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环境污染损失价值的动态变化研究
2016-07-10殷雪薇杜雪莲
殷雪薇 杜雪莲
摘要[目的]研究贵州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贵州省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方法]采用维护成本法对贵州省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3项指标进行虚拟治理成本核算,加以贵州省实际环保资金支出,从而得出贵州省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分析2000~2013年贵州省环境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通过对贵州省环境污染损失的动态变化分析可知,2000~2013年贵州省二氧化硫、烟(粉)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而水污染的总排放量和生活垃圾虚拟治理成本呈增长趋势。[结论]对比同时期贵州省GDP增长速度与环境污染损失成本的增长速度,发现GDP增长速度高于环境损失成本的增长速度,因此贵州省经济增长并未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关键词 地区生产总值;环境成本;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5-088-05
Abstract[Objective]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oss.[Method]Virtual management cost accounting of three indexes was carried out by maintenance cost method, which were waste water, waste gas and solid waste. Based on the actual environmental capital expendi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oss was obtained in Guizhou Province. Dynamic change trend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s analyzed in Guizhou Province in 2000-2013.[Result]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oss in Guizhou Province, discharge of sulfur dioxide, smoke and industrial solid waste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 Guizhou Province in 2000-2013. Virtual disposal cost of total release and household wast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growth speed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oss cost and GDP growth speed in Guizhou Province, we have found that the GDP growth speed was higher than the growth speed of environmental lose cost. Therefore, economic growth of Guizhou Province does not cause serious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GDP; Environmental cos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近年来,在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扩大的背景下,绿色GDP概念应运而生,而环境损失价值核算作为绿色GDP中的重要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损失价值是指经济增长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用货币化形式表现出来,目前我国对基于环境污染损失调整的绿色GDP也有一些研究,如杨晓庆等[1]在基于绿色GDP的江苏省资源环境损失价值核算的基础上估算了江苏省的绿色GDP;胡爽等[2]运用虚拟成本法对重庆市的环境价值量进行核算,得出2013年经环境污染损失调整的重庆市绿色GDP为7 920.28亿元,污染扣减指数为0.40%。对于环境污染损失的研究,过孝民等[3]对我国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最早的研究;随后郑易生等[4]系统地对我国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及综合因素污染4方面进行经济损失核算;徐嵩龄等[5-6]提出建立我国环境帐户,对环境经济损失进行评价。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但关注范围较小,主要集中于污水灌溉问题,8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关注区域性污染的生态破坏方面。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及公众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高,近些年对于环境污染损失问题的研究较多,目前四川省、重庆市、安徽省、山西省等一些城市对该省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研究[7-11],但贵州省对环境损失价值核算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研究了2000~2013年贵州省环境污染损失价值的动态变化趋势,以期为推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山区,地处云贵高原之上,少数民族众多,教育水平低,由于历史及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1978年贵州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6.62亿元,2000年为1 029.92亿元,2013年为8 006.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 029.05亿元,第二产业为3 243.70亿元,第三产业为3 734.04亿元。人均GDP从2000年的2 759元增加到2013年的22 922元。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矿产11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占有较大比重;矿产储存量大,但开发利用水平低,产品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贵州省气候垂直差异较大,静风频率高,导致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降水量充沛,但是分布不均匀,导致枯水期对污染物稀释自净能力差,丰水期对水土侵蚀作用大。
2 核算范围及核算方法
2.1 核算范围
核算指标的选取主要是建立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核算贵州省“三废”,包括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造成污染损失的成本,其中废水主要核算指标为水污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废气主要对大气污染中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指标的核算;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核算成本的研究包括“三废”的虚拟治理成本,即污染物未经处理排放到环境中治理的成本及实际的环保投入。
2.2 核算方法
