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才实践技能的提升策略
2016-07-10周会明张焱珍白丽萍于龙凤李航
周会明 张焱珍 白丽萍 于龙凤 李航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农业产业不断升级,新时代对农业人才质量的要求提高,培养高技能农业人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笔者结合云南省实际,分析了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教学缺少创新性,校企合作对接不紧密,办学特色不突出3个方面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重点论述了未来高技能农业人才培养途径,强调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加强实验多学科交叉性与完整性,并采取全程导师制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农业人才实践技能提升策略的研究,期望能够对新型优质农业人才的培养建言献策。
关键词 农业人才;实践技能;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5-342-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continuously upgraded;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needed for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Cultivating highly skilled agricultural talent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opic.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were analyzed. The hysteretic nature of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talents wa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lack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unclos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not prominent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ultivation approaches of highskilled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future were mainly discussed, such as the "people oriented",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establishing the improved syste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emphas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subject overlapping, and adopt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whole course mentor system.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practice skills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we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alents;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strategy
21世纪是信息农业时代,全球高新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普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农业将成为生物技术最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全球战略的推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已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标志[1-3]。紧跟时代的要求与步伐,云南省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标志着云南省农业的产业布局、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大幅度加快,农业人才要求也将更高。同时,用人单位正在经历一个从理论型到实用型用人观念的转变[4],具有研究、设计、规划、决策等综合能力的高技能农业人才倍受青睐[5]。
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既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又有一种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推动[6]。因此,农业类专业不仅是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发展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而且还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7]。因此,培养高素质,有真才实学的实用型和创造型农业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8]。笔者结合云南省情,从农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农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培养途径3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培养新型优质农业人才建言献策。
1 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农业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国家政策又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问世打破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9]。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的“桥头堡”战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等一系列政策,为云南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10]。
“一带一路”全球战略的提出既构建了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又扩大了国际合作的新领域,给云南省农业发展与高技能农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国家的战略方针下,加强高技能农业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种潮流[8,11],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如何有效提高农业人才的技能是众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相关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最大要求。
2 农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2.1 教学缺少创新性
诗人叶芝曾经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13-14]。目前,一些高等学校在培养农业人才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依然紧紧围绕以考试为目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可有可无,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条件不足[8,15],影响师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的锻炼,动手能力差,生存与求知能力差,缺少创新性思维,不能将书本知识潜移默化地应用于实践。
2.2 校企合作存在对接缝隙
目前,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16]。然而,在培养农业技能人才过程中依然存在劳动关系模糊,职业道德忽视,企业动力不足,岗位互动不深,利益职责不清等现象,从而导致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配合不够默契,合作不能长久,并未真正意义上达到培养高技能农业人才的目标。
2.3 办学特色不突出
云南省作为一个集欠发达、文化教育落后以及人才比较匮乏等特点的农业大省,其农业高职教育因基础薄弱,起步晚,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导致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认识不清,办学定位不准确,教学模式落后。这种高职教育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的不同步,已严重影响到农业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10]。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17],因此高校培养高技能农业人才最终的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如果找不到办学特色,教学没有相关科研做后盾,科研没有相关教学理论去支撑,科研失去方向,学生失去兴趣,教学与科研没有得到互补,那么提高人才质量以及为地方经济服务就无从谈起,学校最终将失去建设高质量大学的竞争力,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3 未来高技能农业人才培养途径
3.1 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18]。农业教师首先应该有梦想,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与科研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理念,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教学变得更加结合实际,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科研欲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技能农业人才的培养要以人为本,有良好的教学条件,高技能的教师团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首先,要培养和谐的农业人才。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大学教师应放下“专家、大师”的架子,做一个和谐的人,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从德育方面得到有力提升,为高技能农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19]。
