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佤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分析

2016-07-10易茁侯冬青

经济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流动性数字化

易茁 侯冬青

摘 要:佤族文献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性,体现着深厚的佤族文化底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图书馆根据佤族文献的特点,分析佤族文献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的原则,通过数字化开发来促进文献的保护利用。

关键词:佤族文献 数字化 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98-02

当全球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正在改变着身边的一切,也给图书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影响。作为有着链接历史与未来的图书馆文献从静态储存缓慢流通被裹挟着加入了全覆盖、超链接的飞速流动、传播中。在流动的过程中,这些文献的价值会被更好地发挥出来。民族文献指的是“记录有少数民族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是文献重要组成部分,它忠实、全面、完整地展示了各民族的历史全貌,承载了各民族文化的生发、流变、承继与发展。将民族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来促进它的流动,为更多的用户了解并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知识的作用。

一、佤族文献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跨境民族,是云南15个独有民族之一。佤族分布的地理区域,约在北纬22度到24度,东经90度到100度,处在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气候。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数为429709人,其中98%都分布在云南省,而临沧、普洱两市是主要聚居区域,是形成我国山地文化的主要民族之一。佤族文化历史悠久,异彩纷呈,尤其是在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成就较高。佤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没有相对应的文字。佤族文献是“记录有佤族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一切与佤民族相关的文献都是佤族文献。

二、佤族文献的范围

(一)用佤族语言书写的文献

佤语是佤族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识别佤族族别的重要特征之一。佤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佤族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但是却有丰富的口传作品,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史诗、歌谣、谚语、祭词等体裁都记录了佤族的起源与文化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司岗里》神话为代表的口耳相传作品,表现了佤族起源、宗教习俗、生产技术等内容。除此之外,隋嘎口述作品《从部落王子到佤山赤子—西盟佤族自治县老县长隋嘎自述》,则是一个从口头作品到书面作品的固化呈现。口传佤族文献主要是产生于佤族集体口头创作,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族内、业内、家内传承,这些文献具有集体性、流传变异性、活态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佤族口头文献的集体性、变异性特点决定了在传承过程中会有多个不同的异文产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异文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变化,虽然主题、人物、民族的价值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不会轻易发生完全的变异。但是,相对容易流变的情节,语言习惯会在流传过程中与最初的口头文本发生一些严重的偏离,甚至导致歪曲、歧视意味的内容出现。因此,应重视并及时收集这些变文,注意做到在原环境中全面搜集,慎重整理,以还原口传文献的全貌。

(二)佤族作者创作整理的文献

“民族文化传统是这个共同体潜在意识的一种心理积淀,民族的世界观、价值感以及文化传统、审美意识等无不使少数民族的创作成为表现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载体。”佤族学者和作家的作品亦不例外,是可以直接、间接地反映出佤族的教育、婚俗、宗教、家庭、乐器、祭祀、舞蹈、饮食、服饰、信仰等等观念,可以高度集中地、以自我的视觉展示出佤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岩再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赵贵祥主编《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洪斌主编《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赵明生主编《佤族文化研究·第一辑》都是从佤族历史研究的角度直接记录、研究佤族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文化。李明富、肖则贡、聂勒、袁智中、王学兵、董秀英、布饶依露、伊蒙红木等作家则是从文学抒写的角度来阐释对佤族文化的深沉情感,是对佤族文化的间接书写。佤族作家在创作或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受生存环境、文化熏陶的影响,其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色彩,字里行间会自然地流露出佤族的道德价值观、地域特色和习俗特点等。因此,佤族作家的作品也是佤族文献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反映佤族内容的文献

“文献的民族性是通过文献的内容而表现出来的,内容是区别民族文献与其他文献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生存的空间不是完全封闭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是难免的,”有族际间的交流就会有文化的互动。佤族是一个古老的跨境民族,同时又在全国都有零星的分布,以垂直聚落的扇形分布于云南各区县,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基于这些因素,国外文献、其他民族文献、汉族文献中关于佤族的记载都应纳入佤族文献的范畴。例如何平的《从境外诸国文献和传说看佤族的形成》中谈到泰国“拉佤人”传说与佤族族源传说中有同一主角“女王章戴维”的记载,由此可考察佤族的形成;林惠祥《南洋民族的来源和分类》中也有佤族的族属分析。此外,《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新唐书·南蛮传》《文献通考》等史籍也都有相当数量的文字与佤族有关。这些残丛小语都是涉及佤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遗迹,因此也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佤族文献的特点

(一)佤族文献载体形态的多样性

佤族文献的载体形态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口传、图书、表谱、手稿、档案等佤族文献外,还有舞蹈、绘画、服饰、器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沧源崖画”,“沧源崖画”的发现得益于民族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1965年初在临沧沧源的考察。沧源崖画点已发现15处,崖画上的图形主要有人物、器物、房屋、动物、神祇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印等类;题材有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和杂技。汪宁生教授以此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佤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就崖画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研究,是佤族文献中的“百科全书”。其他学者围绕“沧源崖画”开展了族别、年代、符号、图像等一系列研究,该文献的价值仍有待更加深入的探究。又如,1951年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沧源民间歌谣《阿佤人民唱新歌》《月亮升起来》,则代表了佤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对新中国的诚挚情感,也是民族团结精神的承载物。此外,佤族舞蹈、佤族木鼓、佤族服饰作为一种跨越民族的世界性语言,完好地体现了佤族文化因子,对佤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有着重大的价值。

(二)佤族文献体裁的丰富性

佤族文献体裁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则是其文献体裁的丰富性。在传递佤族声音的过程中,主要是歌谣、传说、神话、祭词等,其他如体现佤族情况的调查手稿、“班洪抗英”档案、“沧源、西盟”地方志、信件等等。通过熟悉它,研究它,便于对历史和未来的佤族文化得以推陈出新。

