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蔓双胞山药的栽培特性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6-07-10杨美英
杨美英
摘要 介绍了江苏东南沿海地区特种蔬菜——短蔓双胞山药的主要形态特征、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气生块茎(零余子、山药豆)配套繁殖技术,从田块选择、深耕筑垄、合理密植、施肥播种、藤蔓管理、肥水管理、秸秆覆盖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明确了短蔓双胞山药的优质高产栽培措施;最后介绍了山药采收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 短蔓双胞山药;栽培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5-044-03
Abstract We introduced a special vegetable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ai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shortstem twin yam. Air tuber of yam was used for the matching technology of seed potatoes reproduction. Highquality and highyield planting techniques of shortstem twin yam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field selection, deep tillage, rational close planting, fertilization and sowing, vine management, nutrient and water management, straw mulching and pest control. Technical key points of yam harvesting were finally introduced.
Key words Shortstem twin yam;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山药系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蔓性植物,别名薯蓣、白苕、大薯、山薯、莳药等,为江苏东南沿海地区特种蔬菜。以其地下肥大根状块茎供食用,叶腋着生的气生块茎(称零余子、山药豆)也可食用,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有滋补和食疗之功效[1]。江苏省东南沿海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入海口,农业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特粮特菜作物类型广,品种资源多,生产水平较高,在区域现代农作制度构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2]。山药作为该地区较为典型的特种蔬菜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经过系统选育培育出的短蔓双胞山药是具有独特特征与特性的一种栽培类型,现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栽培品种,种植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3-4]。笔者介绍了短蔓双胞山药的形态特征、气生块茎繁殖技术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 短蔓双胞山药的栽培特性
