慎地加以预防,时刻防避这些不正之气,免受它的侵袭,从而保证机体健康。“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意思是在秋分这一天,气候骤变,预示有将军一样的灾患,也就是说秋分天气易变,且由于天气变化带来的损害也很大,人体也容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导致病情加重。《金匮一痉湿喝病脉证井治第二》中提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日晡,指的是申时,阳明在申酉戌最旺,土喜干而恶湿,与风湿相干,当时间处于日晡,正邪相争剧烈而发热,这是风湿病的特征。秋分西临酉正,秋气肃杀,且秋分之后外界阳气渐衰,人体阳气不足,风寒湿之邪易于侵袭人体而发为痹证。此时,顺应秋分节气,根据秋分阴阳平衡的特点,因体内温热余气尚在,若此时通过药物、贴敷、针灸、熏蒸等疗法固护体内阳气,可使体内的阳气由疏泄的趋势转为收敛、封藏。这样一来,既不过分助长阳气,又可避免损耗阴气,从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既可提高自身正气,又可阻止秋分后的寒凉之气侵袭人体,同时达到预防和治疗痹证的目的[10-11]。

《内经·运气易览》中提到:“五之气,太阴湿土,加临阳明燥金,湿相胜,寒气及体,风雨乃行。”说明秋分之后气候相对干燥,但由于秋分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身体容易受寒邪侵袭,易引发痹证,或原有病情加重。秋分是秋季的一半,五行属金,“金曰从革”具有收敛、沉降、肃杀等性质,且秋分后处于阳消阴长的状态。所以应采用药物、贴敷、针灸等疗法收敛体内阳气,防治体内阳气外泄,同时适当通过药物或其他疗法补充体内阳气,调节体内阴阳达到平衡。正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节自身阴阳使之均衡,就可以依靠自身抵御外邪,从而达到防治痹证的目的。

4 秋分节气防治痹证的禁忌

秋分虽是防治痹证的重要节气,但由于其节气“阳明燥金”的特点,在用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量减少燥性药物的使用。李中梓提出的“药性之热者于时为秋”及《素问》中提到的“用凉远凉”也提示秋季防治痹证时要注意根据秋分节气特点,较少使用凉性药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提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秋气始收,腠理始闭,所以人气在皮肤。《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云:“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2]707提示秋天应针刺皮肤,并顺着肌肉的分理进行针刺。《御览·养生》中有云:“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臛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当时不必即病,入秋节变阳消阴长,寒气总至,多至暴卒。”[12]提示在夏至到秋分这段时间,尽量少食一些肥甘厚味的食物和硬物,因为此时脾胃不暖,消化能力不佳,避免同食一些凉性的瓜果酒水,否则容易引发吐泻而伤及正气。这些问题可能当时不会出现,而在秋分后,体内阳消阴长,正气不足,易受寒邪侵袭,从而引发或加重痹证。因此,在秋分这样一个阳气不足、气候干燥的节气里,还应多食用一些能养阴生津的食物。如阴寒凝聚的病证,可使用温阳散寒之品;如阴虚为主的病症,此时可以缓解,同时可借助天时,给予以滋阴养血之品养阴和阳,使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的目的[13]。《灵枢·师传》曰:“秋冬先治其本,再治其标。”[2]1103提示在秋分节气里可以从其根本出发进行防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提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舍时从证法[2]512,告诫虽秋分是防治痹证的重要时节,但也要根据个体差异及证候特点来辨证论治,将防治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个体需要。

5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96.

[2]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华书局,2010:91,364,512,707,1103,1413.

[3] 刘蔼韵译注.金匮要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61.

[4] 李梢.风湿病临床防治的时间择优化探讨[J].中医杂志,2000,41(10):581.

[5] 李梢.1143例风湿病疼痛的昼夜节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1):40-42.

[6] 李梢.风湿病疼痛定时发作与定时缓解节律探讨[J].中国学学报,1998,13(5):44-46.

[7] 张景岳著.类经[M].范志霞,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72.

[8] 唐荣伟.中医时间医学与应用[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33-37.

[9] 李亚娣.春、秋二分防治风湿病的理论探悉[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

[10] 岳月,高明利.“春·秋分贴敷”——时间医学与痹证防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3):150-151.

[11] 邢丽丽,高明利.春秋分风湿免疫贴治疗产后痹的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5):25-26.

[12] 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2011:720.

[13] 高恩宇,姜德友.阴阳辨证在中医时间医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2014,31(3):38-39.

收稿日期:2015-11-25;修回日期:2016-01-06

猜你喜欢

秋分风湿病防治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秋分
秋向此时分
八哥、秋分和老博士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