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全媒体化下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7-09陈晨
陈晨
摘 要:媒介整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呈现出传播内容以竞技体育为主、传播方式多样化、传者与受者的良好互动、娱乐化的报道视角、跨媒体合作的传播形式等特点,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媒介结构与生态的巨变,使得建立在传统媒体新闻实践基础上的“新闻报道”暴露出种种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
关键词:传播全媒化;体育新闻报道;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266-02
作为中国媒介融合时代而言,了解不断发展的体育新闻报道模式与理念,准确定位体育新闻的报道,同时把握体育新闻报道的本质与体现媒体的自身特色,不仅是体育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也将对今后大型赛事中的体育新闻报道发挥指导作用。本文以近期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具有国际大型赛事的武汉网球公开赛为例,采用查找资料文献和实际现场调研等方法,试着透过体育新闻报道的本质,分析当前媒介融合时期体育报道出现的新模式及应对策略,以期为今后的体育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研讨建言献策。
一、体育新闻的新模式
随着传媒时代的来临。报纸、电视、期刊、杂志、互联网、手机报等都成为了体育新闻传播的载体,体育新闻报道越来越多,欣赏性、娱乐性、消遣性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就不可避免。
(一)片面追求娱乐化,绯闻新闻不断充斥报道
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这一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特别是美国媒介于20世纪90年代肇始的一股国际潮流,以美国媒介狂炒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绯闻案为标志的新闻报道,凸显了新闻报道娱乐化本质属性。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日益明显的新闻报道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体育新闻报道也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类别,同样也避免不了新闻报道中的泛娱乐化倾向。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上世纪80年代就有所出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受众的不断需求,这些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就更加愈演愈烈。
众所周知,奥运会、武网公开赛等大型公开赛的赛事新闻报道一度成为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不少媒体挖空心思,将体育新闻报道作为看家本领,大肆浮夸,外加一些花边娱乐信息以达到其体育娱乐的目的。
2011年6月9日,腾讯新闻以“网坛皇后”李娜的蝴蝶效应为题,以“李娜,一位来自中国的29岁女子,在罗兰·加洛斯创造了历史。在这片神奇的红土球场上,火辣的“娜姐”尽情绽放,一部关于中国网球金花的传奇广为流传”为导读,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肆渲染,无论是标题到内容都有故意制造噱头之嫌,可谓费尽心机。
2015年是武网的第二年,本届武网开始前的赛事宣传可谓“热闹非凡”:亚洲最大的旋风球场、顶级球星的参赛阵容、武汉骄傲李娜出席新场馆揭幕仪式……、这些都为此次武网增添了不少的噱头与看点。然而,谁都没有料想到,开赛后的武网发展轨迹似乎不受人为控制:退赛频发、爆冷不断、中国小花“全军覆没”,这些像“病毒”一样的负面消息报道席卷整个赛事的始终,也浇熄了观众起初对武网公开赛的高度热情。
此外,各种暴力语言也充斥在体育新闻报道之中。有统计资料认为,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用词方面的要求是中性词占到97%,明显的褒贬词仅占3%。①而如今,我们的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实难做到。
(二)虚假、不实新闻报道层出不穷,违背新闻事实
虚假、不实的新闻报道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背离。好的报道应该寻求独特和出人意料的东西,它应该是原创性的,智慧的,充满激情的和真实的,而不是为了填版面而对过程进行大势的渲染与描述。而体育新闻报道恰恰是这方面的高产区。由于体育新闻报道的对象多是体育明星,某些媒体在报道时,更喜欢关心这些体育明星的隐私,更有甚者,某些体育记者、编辑参与炒作体育明星,导致新闻报道失真,从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事实,而陷受众于无关紧要的、虚幻的娱乐之中。
作为武网公开赛的种子选手,李娜也备受媒体关注。澳大利亚当地媒体的一篇报道,关注起李娜去年曾自曝想退役的话题,这则“场外消息”显然比比赛更吸引人眼球。 “在那一刻,我想退役,不是我球打得好不好的问题,是场外的诸多问题,这包括一些来自媒体的报道让我感受到了相当多的困扰和压力。”李娜表示,“我觉得我说过的一些话,到他们写在报纸上的时候却成了另外一种意思,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我打法网的时候,这些报道让我感到非常难受,而且一直持续到了温网。”
李娜所指的一些负面不实的信息报道,恐怕不少读者还有印象,去年有关李娜“感谢球迷需要‘三叩九拜”等火爆话题被媒体曝出后,也使得中国一姐深陷舆论漩涡。
因此,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避免新闻失实,花边新闻泛滥。真实报道、深度报道才是体育报道的取胜之道。