主要形态特征:①根。须根系,水平伸展达1 m左右,主要分布在20~30 cm土层中,根系生长旺盛,吸收能力强。②茎。有根状块茎、地上茎蔓和气生块茎3种。根状块茎是储藏器官,呈长圆柱形,表皮红褐色,表面生须根,肉白色,成品根状块茎单根重500~1 000 g。种薯顶芽萌发出土,很快便长出大小10 cm长柔软的茎,草质藤本。每株生长一条主茎(有时也生2~3条,但只能留1条),茎蔓生长到第20节后,就会在上端向下第3节的叶腋处开始产生气生块茎(也称零余子、山药豆),呈椭圆形,褐色或深褐色。③叶。茎基部叶片多互生,中上部多对生,三角形,多为单叶,有较长叶柄。④花。花着生于叶腋,雌雄异株,偶有两性花。雄花序簇生成穗状,花形小而下垂,雌花花序长8~12 cm,花器与雄花相似,但不下垂,子房柱头分裂,但多数子房退化。⑤果实。蒴果,每果含种子4~8粒。饱满度很差,空秕率一般为70%,高者在90%以上。
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短蔓和双胞[4-5]。①短蔓。通常山药品种的植株茎蔓靠攀缘生长,成龄茎蔓长3~4 m、粗0.2~0.8 cm,需搭架才能向上生长,而该品种当主蔓长至40 cm左右时,嫩梢自然萎缩,藤蔓粗短,主蔓长60~70 cm,仅为普通山药的25%~30%,可在地面攀缘生长,一般采用地爬栽培或低架栽培方式。主蔓萎缩后,很快分生侧枝并旺盛生长,共有侧枝7~8条,蔓长50~60 cm。②双胞。该品种因1株种苗可长出2根山药而得名“双胞”。据观察,通常情况下,有77%~84%的植株能产生2根山药块茎,3%~5%的植株能结3、4根山药块茎,仅10%~18%的植株产生1根块茎。
成品山药块茎长50~60 cm。该品种的块茎肉质细腻黏滑,刨皮后自然存放,其雪白肉质数天不变色,蒸煮易酥而又不烂。
短蔓双胞山药喜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种苗块茎在10 ℃时开始萌发,茎叶生长最适温度25~28 ℃,地下部分生长最适温度20~24 ℃,昼夜温差大对块茎形成和膨大有利。根状块茎耐寒,在0 ℃不受冻,甚至-15 ℃左右也能越冬。该品种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但短日照可促进块茎形成和膨大。山药生长以肥沃疏松、保肥水能力强、土层深厚的砂壤土为好,黏土易使根状块茎须根多、根痕大、形状不正。其喜有机肥,但必须充分腐熟,并与土壤掺混均匀,否则块茎先端的柔嫩组织一旦触及会引起分杈,甚至因脱水而发生坏死。生长前期,氮肥有利于茎叶生长;生长中后期,除适当供给氮肥以保持茎叶不衰外,还需增施磷、钾肥,以利于块茎膨大。
2 短蔓双胞山药的气生块茎繁殖技术
山药繁殖方法有段子繁殖、栽子繁殖和气生块茎繁殖。根状块茎的中上部和下部较粗,其切段可以发生不定芽进而可用作繁殖材料,俗称“山药段子”;根状块茎顶部有一隐芽和一个连接地上蔓生茎的斑痕,长20~30 cm,栽培山药常用这一部分做种,俗称“山药栽子”。“段子”栽后才发生不定芽,因而要比“栽子”晚出土15 d以上。“山药栽子”连续种植3~4年后,逐渐发生退化,产量和品质均明显下降,不宜再用作繁殖材料,此时必须采用气生块茎繁殖[6]。采用气生块茎繁殖种苗,具有种子繁殖相似的特性,可大幅度提高繁殖系数。
做种用的气生块茎,应在当年收获期即霜降后,于睛天收集,要求剔除退化的长形块茎,尤其要剔除毛孔外突而发芽能力弱的块茎,选用粒大粗壮、毛孔稀疏、表皮光亮、肉色洁白的气生块茎,贮藏于温暖处过冬。可放在室内干燥的南墙角,放一层种薯,放一层稍湿润的河沙,交替放2~3层,最上部盖上草毡等物,以防冻保湿,使温度保持在0 ℃以上,并经常检查,如发现河沙过干过湿均应及时调整。
播种时间选择在地温稳定在10~12 ℃的翌年3月上旬~4月初播种。播种前需要进行耕地准备和种薯块准备。①耕地准备。选择地势高燥、排水通畅、地下水位低、酸碱度适中的田块,于秋季作物收获后,先按行距50~60 cm分行定位,锹翻种植行深30 cm、宽15 cm,不打碎土块(以利冻松熟化),初步起垄,垄高20 cm,垄宽30 cm,垄沟宽20~30 cm,垄长15~30 m,并开挖排水沟,防止雨季田间积水。②种薯块准备。包括选种、晒种、浸种和催芽等环节。选种:去掉腐烂和有病的种薯。晒种:播前10~15 d,将种薯摊放在草席上单层晾晒,每天翻1~2次使其受热均匀,傍晚收回室内覆盖防冻,不可曝晒,以免种薯失水过多,薯块干缩影响发芽。经过晾晒的种薯,表皮灰绿色,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剥开表皮可见紫绿色的肉,种薯重量降低20%~30%。浸种:播种前或催芽前,选用适宜的杀菌剂和杀虫剂,按相关要求进行药液浸种,以控防病虫害。催芽:催芽可提高出苗率和出苗质量。催芽时间为大田播种前20 d左右,可采用小拱棚双膜催芽,便于催芽后取出细小的种薯。在催芽床内先铺一张网眼较小的网,将经过处理的种薯紧挨着放在网上,再用一张同样网盖在摆好的种薯上,在这张网上均匀盖3 cm厚的细土,在细土上铺地膜,最后搭拱棚盖棚膜床内盖土,湿度要适中,催芽播种一定要在种薯毛根活动之前,当种薯上有白色芽点出现 (长度不超过1 cm)时即可大田定植。
