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人员工伤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7-10陈珊珊
摘 要:近年来政府对职工工伤伤害高度重视,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的保障力度。医务人员的工伤伤害也不仅局限于职业暴露与操作时锐器伤等。院前急救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院前急救人员受到工伤伤害不仅影响了医务人员从业的安全感,更减弱了院前急救服务于患者的整体能力。如何减少或避免院前急救人员工伤伤害,维护职工权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需要系统全面分析并加以完善的。
关键词:院前急救人员 工伤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49-02
工伤是工作伤害的简称,亦称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juries),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院前急救指在伤病员送达医院内救治前,在医院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为主的医疗服务。院前急救工作是城市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人员常年奔波在急救第一线,工作环境艰苦、救援情况复杂,在抢救伤员救治患者和转运患者期间急救人员受到身体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应对院前急救人员工作伤害、减少或避免职工工伤、降低因职业伤害造成的人力资源的损失,通过对北京市某院前急救医疗机构2006年7月至2016年6月10年的职工工伤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自2006年7月起北京市事业单位开始参加工伤保险,单位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这标志着事业单位职工发生工伤时可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进行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及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现将2006年7月至2016年6月这10年间北京市某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发生并上报审批的职工工伤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工伤认定标准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中应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包括:(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按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一1996),2015年1月1日后按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16180一2014)为标准。
数据统计内容主要包括发生工伤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到岗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情况。
一、总体情况
该院前急救医疗机构10年间职工平均人数约为700人,10年间共有发生并上报审批的职工工伤事件73起,受伤76人次。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确认为2级1人(1.32%)、6级1人(1.32%)、7级1人(1.32%)、8级4人(5.26%),9级6人(7.89%)、10级11人(14.47%)。受伤人员中男性职工占受伤总人数的61.84%。院前急救医生中男性医生占医生总数的67.72%,司机、担架员均为男性,护士主要为女性职工。
二、院前急救人员受伤时间地点分布特点
1.该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地处北京市,四季分明。在全年12个月份中春季(3-5月)工伤人数10人(13.16%)、夏季(6-8月)工伤人数23人(30.26%)、秋季(9-11月)工伤人数14人(18.42%)、冬季(12-2月)工伤人数29人(38.16%)。冬季和夏季出现工伤事故的次数较多,与季节变化院前急救工作总量增多有关,同时与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着装有关。因在户外工作时间较多,冬季院前急救人员需穿防寒服,厚重的外衣使急救人员行动不便易。夏季急救人员着装较单薄在户外工作磕碰时容易引起较严重的后果。
一天的24小时中23-0-2点、7-8点、9-11点以及14-17点几个时段是出现工伤事故比较频繁的时段。日间的三个时段主要是市民呼叫急救车的用车高峰期,夜间23-0-2点院前急救人员工作的地点如患者家楼道或小区等光线昏暗、视线差是主要因素。
2.从76名受伤职工本人在院前急救医疗岗位工作年限进行分析,在岗位上工作1-5年间工伤人数最多,共30人占工伤总人数的39.47%,工作6-10年工伤人数11人,工作11-15年工伤人数9人,工作16-20年工伤人数12人,工作21-25年工伤人数5人,工作26-30年工伤人数6人,工作31年及以上的工伤总人数为3人。工作时间的长短、对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环境熟悉程度、工作人员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是职工受工伤的影响因素。
