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对教师备课的影响

2016-07-09周扬帆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备课交流信息技术

周扬帆

摘要:信息技术具有内容全面、搜索快捷、材料鲜活、更新便捷、资源共享以及促进交流等优势,信息技术对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即备课也有所影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备课,有效地改善了备课效果,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备课;信息技术;影响;资源;交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78

1 引言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堂优秀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实践证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的工夫愈多,授课质量愈高。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进行备课同时,也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广泛收集资料,多遍处理教材、反复确定教法,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一般都或多或少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上好课的可能条件。如果教师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却不认真备课,教学能力就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教学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上好课,备好课,是当今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若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方法的单一、枯燥,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创建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2 信息技术给教师备课的影响

如今,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带来巨大影响,其影响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是辐射到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例如备课、教学评估、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师之间跨地域、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与交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信息技术也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挑战。

2.1 对教师已有知识体系造成了冲击。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所获取的知识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高职教育受到信息技术的介入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能广泛涉猎信息,增强技能,增长见识,所获取的知识可能远远大于课堂上教师传授的。

如果教师仍然还是固守自己原有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去继续学习,不去更新知识,那么就不能再称得上“师”,也不会再对学生学习起到“导”的作用。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具备更多的素质:

(1)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的使用,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设计能力。

(2)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高效、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趋加快,教师应有知识老化的危机感,不能固守原有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2.2 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备学生,归根结底是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设计不同的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只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作为被动接受者,是一种广播式的教学。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多,获得知识变得更丰富。

学生除了基础参差不齐以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定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过接触,其中不乏网络高手、网游高手,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矫正学习态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备课的核心问题,“备学生”的工作直接决定着备课的质量。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3 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慎选优选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有限,其主要来源是教材、参考书、相关的图书、论文、杂志等,教师获取的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源极其有限。传统备课的主要方式为教师翻阅教科书、参考文本等资料,但局限性在于两方面,一是书库资源有限,二是耗时耗力、效率低下。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备课中,海量的网络信息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捷径,省时省力,只需要在搜索栏中输入要查询的内容,就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信息技术带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库、素材库、试题库、电子教案、课件,以及教学所能用到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一定都是能用得上,不一定都适合自己的,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慎选,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提高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学生能学有所用,学能致用。教师不能直接下载,简单地复制、粘贴,而应该对其进行收集、筛选、思考、创新,整理成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

2.4 打破地域空间、时间、专业(学科)的束缚。促进了交流

传统的教学场地有限,仅限于课堂,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场地扩展至课堂内外,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如微信、微博、论坛进行交流。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大家可以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成功教育经验与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我。

2.5 提供多种教学方法,能创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教法与学法是备课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任务,确定课堂教学的类型,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或展示,或演示,或模拟操作,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辅助设计,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情境枯燥、抽象,教学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努力用语言、肢体去表达,即使这样,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行。利用信息技术,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借用模拟仿真软件,更容易创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3 结束语

课堂是教学的舞台,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如何让教学精彩、高效,有艺术性,关键是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猜你喜欢

备课交流信息技术
如此交流,太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