播种时,根据垄两端桩头标记,先在垄沟两侧开沟,沟施硫酸钾复合肥1 500 kg/hm2,然后沿垄背放线浅开6~8 cm深的播种沟,边开播种沟边取土埋肥。然后按10 cm左右株距,单粒播种,播种后及时盖土,并整地拍实垄面。垄沟内(垄间)撒施腐熟的畜禽粪或饼肥15 000~22 500 kg/hm2,浅耙3 cm深的垄沟表土,肥土拌和,肥效缓释,防止肥随水流失。
6月底至7月上旬追施尿素225~300 kg/hm2或优质人粪尿2 500 kg/hm2,同时配合施用适量磷钾肥。8~9月根据长势再追施适量的人粪尿或速效氮肥,防止茎蔓枝叶早衰。
采用气生块茎繁殖的种苗,当年得到的小山药是良好的山药栽子,单根重30~100 g,最大200 g以上,第二年将小山药(100 g以下可不分切)种下后,即得到商品价值高的大山药块茎。
3 短蔓双胞山药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1 田块选择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连作重茬不宜超过2年。并忌种花生、甘薯茬。可纯作,或与大蒜、洋葱、甘蓝、花菜等蔬菜套作,也可与棉花、大豆、苘蒿、芫荽等间作。山药根系周边土层中无砖瓦石块,以免造成山药根状块茎畸形。
3.2 深耕筑垄
种植沟开挖应在冬前或初春进行,一般沟宽22~25 cm,深50~60 cm,不打乱土层。人工开挖时需要两锹土。第一锹将上层25~30 cm厚挖成大块放在行间晾晒,最好将余土铲平,也放在行间。然后再挖第二锹,即将下层约30 cm厚土铲成2~3 cm厚的小片,仍放在沟内,让其冻松熟化,再将沟旁2/3上层土耙入沟内,整平成宽22~25 cm、深7 cm的播种沟。挖沟、整地时要将砖瓦、石块剔除干净,以免山药分杈畸形。大面积种植时,可采用山药专用深耕机械深耕,深度达80 cm,宽度20 cm,不打乱原有土层,土壤疏松均匀,省工节本。也可采用打洞栽培,一般在秋末冬初进行,施足基肥后耕翻平整,按预设的行距划线,在线上按株距要求加以打洞,洞直径8 cm、深80 cm左右。
3.3 合理密植
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7],短蔓双胞山药在种植密度52 500、60 000、67 500、75 000、82 500、90 000、97 500 kg/hm2的条件下,单穴山药产量分别为0.843、0.833、0.816、0.766、0.676、0.575和0.462 kg,山药产量分别为44 250、49 950、55 050、57 450、55 800、51 750和45 000 kg/hm2,可见种植密度在67 500~82 500株/hm2时具有最高的群体产量。综合山药产品的商品性和生产效益等综合考虑,生产上以67 500~82 500株/hm2为宜。可等行或宽窄行种植,等行种植时,行距65~70 cm,株距20~23 cm。
3.4 施肥播种
宜在终霜后种植。一般要求气温升至12 ℃以上,地表地温(距土面5 cm)稳定在10 ℃以上播种。一般在3月上旬~4月上旬播种,采取地膜覆盖栽培的可在2月上中旬播种,以实现早苗、早发,可达到提早收获、提前上市。一般选用上年用气生块茎繁殖的小山药,挑选出茎短、圆直、粗壮、表皮光滑的做种。也可选用整根双胞山药,切成重80~100 g段块做种,将断面在石灰粉中蘸一下,然后放在太阳下晒2~3 d,以杀灭病菌、促进发芽。播种前先在播种沟中间深施基肥,通常施用45%硫酸钾型复合肥750 kg/hm2、饼肥1 500 kg/hm2,按株距22~25 cm摆放种苗,然后盖土成垄。地膜栽培时,盖膜前喷施除草剂以控制杂草。
3.5 藤蔓管理
一般采用地爬栽培或低架栽培。地爬栽培时,无需搭架,省工、节本效果显著。低架栽培,能改善透光条件,提高抗逆性,有利于山药生长及提高产量,通常在植株茎蔓长至10~15 cm时,用50 cm长芦苇或棉花秆等直接插在山药行间,每隔40~50 cm插1根,深度20 cm。
