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呼吸窘迫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2016-07-09徐晓利
徐晓利
【摘 要】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治疗新生呼吸窘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新生呼吸窘迫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机械通气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采取的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且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指标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肺部X线表现。结果:两组患儿肺部X线表现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肺部X线表现方面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在新生呼吸窘迫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并且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护理,可使患儿的临床疗效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呼吸窘迫患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临床观察和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因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产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不足而引起的患儿严重呼吸障碍[1]。为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否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新生呼吸窘迫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和单纯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新生呼吸窘迫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各40例。所有患儿在出生后12h内均表现出进行性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经过检查后根据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最终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观察组患儿中男21例,女19例,胎龄最低为32周,最高为36周,平均胎龄为(35.2±0.8)周;对照组患儿中男20例,女20例,胎龄最低为31周,最高为36周,平均胎龄为(34.9±0.7)周。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组间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均先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包括液体供应、取暖、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及热量供给等处理措施。对照组患儿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通气前先给予患儿吸痰处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机械通气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经气管一次性给药,每次给药的剂量为200mg/kg,且在给药6h之内不采取吸痰处理。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呼吸频率以及面色改变等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控,如有严重变化需立即通知主治医师,进行抢救。
1.2.2 护理 1)正确的气管内插管。患儿取平卧,将患儿的头部轻微后仰,根据患儿的质量选择适当的气管导管,将气管导管插入患儿气管后确保其位置正确,然后用胶布将其固定好,对气管导管外漏长度进行测量,胶布若不湿则每天更换一次,若湿了则立即更换。导管内径需选择好,因为太粗会损伤到患儿的会厌,太细会增加气流阻力;导管插入的深度也需把握好,太深容易插入右侧支气管,既影响正常通气,又会使患儿肺部表面肺表面活性物质分布不均匀,导管插入太浅则容易发生脱落[2]。
2)正确的体位摆放。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主要是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使肺泡顺应性增加,因此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肺部表面的分布均匀很重要,因为若不均匀,则分布较多的部分容易引起肺泡过度膨胀而破裂,分布较少的部分则容易引起肺泡萎陷从而影响气体交换。因此,可通过调整患儿的体位摆放,来达到这一目的,即使患儿臀部抬高和上身抬高后左右4个侧位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滴入后对患儿进行充分拍背,促使其分布均匀[3]。
1.3 疗效判定
所有患儿治疗24h后根据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判,显效:患儿呼吸恢复平稳,皮肤紫青症状和三凹症消失,X线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增加。有效:呼吸急促、皮肤紫青以及三凹症均有显著改善,四肢变暖,面色红润。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4]。
2 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儿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儿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患儿治疗后肺部X线表现:两组患儿治疗后胸部X线表现为肺野透亮度显著增加,但观察组患儿肺野透亮度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发病率最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是引起患儿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因素,一般发生呼吸衰竭后患儿均治疗无效而死亡[5]。国外文献报道,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病死率下降34%。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产生的,由磷脂和特异性蛋白组成,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功能[6]。本文通过试验证明,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使患儿的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促使患儿早日康复,另外,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可使患儿的临床疗效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世魁,杨蓉佳,张成飞.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在慢性心源性肺水肿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J].临床肺科杂志,2013,07(02):1208.
[2] 钱飞,羊二尚.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气道正压呼吸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临床肺科杂志,2013,07(01):1264.
[3] 张俊,朱绪亮,郭军,等.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5(03):36.
[4] 廖承德,李杨芳,张渝华,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X线随访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01):62-64.
[5] 张军丽,高金星,刘海燕,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2):2197-2198.
[6] 蔡成,吕勤,陈盛,等.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转归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0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