其次,教师要打破“玻璃墙”现象的障碍[14],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对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质疑,提高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其不仅“知其然”,更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习惯于听取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与异议,鼓励并适时夸奖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最后,通过一些典型问题或比喻的手段将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为什么植物没有脑袋;人的鼻孔为什么朝下;打雷后蘑菇为什么生长得更快;腐烂的水果蔬菜人吃后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有些人不吃肉也能长胖;熟鸡蛋为什么比生鸡蛋容易消化。通过思考并解答这些问题,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认知,更突出了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
3.2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实践技能农业人才的重要模式与途径,只有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才能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期性[20-22]。一方面,企业与学生建立完善的劳动关系,以订单式教育为合作基础,将企业的一些智力与技能资源直接引入学校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从而节约企业培养实习生的成本。另一方面,以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学校长期为企业人才提供优质的定向培训服务,以达到双赢、资源共享的目的,提高企业的发展动力与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加强实验多学科交叉性与完整性
实践是农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纸上谈兵不可能将粮食生产出来,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9]。实践证明,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教师盲目追求独立学科知识面的广度,只能让人才培养多走弯路,事倍功半,导致教师专业知识广而不精,学生用大部分时间应付考试,没有时间去思考、探索、创新及实践,更不可能对本专业知识感兴趣[23-24]。应该注重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既突出本校农业特色,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相似性。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与专业教师特长,拟定几种农作物作为本校主打研究对象,对其他作物只做轻描淡写的教学。针对主打作物,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做深做精,做到多学科交叉系统实验,提高实验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根据课程性质来确定自身理论与实验的比例,从实验中巩固理论,从理论中学习实验。学生全程进行跟踪培养,针对某些科研兴趣高的学生,可建立科研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9,25]。学生不仅通过系统的学习主打作物科研与理论结合过程,提高了实践技能,而且为其探索、思考其他作物的研究提高了积极性。比如,通过《土壤肥料》《植物与植物生理》《种子生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与实践,让学生系统地对主打作物的土壤选择、作物生长环境要求、种子处理、定苗、间苗、浇水、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有益微生物的显微分类、鉴定、提取及培养、品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种大学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系统地增强了实践技能。
3.4 全程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既是一种与学分制、班建制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教育制度,也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度契合[26-28]。学生管理问题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29],学校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聘请班主任、辅导员,但管理效果治标不治本,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人员的时间与经历不够。班主任一般都是教师兼任,本来教学任务就繁忙,还要花大量时间在许多学生身上,导致其身心疲惫。 因此,建议高校取消班主任,实行全程导师制度。新生入学后,由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入学、军训、入党等全院性事项;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平均分配给不同的导师,或者根据导师的需求安排学生数量。学生成为导师的直接助手,导师肩负起班主任的责任,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导师直接将专业特长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进校就开始接触专业,培养他们的兴趣。因此,全程导师制的实行既可以让导师有更多时间进行学习、教学及科研,又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探索与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4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其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30-31]。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提高人才质量是教育发展永恒的话题[10,32],加强农业人才的实践技能是创新与提高人才质量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质量上,高校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面对前所未有的农业发展机遇,紧跟党的战略指向,培养高技能农业人才,接受新一轮服务地方的挑战,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超,李哲敏,孔繁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优化[J].农学学报,2014,4(6):107-111.
[2]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2):70-77.
[3]刘艺红.关于农民培训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5(10):101-102.
[4]杨安中,李孟良,余海兵.加强农学类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2):62-63.
[5]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48-49.
[6]谢勇旗,李名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及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4):40-42.
[7]郭满玲,张俊杰.农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式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5,20(6):401-403.
[8]刘芝芹,赵龙庆,贺斌,等.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158-159.
[9]史彩华,王文凯,李志新.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新思路[J].现代企业文化,2008(20):169-170.
[10]李永忠,彭云,田东林.关于发展云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3):62-67.
[11]张振国,蒋子春,李英芝,等.国外农林专科院校教学特色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93-95.
[12]李天来,张凯斌.园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z1):16-21.
[13]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2):250-255.
[15]李仙玲,陈利琼,汪海霞.农林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8019-8020.
[16]李海.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无缝对接长效机制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40-42.
[17]关冰.实践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模式思考:以广东西部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7):66-69.
[18]沈萍.浅谈《微生物学》的课堂讲授[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2):302-305.
[19]何伦忠,卿平海,岳国忠.课堂,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场域[J].教育科学论坛,2011(3):24-26.
[20]杨书宝.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64.
[21]王建军.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9-51.
[22]张红光,张艳红,许彦春,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1-3.
[23]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7):22-23.
[24]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10,2(4):28-34.
[25]林善枝,刘雪萍,朱保庆.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8-50.
[26]徐国强,刘斓.高职院校导师制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0(19):352,414.
[27]杨明艳,张宝琼,张玲艳,等.学分制下高职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实证研究:以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6):10-16.
[28]蔡窻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要求教育优先发展[N].光明日报,2009-01-12.
[29]刘开标.大学生班级管理“双轨”模式探析:对北京大学本科生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互动问题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4):49-51.
[30]王明升.中国粮食增产出现曙光[J].侨园,1996(4):16.
[31]陈琴.非农经营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32]雷国铨,王海林,梁正,等.农林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29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