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初探
2016-07-09陈志祥
陈志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也逐渐进入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在“十二五”规划中可以明确了解到国家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农业要像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户融资难就是其中的一个大问题。农村供应链金融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农村金融模式。文章将对农村供应链金融体系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产业化;农村供应链金融;农户融资难
供应链金融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已经逐步普及,这种金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价值。同时,在这种金融模式中,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信用度降低了融资成本,使中小企业在融资时处于积极位置。由此可见,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若在农业中兴起则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的金融问题。但是,农业金融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不能把新的金融模式生硬的安插在农村金融当中,而应该针对我国农业的现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我国农业金融发展概况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金融永远是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它的重要性。对中国而言农业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为了满足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一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现实状况总是不能让人满意,传统的农村金融已经限制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金融供求关系失衡
从大体上来说,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一直在围绕城市发展运行。这种金融环境导致,资金大量的向城市流动。各种在农村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大都是将农村的储蓄运用于城市工商发展之中,它们在农村吸收大量存款但却很少将贷款发放给农户。而农村信用社却受到过多行政干预,无法满足农村对资金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却没有大的改变。这就导致我国的农村金融供求关系从数量到结构都失去平衡。
(二)缺少民间金融参与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农村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村的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现在看来在虽然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民营经济的身影,但民营经济始终难以进入金融行业,国家队金融行业的监管依旧严格。这样就使得只有国有银行和信用社可以涉足农村金融,民营经济则被政府排斥在外。
二、农村金融供给为何缺失
(一)金融抑制
1. 传统金融机构支农功能趋于弱化
现在只有大量储蓄和贷款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市场需求。但是传统银行为了减小投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弱化支农功能。主要有以下体现: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将其县及县以下机构的数量不断减少,农村金融业务因此不断被削弱,这使得许多农村地区缺少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也被垄断,农村的资金不断流出。二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缘故,中国农业银行改变了原有的经营策略并重新进行了市场定位,从服务业入手将竞争重点放在了城市,极大的削弱了自身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地位。三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将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当中,这直接导致农户难以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四是大部分城乡当中中国邮政储蓄吸收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大部分都直接从农村流出,流入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将一部分资金返还农村,但是通过这些措施返还的资金远远比不上农村流失的资金。
2. 新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度缺失
现在有一些城市,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采取了各种办法,邮政储蓄银行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因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制度上的缺陷,现有的农村金融需求行远远不是邮政储蓄银行能够满足的。目前我国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已经降低,农村金融市场也已经全面开放,国家和政府对于农村地区银行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但是民间金融组织缺乏有效的制度,运行成本较高,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农村信贷市场方面
1.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尤为严重而且不可忽视。银行在借出款项后往往缺乏准确的信息来了解农户是否按照合同使用贷款,也无法知道农户是否会赖账。而在赖账出现后,法律措施又不能及时到位。因此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使得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从申请到使用时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户贷款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经常错误的估计了贷款的风险。虽然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正在逐年下降,但是农村银行中的不良贷款率依旧很高。
2. 农村的抵押物种类少
现有的贷款合同中,借贷人并不对贷款负全部责任。如果项目顺利进行,若借贷人没有策略性赖账,他将把贷款归还;但是如果项目失败,借贷人则不能归还贷款而且不用支付任何东西。在没有准确信息,缺少信用记录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损失,防止借贷人赖账,在贷款合同中必须要有抵押物。在农村抵押物品种类并不多,银行愿意接收的抵押物更是少之又少。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的抵押物对于银行来说根本难以处理,并不能挽回损失。这就直接导致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贷款给农户。虽然说农村也有担保机制等措施可以替代抵押物,但对于商业机构来说这些措施还是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3. 农业生产中特有的风险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农村缺乏资金的支持,许多农户还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传统模式对在面对天灾人祸等不可预知的有害因素时显得势单力薄。而且这样一来由于金融机构也不愿面对未知的风险,导致农户的信用等级一直不高贷款相对困难,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三、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提出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要解决“三农”问题,而想要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农村的资金一直在流出,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被提出,这种金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现有的资金缺乏问题,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等、农户信用等级低、融资难等问题。
(一)模式描述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农村金融模式。这种模式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进行评估,从而使得农户的信用等级增加从而使资金可以流向农村,推动农业的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在这种模式当中各个环节抵抗风险的能力都大幅提升,整个供应链可以共同承担风险,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和农户围绕核心企业进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包装、零售,产品的成本可以有效降低,信息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准确、及时,资金也更加充足。在这种模式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更加愿意将贷款发放给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和农户,并与整个供应链形成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
(二)供应链物流企业处理农户融资问题的优势
1. 信息优势
农产品的核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系密切,在农户生产,运输方面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农户也能准确的从企业中得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换比金融机构更加频繁准确。通过这些信息金融机构可以准确的对贷款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降低赖账风险;同时如果项目失败,金融机构也有更好的方式挽回损失。
2. 对抵押物要求较灵活
与农产品相关的企业相对与金融机构来说对于农村的抵押物更加有兴趣。所以,在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与农产品相关的企业将会有更好的办法挽回损失。这些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农村类似于土地、房屋的抵押物。因此这些企业对抵押物的要求也比金融机构更低。像中国农村这种抵押物种类很少的情况,这些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比金融机构更强。
3. 能有效降低成本
在农村供应链金融模式当中,各个环节上的联系都更加直接,因此在物流、信息交换、资金筹集等各个方面的成本都能有效降低。同时也在另一方面上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使得消费者能得到更好的产品,而农户的收入也能因此提升。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将节约的资金留在农村,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
总而言之,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有利于解决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作出有利的贡献,也是打破农村发展瓶颈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的调研分析[J].银行家,2011(11).
[2]杨进先.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J].中国金融,2012(22).
[3]刘莹.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东大学,2013.
(作者单位:甘肃电大农垦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