国际上对于确定环境损失价值主要有2种方法,即维护成本法和损害法[12]。维护成本法简单可行,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进行绿色GDP环境损失成本核算时都采用该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对未采取防治措施造成的环境损失的核算,计算方法为污染排放量与单位成本的乘积。损害法又称为污染经济损失评估,主要是将环境退化给人们带来的损害用货币化形式表现出来,该方法涉及范围广,包括环境污染给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核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该研究选取维护成本法来核算环境污染损失。
2.3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等。
3 贵州省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与动态变化分析
3.1 “三废”虚拟价值核算
3.1.1 大气污染损失核算。
大气污染按其来源可分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交通污染3类。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素有“西南煤海”之称,该省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上,但是煤炭开发利用水平低,煤炭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同时煤炭使用量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多,导致贵州省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要特征,主要来自能源的燃烧。由于数据的有限性,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核算主要针对二氧化硫以及烟(粉)尘指标。由参考文献[13]可知,2011年二氧化硫的单位治理成本为1 250元/t,烟(粉)尘的平均治理成本为250元/t。运用公式(废气的虚拟治理成本=各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各污染物的排放量),计算得出大气污染治理的虚拟成本,可知贵州省大气污染中二氧化硫所占比重较大,这也符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这由于贵州省工业和生活上煤炭消费量都比较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较少,因此二氧化硫污染比较严重。201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 043.9万t,贵州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全国的2.15%。
由表1可知,2000~2013年贵州省二氧化硫污染不断减少,年平均减少量为4.20万t,其中2000~200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增加了19.11万t,年平均增加3.19万t,2005~2010年减少了63.14万t,年平均减少10.52万t,2010~2013年减少了14.74万t,年平均减少3.69万t。2000~2003年烟(粉)尘的排放量减少了34.62万t,年平均减少2.47万t,其中2000~2005年减少了17.35万t,年均减少量为2.89万t,2005~2010年减少了16.70万t,年均减少量为2.78万t,2010~2013年减少了0.57万t,年均减少量为0.14万t。
由表2可知,2000~2013年贵州省的大气污染总虚拟治理成本也处于下降趋势,2000~2013年减少了82 100万元,年均减少率为7.14%,其中2000~2005年增加了17 700万元,年均增加率为1.67%,2005~2010年减少了83 000万元,年均减少率为16.70%,2010~2013年减少了18 600万元,年均减少率为25.00%。就全国来看,201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 043.90万t,贵州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43.90万t,占全国的2.15%。
2000~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贵州省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初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加重环境污染。2005~2010年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排放下降量较大,这是由于国家政策起主导作用,如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中要求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贵州省政府紧密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污染减排,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因此在2010年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二氧化硫、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一些成效。2010~2013年污染物的减排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继续并进一步发展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政府部门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管控,加大了对新型能源的研发、推广。
3.1.2 水污染损失核算。
水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农业对水资源的污染。贵州省水资源丰富,但主要河流水环境功能较差,主要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污染,水质较差。贵州省水环境污染主要集中于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且治污能力不足[14]。贵州省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区水污染比较严重,贵州省内湖(库),一般为附近居民生产生活重要水源地或备用水源,水污染不但使水体功能退化,破坏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而且造成城乡居民饮用水质量下降,对居民身体健康危害很大。
笔者主要采用维护成本法结合贵州水污染的主要特征,对水污染中的COD和氨氮排放量进行核算,计算水污染治理的虚拟治理成本。主要公式:废水的虚拟治理成本=各污染物排放量×各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由国家平均标准[13]可知,COD的单位治理成本为1.66元/t,氨氮的治理单位成本为2.44元/t。
由表3可知,2000~2013年贵州省水污染总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2013年废水总排放量增加37 700万t,年平均增加2 692.86万t。“十二五”国家环境保护主要指标中COD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源排放总量(依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核定),而“十一五”国家环境指标中COD总量主要包括生活源及工业源的排放量。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2013年COD增加与此有关,其中,2000~2005年废水排放量增加300万t,年均增加50万t,2005~2010年增加了28 800万t,年均增加4 800万t,2010~2013年增加8 600万t,年均增加2 150万t。对水污染的虚拟治理成本也呈增长趋势,2000~2013年虚拟治理成本增加了25.95万元,年增加率为16.67%,其中2000~2005年增加了3.37万元,年增加率为16.67%,2005~2010年虚拟治理减少了3.16万元,年减少率为16.67%,2010~2013年增加了25.74万元,年增加率为25.00%。而2013年全国废水中COD排放总量为2 352.70万t,氨氮排放总量为245.70万t,2013年贵州省COD排放总量为32.81万t,占全国水平的1.39%,氨氮排放总量为3.82万t,占全国1.55%。2013年贵州省的GDP为8 006.79亿元,占全国的1.36%,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水资源的治污能力不足,从而加剧了水污染。