(三)赛场报道平淡、乏味,过于渲染体育明星的名利成败
体育赛事报道的平淡、乏味是指媒体在报道整个大型赛事的全过程中,只是简短地介绍比赛的过程,忽略了更有价值的内容,读者在众多版面中看不到什么关于比赛过程和结果的翔实报道和深入评沦。导致新闻显得生硬,没有吸引力。体育新闻尤其是对重大赛事的报道,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事实告诉受众,体育报道要给人一种生动感,生动的目的是要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要让受众通过阅读或观看体育新闻时感受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德胜在2014年武网传播与武汉城市形象建构高峰论坛上就现在的体育新闻报道也强调:作为一个大型赛事,其媒体应注重从赛事与人的层面,尤其是赛事与市民的关系来报道一场比赛。武网报道不仅要把武网的故事讲好,而且要善于总结、有独到的专家解读评论。
综观武网公开赛的新闻报道,可谓喜忧参半,大部分媒体虽然对武网公开赛进行了比较及时、准确、客观的报道,并有必要的新闻评论,但在赛事的深度报道方面还不够全面,没有从新闻报道的特征既故事化、人文关怀以及贴切性方面报道,相反渲染报道体育明星夺冠等颇多。如“扬科维奇逆转科贝尔勇夺第15冠”、“伊万诺维奇卢森堡站首战告捷”、“萨法洛娃锁定总决赛最后一席”等报道铺天盖地,占据了媒体的头版头条。
(四)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理性色彩浓厚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以人为本是体育新闻报道的核心,体育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体育比赛中的各种表现。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然而,当前的体育新闻报道由于某些记者、编辑狭隘的思想和偏激的认识导致的非理性报道现象很多,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报道取向上的的失位。这一点从武网公开赛对李娜的报道来看,问题比较突出,某些记者凭主观捏造场外诸多不利的报道,给李娜增加了无故的负担,逼迫李娜作出退赛的决定,也导致了非理性的舆论导向的生成。
体育新闻报道要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特征,因为人是体育新闻报道的灵魂、核心。
此次武网公开赛新闻报道过于侧重报道网球明星退赛和大牌纷纷报冷出局的消息,而真正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关心明星赛场的报道和内心情感的报道少而甚少。诸如“莎娃从锦上添花到半途退赛”,“退赛潮频发、大牌纷纷爆冷出局”,“小花全军覆没、赛事组织差强人意”的负面消息让热情高涨的观众备受伤感。
加上场馆没有安装鹰眼系统,致使很多网球选手在激烈的比赛时出现的争议球都无法得到客观、公正的报道,也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也直接影响到了选手对于武网赛事的好感与观众的看球体验。
这些问题的发生无疑暴露出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不强、恶意炒作、锦标主义、人文关怀缺失等弊端,阻碍着体育新闻报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注意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记者队伍仍是目前中国新闻界的重要任务。
二、融合背景下,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新途径
1.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化的危害,不能为了迎合部分受众或者谋求经济利益而丧失自己的使命与报道原则。
2.引进专业人才。作为体育新闻报道从业人员,专业的体育知识、体育理论、赛事的竞赛规则和发展规律乃至和运动员的私交都是成就一名出色的体育记者,实现专业化体育新闻报道的关键。对于业界而言,除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外,专业体育人才和退役运动员的引进是规避报道误区、提升理论水准的一条捷径。这些专业人才的加入势必会提升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水准,避免一些流于表面和错误引导舆论的新闻报道出现,提升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国际竞争力。
3.要加强媒介的自身管理,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进行低俗化报道的记者要严加惩罚;我们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打击失实现象。要将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结合,体育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充分发挥大众的舆论监督作用,把虚假新闻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还新闻一片净土。
注释:
①李川.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问题研究与对策[J].东南传播,2007(09):52.
参考文献:
[1]张德胜.转型期我国体育与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记者,2007(07).
[2]宫超.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黄金荣,柳丽.竞技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与问题[J].新世界,2011(06).
[4]宋忠良.武汉网球公开赛的发展对策研究[J].综述,2014(05).
[5]陈海平,王珺.“后李娜时代”武汉网球公开赛举办策略[J].2015(07).
[6]杨然.让体育新闻报道回归现场[J].新闻前哨,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