(三)地域性研究的相对集中性

佤族文献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内,其中,进行佤族文献研究的核心信息源就集中在云南沧源和西盟。这与其他民族的大流布、大扩散所不同的,具有文献研究的相对集中性。

四、佤族文献数字化的现实意义

数字化工作包括了采集、存储、传播三个阶段。通过图文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动作捕捉等数字化的采集手段可以真实、全面、活态的再现佤族文献的文化价值;通过数据库、磁盘阵列、光纤网络等存储和输出技术为佤族文献的完整保护,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通过数字化声的音、图像的全媒体技术复原和再现,为佤族文献的活态传播、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这些数字技术的综合使用,将最大限度地帮助佤族文献得以更好的保存、展示、传播、继承和发展,意义非凡。

(一)保护与利用同步

佤族文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为人们所了解并使用。因此,数字化的采集和存储是使佤族文献更加有序、完整,将过去孤立存在的文献形成互相有关联的,能便于输出和使用的。如有关《司岗里》神话的文献,有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多种表达方式,经过数字化采集、加工、保存后,就能保障原先单一的信息孤岛被链接起来,以声音、图像全面完整地再现出来。此时,《司岗里》神话就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声音文件,而是以全媒体技术完美再现的《司岗里》神话体系,包括了一切与该神话相关的舞蹈、崖画、传说、影像、图片等,实现了图书馆文献“藏是为了用”的理念。

(二)佤族文献数字化服务具有世界性

佤族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布,与缅甸、泰国、老挝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西盟、沧源都直接与缅甸接壤。佤族作为边境线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都是跨境而居,边民交往频繁,形成了天然的地缘、亲缘、语缘关系。佤族文献中有极强的文化包容力,如“葫芦生子”的族源传说,就涉及到了其他民族同生于此的内容,反映了多国、多民族交融的现实状态。因此,佤族文献具有多民族性和国际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功能合并,可以建立起佤族文献的传播空间,活态丰富地再现佤族文化。此时,佤族文献就能发挥文化辐射作用,提升佤族文化在东南亚、南亚国家中的影响力。

五、佤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原则

(一)标准规范,建设先行

依照国家现有的数字标准进行规范建设,是完成好佤族文献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的前提,是今后完成数字化建设后可利用、可交互、可持续发展、可跨载体操作的基础。标准化要贯穿文献内容创建、文献对象描述、文献资源组织、文献资源保存、文献资源服务的各环节。标准最好是参照《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标准》来建设,尤其要重视描述与标引语言的规范化。

(二)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佤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要注意从源头做起,从时间上、空间上注意文献的收全、收齐。在保障佤族文献的整体性前提下,走共建共享之路,要与其他机构建立联系,把握好权利义务的关系,力争尽量满足各自的利益诉求,在求同存异的整体性原则下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佤族文献保障体系。紧密融合佤族文化区内和区外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加工商的力量,在权责明晰的前提下实现佤族文献数字建设的互补、互动、互通、互融、互惠。

同时,坚持系统性原则,要完整地、连续地、长期地收集国内、国外涉及佤族文化的文献,努力实现资源的系统、连贯、完整。例如进行《司岗里》专题建设时,“司岗里神话有着多种的存在形态,但是无论什么存在形态——口头的、书面的、仪式的、舞台的甚至是研究文本都并不是简单的司岗里呈现,”而是在被一遍遍地构建并产生新的文化意义,这种一次次、一遍遍表述的各种司岗里文献都应该被完整收集。“沧源崖画”专题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某种文化的过去,更要重视这种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只有注意系统性原则才能保障佤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生生不息,成为一个始终生长着的有机体。

(三)坚持特色化、尊重知识产权

要坚持将佤族文献中最有特色、最能代表佤族文化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如:《司岗里》神话文献,沧源崖画文献,佤族木鼓文献,甩发舞文献等等最能体现佤族民族特征和代表其文化历史的文献应作为重点特色数字化,避免与其他民族文献的同质化倾向。还要注意尊重知识产权,避免产生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增强规范意识,积极与作者达成产权保护协议。还要做好数字化的防盗保护,防止在数字化体系完成后被他人侵权。

六、提供多种数字化服务

佤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因此当完成好阶段性工作后就可以边使用边建设,以使用来促进建设。要保障基本数字检索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他服务方式,数字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使用的时候不但要注重线上的文化再现,更要结合线下的文化推介、宣传、继承与发展,保护也是一种开发。

佤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成果必须保障能在互联网平台上来有效利用,佤族文献平台是一个全开放的平台,这个平台在能为用户提供文献输出的同时,应允许用户的互动,形成一个双向交流互动文化空间。如此,可以很好地助力科研、教学、文化传播,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为异地用户提供文献的阅览、文献传递服务。用户对文献的需求多种多样,平台建设不可能完全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服务过程中可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个人数字化需求。利用图书馆内的数字化设备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为用户制作符合其需要的佤族文献产品。要注重佤族文献数字化平台的宣传、传承功能。结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专题文化服务,佤族文献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在虚拟世界中,更是在现实的社会服务中,这对于弘扬佤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佤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其价值并不在于技术的数字呈现,更在于佤族文献中蕴含的丰厚佤族文化精神内核。数字化建设固然是一种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僵化的、标本式的,而是加速文化的传播继承与流动发展。只有将科技与人文同尊,才是佤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晓菲.中国民族文献检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马燕.试论西部少数民族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2)

[3] 孟航.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临沧 677000)

(作者简介:易茁,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图书馆管理;侯冬青,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信息技术与应用。)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流动性数字化
美联储缩表、全球流动性与中国资产配置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