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命周期对家庭投资工具的影响
2016-07-09吴爽
吴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变化使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逐渐走向了小康,人们的剩余资产随之增加。而我国金融体制的变革,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绿色的投资环境,让人们对资金理财有了新的认知。但现时期人们还仅仅是随意购买理财工具,因此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合理规划家庭资金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家庭投资理财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42
1 引言
跟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体制变革的改进和家庭剩余资金的增加,把多余的资金进行投资来获得更多的财产行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发展起来。对以前的人们来说,在银行存款是他们主要的生财之路,因为银行提供了存款、汇款、兑款等业务,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随着通货膨胀的预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后果使人们开始尝试越来越多的投资渠道。跟随经济变革的深入,投资产品种类的日益丰厚使投资理财选择也是百花齐放的,为人们选择多种理财产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如基金、票据、房地产、外汇、金币、信托等渠道;随着渠道的多样化和利益的驱使,及养老、住房等体制变革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人们必须要考虑一生所要面对的现实的问题,如自身的健康与否、受教育的程度、以后的老年生活等等,这些家庭生命周期中的问题促使人们更多考虑如何利用资金获得更多资金。
2 生命周期的一般理论
2.1 其假说
它是在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来的,又称为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它认为人们去消费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一生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和资产的全部,而有规划的人则会依据这一生的每个阶段的收入来合理的去消费和储蓄,这样使他整个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实现他效用的最优化。也就是说他会想到现在获得的资金预期未来获得的资金、以及生命终止时间、工作停止时间等要素来决定现下的消费和储蓄,以使他本身的消费水准在整个生命中都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不会出现某一阶段没有资金消费或者某一阶段有除了正常消费之外的多余资金情况。
它将人们的一生分为了3个时期:青年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有规划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一生都是比较安逸的无忧的生活,让自己一生的资金和所需要的消耗相等。一般说来,家庭的收入有劳动和财产两部分;在青年阶段,人们所获得的资金比较低一些,但会预料未来会获得很高的收入,所以,在这一时期,人们往往会把所获得的资金大部分都消耗掉,剩余的资金比较少,从而消费的倾向较高而投资的倾向较低。到了中年阶段,所获得的资金会增加,用来消费的部分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会减少,还要留一笔钱来养老,所以这个时期去消费的倾向会有所下降,用来储蓄的倾向较高了。到了退休之后,所获得的资金会迅速收缩,那么就会使用之前所储存的资金,那么这个时期的消耗倾向就会高,用来储蓄的资金就很低了。因此,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资金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消耗资金的倾向和用来储蓄的资金是此消彼长的。它认为,社会中的各个家庭处在生命周期不同的时期,因此,人口结构没有多大变化的话,长期来看人们的消费倾向是不变的。
2.2 国内的一些理财研究
董振海(2000)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就我国目前的消费和储蓄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自身认为人们正是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所阐明的道理来消费和储蓄的。从失业预期增加、为了指出预期增加、人们对高档产品的需求、当代人给后代人留下的遗愿、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利息税收等6个方面对人们消费和储蓄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黄向阳(2004)对西方的生命周期理财的概念进行的评析,总结了对我国的发展启示。他认为生命周期理论的根本支柱就是在科学的方法评估和管理的同时要关注人们的幸福指数。指出金融业关注利润、政府关注增长,而人们的福利却被忽视,对现代具有很好的意义。
张曦元(2005)说明了生命周期假说对理财工具选择策略的影响,认为在人们一生的不同阶段应有着不同的人生目标,而人生目标按其年限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提出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就应有不同的策略,将一生分为老年阶段、青年阶段、少年阶段,并分别说出各个阶段的目标。
陈登峰(2007)介绍了生命周期理论,即将人的一生分为成长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成熟时期和老年时期五个时期,并且依据每个时期不同的理财需求给出一个收支曲线,还探讨了生命周期理论在人们理财中的应用。
姚瑶(2011)分析了生命周期理论在人们理财方面的应用,把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根据这四个阶段对家庭理财具体进行了分析,分析它的优势和劣势,并给出了指导人们理财的建议。
3 家庭生命周期对人们投资工具选择策略的影响
3.1 对人们资金的影响
3.1.1 年龄因素