3.从职工受伤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院前进行患者救治转运的过程中因滑倒、摔倒、踩空扭脚所导致的工伤占到工伤总人数的31.58%,构成职工工伤原因的第一位。职工受工伤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搬抬患者,占到工伤总人数的25%。第三个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导致工伤职工人数占工伤总人数的17.11%,交通事故造成的身体损伤是最严重的,是导致职工受伤伤情最重的因素,停工留薪期后劳动能力鉴定为2级、6级、7级的职工均因交通事故致伤。
受伤原因主要与院前急救人员工作的环境有关。急救人员经常出入事故现场,事故现场情况复杂环境恶劣,有遍布沙石的施工工地,有拥挤狭窄的居民楼道。在抢救和转运患者时,尤其在患者病情危急时,院前急救人员主要照顾在担架床上的患者,经常会忽略自身所处的路面是否平整、环境是否安全,经常出现被台阶绊倒和被不平路面扭伤的情况,经统计腿部及脚踝受伤共有34例。搬抬患者主要导致院前急救人员腰部扭伤,或因担架下滑造成人员手臂、腿、足受伤。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主要以急救车作为转运患者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复杂的交通环境为院前急救医疗转运工作增加不少难度。
三、对策建议
针对院前急救人员职业伤害的特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减少因工伤造成的各类损失。
1.完善单位制度建设,制定职工工伤工作管理办法。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内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明确院前急救工作中应遵守的各项法律法规,与各岗位的劳动纪律。工作人员在使用各类仪器设备、驾驶乘坐急救车时须严格按照安全的操作流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建立定期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学习的长效机制,单位负责人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定期监督检查,对在职工职业伤害方面有突出问题部门实施问责制并列入部门与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工作中。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制定单位内部职工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及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详细方案。制定单位内部突发职工工伤事件紧急应对方案与上报程序。定期对职工进行工伤政策讲解,避免因工伤事故处理疏漏引发劳动争议等法律风险。
2.依据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经统计在院前急救岗位工作1-5年中受工伤职工人数占到受伤职工总人数的39.5%,工作1年内受工伤职工人数高达12人。这说明新入职人员更需要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增加工作经验,避免因职工违反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导致的工伤,减少工伤对职工造成的身体伤害,更重要的是减少工伤对新入职职工造成的心理伤害。
结合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全员进行安全生产学习。管理部门制定学习计划及考核方案,做到有计划有落实。各行政职能部门要结合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制定具体岗位的安全学习计划,例如车管科定期对急救车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学习,杜绝因急救车驾驶员违章行驶造成交通事故而导致的职工工伤。院前急救业务部门也要依据学习计划逐步落实,将集中汇总型学习与分批分类型学习相结合,从系统全面到按专业有侧重进行培训。
3.结合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环境特点,充分考虑季节与全天24小时等影响因素,建议在不同季节与每日不同时间段为院前急救人员准备保护措施。例如,冬季为工作人员准备轻便且防寒效果好的防寒服,避免工作时因行动不便而诱发的工伤。在深夜进行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时为院前急救人员增加便携的夜间照明设备,或患者住所、交接医疗机构急诊部门增加声控光源等设施,避免或减少院前急救人员因夜间光线不足、视线不好造成的摔倒、扭伤事件。日常工作中提示院前急救人员在夜间以及在工作任务密度大工作紧张度高的日间,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快速、高质地完成院前急救医疗工作,避免或减少院前急救人员工伤发生几率。
4.为院前急救工作配备方便安全的设备、完善院前急救法律法规。院前急救工作中经常需要用担架搬抬患者,急救人员工伤原因中25%是因搬抬患者导致。有因担架夹手受伤、有因担架砸伤脚部受伤、有10例因搬抬患者扭伤腰部,建议为院前急救人员配备可以在楼梯上移动的担架床,减少医务人员受工伤几率。或通过院前急救立法引导社会力量,如公安、消防、安保等部门在一些无电梯居民楼或危重症患者抢救的转运时给予一定增援,以增加患者转运的安全程度,同时避免或减少院前急救人员受工伤几率。
参考文献:
[1] 顾璇.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矛盾与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9(3)
[2] 李嫦珍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5)
[3] 刘皓等.辽宁某矿山企业2001-2010年职工工伤情况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12(4)
[4] 吴志萍.用人单位应关注工伤事故引发劳动争议的法律风险.当代经济,2015(21)
(作者单位:北京急救中心 北京 100031)
(作者简介:陈珊珊,北京急救中心人事科副科长。)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