贵州省位于长江流域上游阶段,对水污染治理比较重视,于2012年编制完成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贵州三峡库区上游区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规划(2012~2015年)》。2005~2010年水污染中COD排放量减少了1.78万t,虚拟治理成本也减少了3.14万元。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难以准确地说明2000~2013年贵州省水污染呈增长趋势。由于“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在此期间指标处于减排的状态,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由再加上贵州省生活垃圾不断增加,对于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因此也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危害,这也是水污染增加的重要原因。
3.1.3 固体废弃物损失核算。
随着经济的发展,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处于较高水平,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及生活垃圾污染。由于贵州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对其不合理的开发所带来的尾矿堆积是环境污染中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的一项,其次是生活垃圾堆放。
3.1.3.1
工业固体废弃物核算。根据贵州省年鉴可得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其他情况,该研究工业固体废弃的单位治理成本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处置工业固废的单位成本为20元/t,贮存的单位成本为6元/t。由于数据有限,因此笔者对固体废弃物核算成本公式进行了适当调整,即工业固体废弃物虚拟治理成本=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单位治理成本×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贮存单位成本×贮存量。
由表4可知,2000~2013年贵州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00~2013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了366.96万t,年平均减少26.21万t,其中,2000~2005年减少279.42万t,年平均减少46.57万t,2005~2010年减少了71.52万t,年平均减少11.92万t,2010~2013年减少了16.02万t,年平均减少4.01万t。201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327 701.90万t,综合利用量205 916.30万t,贮存量42 634.20万t,处置量82 969.50万t,2013年贵州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8 194.05万t,综合利用量4 135.41万t,贮存量1 739.30万t,处置量2 275.60万t,排放量为43.74万t,其中,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占全国水平的2.50%,而我国发达地区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几乎实现了零排放,而贵州省对由于综合利用水平还较低,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贵州省为矿产资源大省,尤其是煤炭、有色金属的冶炼、电力等造成工业固体废气物污染比较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就政府方面而言,国家减排政策的实施以及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制,贵州省政府不断深化污染物减排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使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有所减少。
由表5可知,2000~2013年贵州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虚拟治理成本呈增长趋势,2000~2013年虚拟治理成本增加了46 539.86万元,其中2000~2005年增加22 379.82万元,2005~2010减少了21 755.28万元,2010~2013年增加了45 915.32万元。虽然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减少,但是其产生量却呈增长态势,由于贵州省处于工业发展的中级阶段,之前为了发展经济,也走了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老路,即先污染后治理,因此对煤炭等一些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工业固体废气物产生量不断增加。
3.1.3.2 生活垃圾成本核算。
贵州省人口基数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因此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活垃圾的处理虚拟成本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的清运成本、处理成本及无害化处理成本(卫生填埋)。生活垃圾的单位治理成本采用全国生活垃圾的平均治理成本,卫生填埋为40元/t,垃圾处理的单位成本为12元/t。根据全国中小城市多地清运单位成本听证会结果,结合贵州当地实际情况,清运单位成本取90元/t,计算公式:生活垃圾的虚拟治理成本=清运量×清运单位成本+处理量×简易处理单位成本+无害化处理量×无害化处理单位成本。由于缺少2000年生活垃圾清运量、无害化处理量以及处理量数据,难以计算对应的虚拟成本。但由现有的数据可知,贵州省生活垃圾在固体废弃物中所占比重偏大,但生活垃圾中无害化处理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对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是该省追求的目标。
由表6可知,2000~2013年贵州省生活垃圾的虚拟治理成本大体上呈增长趋势,2000~2013年生活垃圾虚拟治理成本增加了35 182.32万元,年均增长率为7.14%,其中2000~2005年减少了1 648.10万元,年均减少率为16.70%,2005~2010年增加了29 186.34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67%,2010~2013年增加了7 644.08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00%。2000~2013年贵州省生活垃圾处理中,无害化处理量不断增长,2013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73亿t,无害化处理量为1.54亿t,无害化处理率为89.00%,2013年贵州省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为63.80%,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增长。贵州省对于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不高,无害化处理能力也较低。此外,贵州省人口基数较大,人口素质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对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不强,对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认识较低。
