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6-07-10申贝贝常宁甫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

申贝贝 常宁甫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58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随机法进行组别划分,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以及针灸、中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在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改善,观察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1%、7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b)-0095-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代谢疾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脑梗死为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一种。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脂质随之出现代谢紊乱,对动脉硬化具有促进作用,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从而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在脑梗死的发病率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出2~6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有学者在采用西医对症治疗以及中医的辩证治疗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上,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此以该院收治的58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选取的58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该院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完善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17例、12例;年龄为41~78岁,平均年龄(60.52±3.48)岁;糖尿病病程为4~20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至入院治疗的时间为1~4 d;入院时空腹血糖情况:10例为8.0 mmol/L以下,12例为8.0~13.5 mmol/L,7例高于13.5 mmol/L;肌力分级情况:4例为Ⅰ级,11例为Ⅱ级,8例为Ⅲ级,6例为Ⅳ级。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18例、11例;年龄为42~79岁,平均年龄(59.96±3.74)岁;糖尿病病程为3~20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至入院治疗的时间为1~3 d;入院时空腹血糖情况:8例为8.0 mmol/L以下,13例为8.0~13.5 mmol/L,8例高于13.5 mmol/L;肌力分级情况:6例为Ⅰ级,12例为Ⅱ级,6例为Ⅲ级,5例为Ⅳ级。将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临床检查,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饮食及用药的指导等,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低蛋白低盐优质饮食方案,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基础治疗,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二甲双胍片,每日用药2~3次,每次用药剂量为500 mg,或给予格列齐特片治疗,每日用药次数为1~2次,每次用药剂量为80 mg,也可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血脂水平进行控制,每日用药1次,每次用药剂量为20 mg;口服缬沙坦胶囊对血压进行控制,1次/d,160 mg/次;口服阿司匹林片,1次/d,100 mg/次,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治疗,给予针灸治疗及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中:黄芪30 g,丹参、山药各20 g,白术、泽泻、当归、沙参、葛根各15 g,赤芍12 g,甘草、山萸肉各10 g,生大黄6 g;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加用水蛭、地龙各15 g;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加用菊花、密蒙花、枸杞子各15 g;合并高血压患者加用钩藤、川牛膝、天麻各15 g。每日取500 mL煎服,分两次服用,早晚各服用1次。针灸的主穴为人中、百会、头维、风府、风池等,针对偏瘫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合谷、曲池、三阴交、委中、内关等穴位的针灸,留针时间为20 min,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每日治疗1次,疗程为10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与比较。

1.3 评定方式

所有患者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对比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反之则缺损程度越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评定标准[2]: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肌力的恢复显著,且恢复至正常为治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出现大部分改善,肌力明显提高,提高程度超过2级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改善,肌力得到恢复,但恢复不超过2级为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肌力无明显提高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率(%)、(x±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22.37±3.47)分和(23.75±3.26)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9.24±1.73)分,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为(14.10±1.25)分,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所改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的评分的比较中,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可见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临床疗效的比较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达到有效治疗水平的例数为27例,其中10例治愈,12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1%(27/29),对照组中,达到有效治疗水平的例数为22例,其中6例治愈,9例显效,7例好转,7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5.9%(22/29),将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对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中,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均较高。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脑梗死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以小动脉硬化为主,且毛细血管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当患者的血糖水平上升,血管内皮下具有钙质沉积,从而使毛细血管基底膜出现增厚、粗糙,对血流量、血流速度、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以及变形具有明显降低作用,最终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3]。针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失常、脂类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激素调节失常、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具有联系。

中医学说范畴中,糖尿病属“消渴”,脑梗死为“中风”,中年人的肝肾精血出现缓慢衰退,消渴日久则导致气血消耗,脉络瘀阻,最终引发中风[4]。其病机为气阴两虚,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主。该研究中,方药组成包括丹参、赤芍、黄芪、当归、泽泻等,并以患者的具体病情随证加减。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提示中药益气养阴药物不仅对血脂以及血糖具有显著降低以及双向调节的作用,还能够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减轻。同时,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使用,对于血液粘稠度、血小板凝集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针灸则能够促进脉络之气的疏通,从而恢复正常活动能力。将中医治疗与西医相互结合,具有互补增效的作用[5]。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艳霞,吕肖锋,焦秀敏,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 22(8):415-419.

[2] 朱宏勋,曹锐,李京,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调节受损与糖尿病中医证候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0(2):387-389.

[3] 陆首玲,梅志忠,李龙,宣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TCD微栓子监测及炎性因子检测的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3,13(4):306-310.

[4] 宋大桥,曹校校,俞小芬,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30(20):280-282.

[5] 曾志航,李慧楠,解鸿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8(9):214-217.

(收稿日期:2016-01-18)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