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第二代小提琴艺术家在世界乐坛的影响
2016-07-09彭川曲凯李义波
彭川 曲凯 李义波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三代小提琴艺术家,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崛起。他们在中国第二代小提琴艺术家的细心指导下,终于踏上了国际乐坛。中国青年小提琴艺术家陆续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大放异彩,已得到世界音乐界的高度赞扬和广泛推崇。越来越多的中国小提琴艺术家在国际大赛中摘得桂冠,使得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让世界乐坛刮目相看。
关键词:20世纪;第三代;小提琴艺术家;国际乐坛;卓越成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73-02
在小提琴教育方面,重点办好北京和上海这两所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小提琴专业,从而使这两所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成为全国的教学、演奏和科研的中心。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拥有谭抒真、王人艺、窦立勋、陈又新、赵志华等强大的教师阵容;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拥有马思聪、韩里、张洪岛、章彦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两所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小提琴艺术人才。此外,中国还选派优秀的小提琴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先后派出的留学生有:黄晓和1953年留学苏联、赵惟俭1954年留学罗马尼亚、杨秉荪1954年留学匈牙利、王振山、袁培文1955年留学匈牙利、林耀基、盛中国1960年留学苏联、韩里、朱丽1962年留学苏联。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小提琴教学、演奏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中国的小提琴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一批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活跃在中国和世界的音乐舞台上。与此同时,更多带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相继问世,在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家手中得到了展示与传承。
郑石生是建国以后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是中国第二代小提琴艺术家的代表人物。郑石生1936年生于福建,自幼就富于音乐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父亲将他送入当时南京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吴伯超创办的幼年班后,郑石生就开始刻苦专研小提琴,从此与小提琴终生为伴。郑石生曾师从于意大利籍富华教授和谭抒真、陈又新两位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15岁时首次在青岛公演。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家班,跟随苏联著名小提琴家米基强斯基和别里捷学习小提琴。1957年毕业后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执教至今。1961年郑石生参加罗马尼亚埃内斯库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奖,被国际著名小提琴专家称为“掌握巴赫作品风格最好的人。”同年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中央电视台转播实况,盛况空前。1962年,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两场个人独奏音乐会,演出了一批高难度的中外小提琴作品。1963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举办的自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小提琴比赛中,郑石生一举夺魁。之后,郑石生录制了许多中外小提琴作品的唱片,如《马思聪作品集》、塔蒂尼《魔鬼的颤音》、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以及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均受到很高的评价。
郑石生的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对于不同风格的乐曲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演奏的作品曲目数量之大,在中国老一辈小提琴艺术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囊括了小提琴文献中的大量经典之作。因此,他的演奏得到国内外听众及评论界的推崇。文革后,郑石生曾在天津音乐厅创下一周内连续举行五场音乐会的记录。后赶赴北京、成都各演出两场和四场,依旧场场爆满,如此盛况在今天仍极为罕见。郑石生曾应邀赴芬兰讲学、演出,受到各国观众热烈的欢迎和乐评、报刊的高度赞扬。1996年,郑石生在六十寿辰之际,在上海举办音乐会。很难想象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走上教坛数十年后,仍然能为广大听众献上一场如此精彩而有分量的音乐会。郑石生的演奏生涯历时五十年,实为中国琴坛的一大奇迹。作为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教授,郑石生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由于有着数十年的演奏经验,不论学生演奏什么作品,他都随时可以示范。没有辜负郑石生老师的心血,他的学生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无数,并遍及国内外各大著名交响乐团及音乐院校,可谓桃李满天下。郑石生是为中国小提琴演奏、教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第二代小提琴艺术家、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奉献者。他辉煌的演奏与教学生涯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史上壮丽的一笔,在中国小提琴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盛中国是中国第二代小提琴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他是最早为中国在国际赛事中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盛中国是“盛氏音乐家族”的骄子,他的父亲盛雪是中国第一代著名的小提琴教授。“盛氏小提琴之家”曾于1984年春在广州友谊剧院举行三代人、十二把小提琴演奏的“中国第一名家音乐会”,一举成为乐坛盛事,引起巨大反响。盛中国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和父亲严格的教育,九岁时即被人称为“天才琴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为他录音并向全国广播。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赴苏联莫斯科柴科夫基斯音乐学院留学,师从小提琴大师列奥尼德—柯岗。1962年,在第二届国际柴科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获得荣誉奖,并受到大师金巴利基特的好评。盛中国的演奏风格热情奔放而又细腻甜美,富于诗意和想象。