年龄是人们去选择投资工具和组合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决定了处在哪一阶段,也说明了整个家庭在生命周期的哪个时期。随着年龄的渐长,所获得的收入资金和所面临的责任压力都在变化,那么做出的消耗资金和风险投资都在一定水平上受到影响。从一个人的工作时间看,家庭会随着时间的增长积累更多的财富资金。从理论上看,一个人在一定时期的所得都影响着他如何分配消费和储蓄以及对未来做出预期。从家庭方面说,不同时期的家庭在结构安排上也有所不同:年轻人的家庭收入资金少一些,消耗多则储蓄欲望相对低;中年人的家庭收入相对较多,且收入比较稳定,有了一定承受风险的能力,就可以把自己多余的资金投入到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上,但还是要考虑到以后的养老、小孩的教育支出和住房问题;老年人的家庭,因为退休后资金大大缩水,消耗的是之前所储蓄的资金,就比较乐于选择风险低的产品。
3.1.2 教育程度
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成是对未来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收入资金多少和职业的定向;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在投资时所掌握的知识和辨别风险的能力;一般来说,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他们主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获资金比较少,获得职业的灵活程度低,一般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低,接收到有利信息的渠道也少,学习的能力有限,因此,一般只会选择风险较低的产品来投资,如国家债券。而教育程度高的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多少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分析能力相对高一些,获得信息的途径多一些,也更加会关注一些有关方面的走势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承受风险的能力大一些就会选择一些风险性高且收益大的产品,那么理财的渠道就宽泛一些。
3.1.3 家庭收入资金
收入资金是财富积累的结果,收入资金高的家庭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对就大一些,人们可以依据当期的收入资金和对未来收入资金的预期来合理规划消耗和储蓄的分配比例,把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以期望获得一生资金的最优化。对于高收入资金的家庭来说,受到的约束就少一些,高收入可以使他们有能力来应对未来的风险,这样他们就会乐意选择高风险的产品来投资;而收入较少的家庭,也许温饱都是一问题,所以除了平时的开销之外剩余资金也不是很多,那么他们来进行选择的能力受到很大的束缚,且由于生活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很弱,甚至无力抵抗,所以有规划的人们就会选择把那么剩余的资金投向于安全性较高的产品甚至与无风险的产品。
3.1.4 总财富量
它是所有的成员的资金的集聚在一起的成果,这些财富一部分是劳动所得,一部分是投资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从多种资产配置来看,可以把财富重新整合进行合理规划来选择最优的组合实现资金的最优化,这就考验了人们对市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了。理论上说,总财富是和风险的喜好程度成反向关系的,厌恶程度随之财富的增加而减少。
3.1.5 住房因素
房屋是一个耐用品,具有使用上的价值,同时随着现代投资工具的多样化,它也变成了一种投资产品。我们也知道,近几年房价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很大的增值空间。且房屋的成交成本比较高,风险是很难分散的,但是它却是可以租赁和买卖的,所以需要认真考虑。
3.1.6 社会保障因素
它主要是为人们的将来生活提供一种保障的而收取的费用,会约束人们的投资资金力度,影响资金配置比例。
3.1.7 家庭的无收入人口
上面我们也讲到人到了中年阶段就有承担抚养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而这些人员的开销都影响着人们去考虑如何分配资金实现最优的消耗和投资决策。
3.2 对投资工具选择策略的影响
3.2.1 稳健型的
如银行储蓄:利息是它的主要收益,风险很低,流动性高但是也是收益比较低的,毕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债券:这类资产也具有和储蓄一样的特点,不过其稳定性比较高,特别是像国家债券。
3.2.2 增值型的
如股票、信托、房地产等等,这类资产一般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流动性高的特点。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人们偏向于稳健型的,而中年时期的人们偏向于增值型的,这是各个方面所共同影响的结果。
4 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政府层面上:提高人们的资金才是根本,那么就加大经济发展,建设一个使人们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使其收入资金的结构得到合理的规划,使人们的剩余资金提高,这样来促使其消费和投资;合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行使再分配的权利,合理利用税收来实现资金的合理转移,合理实现收入资金的分配。
(2)社会方面上:使保障制度得到改善,使人们的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减少使有剩余资金的人们无后顾之忧,预期和投资者的信心对其运行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使其制度更完善,才能更合理的去规划。
(3)市场方面上: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好对其监督管理;给人们提供一个多彩多姿的市场,有更多的投资组合对产品进行创新优化;树立起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
(4)投资者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素质以提升抵制风险的能力,从实际出发作出合理的规划,摆好心态,不要为了投资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