由表7可知,贵州省2000~2013年固体废弃物的虚拟治理成本呈上升趋势,2000~2013年虚拟治理成本增加了81 722.18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10%,其中2000~2005年增加了731.72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91%,2005~2010增加了7 431.06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21%,2010~2013增加了53 559.4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00%。贵州省固体废弃物虚拟治理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虚拟治理成本增加所致。
3.2 实际环保投入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下,贵州省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由表8可知,贵州省环境保护资金的比重不断增长,2000~2013年环境保护资金实际投入增加了1 278 300万元,年均增加91 300万元,其中2000~2005年增加222 800万元,年均增加37 100万元,2005~2010年增加562 600万元,年均增加93 700万元,2010~2013年增加492 900万元,年均增加123 200万元,但环境保护资金占贵州省GDP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较大变化,始终处于2.00%以下。2005~2010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贵州省也认识到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阶段政府的环境保护资金增加较多,环保投入的增加也说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损失的增加,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4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表明,贵州省“三废”的虚拟治理成本中,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虚拟治理成本整体上呈增长态势,而废气虚拟治理成本有所下降,同时实际的环境保护成本支出也不断增长,随着贵州省GDP的不断增加,总的环境损失成本呈上升趋势,但GDP增长速度高于环境损失成本增长的速度,环境污染并未造成严重危害,可以看出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注重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因此,在“三废”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标也有所下降,如二氧化硫、烟(粉)尘、COD等,这说明贵州省在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笔者在对环境污染损失核算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环境治理的单位成本也有偏差,主要采用国家标准平均治理成本,因此结果与贵州省实际情况有偏颇,但对结论影响较小。
我国对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量核算尚处于起步阶段,核算方法以及统计制度仍不完善[15],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于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确定也有一定难度。今后在贵州省环境治理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环境污染损失的理论建设,完善贵州省的数据资料,建立核算标准及合理的制度。为了推动贵州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摒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等。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实行关停措施,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损害[16]。第二,加快贵州省产业结构的调整,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创新能力发展,积极研发对“三废”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减少环境压力。第四,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最后,政府部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应兼顾环境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杨晓庆,李升峰,朱继业.基于绿色GDP的江苏省资源环境损失价值核算[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4):533-540.
[2]胡爽,黄晴晴.经环境污染损失调整的重庆市绿色GDP核算研究及应用[J].环境科学,2014,40(4):91-93.
[3]过孝民,张慧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估计[J].中国环境科学,1990(9):69-71.
[4]郑易生,钱薏红.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1993年[J].生态经济,1997(6):6-14.
[5]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它的意义、方法、成果及研究建议(上)[J].中国软科学,1997(11):115-125.
[6]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它的意义、方法、成果及研究建议(下)[J].中国软科学,1997(12):104-110.
[7]徐秀真,颜双波.福建省绿色GDP核算研究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06-11808.
[8]金雨泽,黄贤金.基于资源环境价值视角的江苏省绿色GDP核算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131-135.
[9]许慧,徐玉新.泰安市环境污染损失对GDP的修正核算[J].价值工程,2010,29(7):209-210.
[10]温怀德.杭州市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10-114.
[11]张汝飞.河北省绿色GDP核算方法实证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08.
[12]李伟,劳川奇.绿色GDP核算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生态经济,2006(9):69-71.
[13]张圣琼,赵翠薇.贵州省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核算[J].贵州科学,2012,30(6):92-96.
[14]邹波,安和平.贵州省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战略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5):529-534.
[15]边孝民.我国环境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学,1993,14(4):10-15.
[16]安和平.贵州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