3.6 肥水管理
播种后及时开挖排水沟,做到田间沟系配套,排水通畅。植株蔓高30 cm时,施用腐熟有机肥15 000 kg/hm2、尿素150 kg/hm2做长蔓肥。通常6月中旬,当山药进入地下块茎膨大期施用尿素300 kg/hm2,促进块茎膨大。块茎膨大期必须保持土壤湿润,如遇高温干旱天气,应适当灌跑马水。7月中旬以后,通过叶面施肥方法补充植株养分,通常用高效叶面肥或液体复合肥进行叶面喷施,用1 500 g肥料对水600 kg均匀喷施,每隔7 d喷施1次,共喷2~3次。
3.7 秸秆覆盖
7~8月高温季节,山药行间要用麦秆或玉米秸秆等覆盖,以降低土壤表层温度,抗旱保墒。
3.8 病虫害防治
短蔓双胞山药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和炭疽病,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斜纹夜蛾、山药叶蜂等。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化学防治时,应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注意轮换用药,严格控制用药间隔期。①地下害虫。播种时,1 hm2可用立本净500 g加细土3 kg撒于播种沟防治。②斜纹夜蛾。在产卵高峰期及幼虫孵化盛期,叶面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防治。③山药叶蜂。可用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④黑斑病。该病由短线虫侵染致病,一般采用土壤消毒杀灭线虫,1 hm2可用50%辛硫磷0.5 kg拌细土20 kg均匀撒在播种沟内。选用无病种苗,种苗在阳光下晾晒后用1∶1∶150波尔多液浸种10 min。⑤炭疽病。出苗后喷洒1∶1∶150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4 短蔓双胞山药的收获
山药根状块茎的采收通常在霜降以后、茎叶枯黄时进行,过早采收产量低。商品山药可根据市场需求,从8月中下旬开始陆续采收,直到翌年4月,随采随售。冬季不采收
的可在田间越冬,需在地表覆土10~15 cm防冻,或适当加盖秸秆或地膜,以保护山药栽子不受冻。采收时,搭矮架栽培的,先把支架和茎蔓一齐拔起,抖落茎蔓上的气生块茎(即山药蛋、零余子),将其收集后再采收山药块茎。掘收时要特别细心,从一端开始,在第一行首位山药附近先挖一条60 cm深的沟,用特制的山药铲逐渐将山药上层的土剔除,再从两株中间顺着块茎向下挖并除去土,当山药下部全部挖出后,连土一块提出,略晒后轻轻剥净泥土。采收时尽量避免各种损伤,采收后晾晒愈伤。人工采收时应细心挖取,轻拿轻放,抹去体表泥沙后进行分级。除人工挖掘外,还可用高压水泵冲刷采收,商品率高,省工节本。
对于留种(栽子)田块,应在霜降前采收,以保证种块组织充实且不受冻。种根应具有品种特征,挖掘时不伤根皮,截取最上端的山药栽子,其断面应蘸石灰粉防腐,藏于窖中越冬或在室内用沙土埋藏,温度保持在5 ℃左右,以防冻害。
气生块茎可在地下块茎采收前30 d采收,也可在霜前自行脱落前采收。
参考文献
[1]胡立勇.特种作物栽培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34-335.
[2]刘建.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现代高效生态型农作制度[J].南京农专学报,2001,17(2):1-6.
[3]顾玉荷,杨柳,沈卫星.无架双胞山药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08(2):40-41.
[4]刘建.特种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5-106.
[5]季松平,项觉生.双胞山药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4(2):43-44.
[6]黄新,王银元.双胞山药不同栽培密度试验[J].上海蔬菜,2007(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