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教育观
2016-07-10汪玉龙
【摘 要】鲁迅先生认为,当好父母“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艰苦困难的事”。要使得孩子更好地发展,“开宗第一,便是理解”。我们中国人不像别的国家那样,给孩子足够的权利让孩子成长,而常将孩子误认为是“缩小的成人”,一切按照成人的模式进行。其实,小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倘若不理解,就会有碍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以现在的社会现状加之结合鲁迅先生的思想,一切所谓的“为孩子好”的行为都要以孩子为本位,而不能把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套在家长安排的线路上。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改革;独立;自主学习
一、为什么取这个题目?
1.当时反对改革旧道德旧文学的人,鲁迅称他们为“圣人之徒”,鲁迅说,你们别虚,我是想写给那些像我这样没做爹的人的,为他们将来为人父母时提供一点思考和建议。所以说“我们”
2.和这些圣人之徒一样顽固的还有中了旧思想毒太深的老一辈,他们无药可救了,只能改变现在的觉醒的人,所以说“现在”。
二、生命体的保存与延续
鲁迅首先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词汇:本能。
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三、长幼有序
生命的保存和延续之后便是进化,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置重应在将来,而不在过去。所以,长幼有序,应该以儿童为本位。因而提醒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力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同样的道理,不是说儿童的本位就永远地成为了高位者,将来还要对于他们的幼者,仍尽义务,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切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四、一种本能的天性——爱
鲁迅的意思很明确,所有对于我们的付出,都是他们应该的,我们也没必要心怀感激或者愧疚。那他们为什么还会这么做:因为一种本能的天性使然——爱。它是一种不带私心绝无利益心的天性。一旦这种爱夹杂着利害关系,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的纲。所以如果我们在谈论亲子关系的时候,抹杀了爱而一味地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才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违背事理的种子。
五、超越本能的理性—责任
我是看完了一个纪录片之后才很好地理解了鲁迅在这里讲的爱的本能与责任的关系。
这个纪录片叫《狐獴家庭》。这种动物有着甚至比人类还强烈的家庭观念,它们甚至能牺牲自己来保护弱小的成员。在这个自然情境中拍摄的记录片,有好几处镜头看到狐獴哥哥为了小狐獴,而去冒着被长颈鹿踩死的危险,还冒着生命危险与眼镜蛇搏斗,与老鹰搏斗。直到有一次,一只俯冲的老鹰正要抓住惊慌失措的小狐獴时,狐獴哥哥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准备叼走小狐獴,结果狐獴哥哥被老鹰抓走了,小狐獴得救了,我在想这就是爱啊。可是后来它们居住的沙漠遭遇了空前的干旱,他们找不到虫子吃了,小狐獴饿地都站不起来了,狐獴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了虫子,当小狐獴去要的时候,狐獴妈妈却把它推开了。说好的爱呢?后来仔细一想,这才正上应了鲁迅的那句话,爱应该是本能的天性,而狐獴妈妈正遭受着比这种本能更强烈的本能,那就是求生,保全自己的本能。而人类在这个时候可能会做出选择,牺牲自己,把食物留给孩子,于是也就是鲁迅所讲的超越本能的理性——责任。
六、做开放、有情趣的父母
父母于是可能有这样的担忧:这样无私爱着,又让孩子独立,孩子最后像脱缰的马,不管自己了,那恐怕又吃大苦,老年生活又无聊至极了。鲁迅提出了两点:
1.中国强调孝烈这类道德,然而总是口号响亮却不负责,拼命的勸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实际上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在这样的社会中,不独老者难于生活,既解放的幼者,也难于生活。而解放了的后辈,相爱的链子总难割舍。
2.中国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掬,待到真实衰老,便更须别人扶持,老而无能。所以要想解放子女,需要解放自己,保持思想开明,要有高雅的情趣和爱好。他说斯宾塞未曾结婚,不闻他无聊;瓦特早没有了子女,也居然“寿终正寝”,何况在将来,更何况有儿女的人呢?而鲁迅还在文中说到,要爱子女还得先爱自己,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少不因自己的恶习染上了怪病带给子女。
七、解放后的子女
这个社会有不良现象,为了让孩子应付这些不良现象,父母在教育的时候,中国相传有很多做法,一种是锢闭,以为可以与社会隔离,不受影响,一种是教给他恶本领,以为如此才能在社会中生活。用这类方法的长者,虽然也含有继续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却决定谬误。此外还有一种,是传授些周旋发法,教他们顺应社会。这与数年前讲“实用主义”的人,因为市上有假洋钱,便要在学校里遍教学生看洋钱的法子之类,同一错误。因为社会不良,恶现象便很多,势必不能一一顺应;倘都顺应了,又违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进化的路。所以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而解放的子女是发展的进步的,应该去改良而不是顺应。
作者简介:汪玉龙(1990.5-),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赵佃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致父亲》互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4,03:37-41.
[2]何马.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儿童教育三题[J].广西教育,2001,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