他的演奏颇富个性,不仅演奏技巧出类拔萃,而且有很高的音乐素养。数十年来,盛中国应邀多次赴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及港澳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并多次与国内外交响乐团和世界著名指挥家同台演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历史名人的经典作品,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做出极大的贡献。盛中国曾与到中国访问的著名小提琴大师耶夫迪—梅纽因合作演奏巴赫的《小提琴二重协奏曲》,被梅纽因称赞为在中国与他合作演奏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好伙伴。1976年后,盛中国每年都在世界各地举行100多场音乐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小提琴之一。80年代,他在澳大利亚六个城市举办了十二场音乐会,与悉尼、墨尔本、昆士兰、布里斯等六个著名交响乐团协同演奏了《梁祝》和巴赫、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演出轰动了整个澳洲,成为中澳音乐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的梅纽因”、“杰出的音乐表演大师”、“最迷人的小提琴家”,这些都是世界音乐界对盛中国的赞誉。盛中国是建国之后产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第二代小提琴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在数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一直孜孜不倦的攀登求索,他的成就预示着中国小提琴艺术家开始迈向世界乐坛。
在中国小提琴艺术界,有一位享誉世界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为中国小提琴人才培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被西方誉为“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他就是有着中国小提琴教父称号的林耀基。林耀基(1937-2009年)广东省台山市人,195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随马思聪学习小提琴,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于小提琴家扬柯列维奇专攻小提琴演奏与教学法,1963年回国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师。林耀基多年来潜心教学,重视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水平的培养,在西方小提琴教学法的基础上,总结和创立了一套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小提琴教学体系——“林氏教学法则”。他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编创了一整套小提琴演奏要领口诀,为中国小提琴教学打开了科学的新思路。他的两位年仅十余岁的学生李传韵和杨天娲在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这部被称为“小提琴试金石”高难度作品的学习,并分别在香港和北京音乐会上演奏,创下了小提琴界的奇迹。自1980年起,林耀基的学生开始在各大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奖多达40项,其中13人荣获金奖。林耀基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当代小提琴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为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培养的小提琴人才成为中国第三代小提琴艺术家的骨干力量,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展示出中国小提琴艺术家独特超凡的魅力。
1958年,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诞生了,是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以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为题材,越剧曲调为基础,采用交响乐与民间戏曲音乐结合的表现手法,成功创作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提琴协奏曲,至今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上盛演不衰,成为世界音乐界熟知和推崇的中国名作。《梁祝》的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首演者是上海音乐学院18岁的学生俞丽拿,随之一举成名。俞丽拿是中国著名的女小提琴艺术家,曾师从窦立勋、谭抒真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俞丽拿是《梁祝》最权威的演绎者,在首演后的几十年,曾无数次的演奏这部经典之作。俞丽拿的演奏技艺超凡、感情细腻,对民族作品善于把握和表现,她演奏的《梁祝》成为后来演奏该作品小提琴家所参照的范例,为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风格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1960年,俞丽拿在上海女子弦乐四重奏中担任第一小提琴,参加第二届舒曼国际四重奏比赛并获奖,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得成功。俞丽拿在频繁演出的同时,培养了许多在国内外小提琴比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如:黄蒙拉、潘伊琼等。俞丽拿是中国第二代女小提琴艺术家之一,她在中国音乐作品演绎和弦乐重奏的发展方面做出极大的贡献。《梁祝》代表着中国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智慧,成为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中国优秀音乐作品,也是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成功之作。
司徒华城是建国以后中国第二代的小提琴艺术家、作曲家。司徒华城的学识渊博,集演奏、教学、翻译、外事、鉴定乐器于一身。他一共演出了八百多场音乐会,创作、改编小提琴独奏、重奏、齐奏、练习曲90多首,如:《儿童假日组曲》、《旱天雷》、《喜相逢》、《金蛇狂舞》、《司徒华城小提琴曲集》等,撰写和发表学术、评论文章60多篇,如:《帕格尼尼在小提琴艺术发展史的贡献》、《论小提琴演奏的几个问题》、《卓越的交响乐演奏》,翻译的著作多部,如:《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小提琴演奏艺术技巧》。司徒华城曾担任中央乐团首席、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并在大型《东方红》舞蹈史诗首演时担任数百人管弦乐队的总首席,又是中国第一位教授西方弦乐史的前辈。司徒华城从事音乐事业近40年,为中国小提琴民族化而不懈努力、奉献了一生,值得后人永远尊敬和怀念。
建国以后是中国小提琴艺术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家、作曲家探索出一条西洋乐器民族化的道路,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出现繁荣景象,许多小提琴音乐作品被人们欣赏和传颂。中国第二代小提琴艺术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已被世界音乐界所公认并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为2013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类别专项项目,批准号:13D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