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发展的西藏旅游产业集群构建策略研究
2016-07-09马丽许善民
马丽 许善民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温室效应、雾霾等问题的出现使人们逐渐在反思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付出的惨痛代价。发展与保护同时进行已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旅游产业作为西藏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可能性,应该倡导城市与产业的和谐发展。文章在阐述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城市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西藏;旅游产业集群;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城镇的实质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类异质性德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互为因果耦合而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全球产业链逐渐完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已超出城市承载力为代价换取当下的经济收益。因此,一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随之而生。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妮茨基(O.Yanitsky)于1981年首次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中国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在20世界80年代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建设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城市思想。生态城市的理念即符合可持续发展长远的价值观,又提供了实现解决现实城市问题的路径。颜京松和王如松(2004)认为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模式。挖掘城市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潜力,耦合生态型产业(经济)、生态环境(自然)和生态文化(社会)三大子系统而成的一类城市。
二、生态城市与旅游产业集群
从理论角度分析,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解析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生态学”(Ecology)是由德国生物学家Harckel在1866年《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创立的。生态学中的许多理论与和谐理念都有很多相同之处,而生态城市的特性之一是和谐性,用生态学原理来解释和谐理念的规律对发展生态城市的意义重大。其生态位理论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说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王兆峰(2008)(2009)利用生态位理论来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策略,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生态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旅游资源生态位,集群管理生态位,旅游产业集群环境生态位。所以,从生态位理论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与生态城市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机制,都是要实现在目标系统中,各组织、各主体功能协同、统筹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程度相适应、协调,要求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承认资源环境对经济系统和生命系统的支持作用,认为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环境保护是衡量发展质量、发展内容、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可持续发展依旧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也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所以,很多学者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姬梅(2012)分析了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选择。
从实现路径分析,按照生态城市建设主体及组织形式的不同,发达国家发展生态城市的主要组织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式、社会参与式及社会推进式。而国内生态城市的建设都是由政府主导,其建设模式主要有:自然型、园林型、滨海型、节水型、循环型、紧凑型、旅游型(生态旅游型)、宜居型、政治型。由于国内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资源、生态耗损速度却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因此,生态城市的发展更多的依赖政府政策主导、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旅游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Stephen(1992)从土壤、植物、动物、水、噪声等五个方面研究旅游发展对自然环境生产影响,认为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同时存在消极和积极两种作用。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认识已达成共识,旅游承载力也是有限的,而旅游业对西藏经济的促进作用又是功不可没的,因此,要实现旅游与经济和谐发展,旅游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紧要迫切的。
三、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从旅游资源角度出发,西藏独特区位优势,赋予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8972-2003)国家旅游资源类型可分为10个主类,35个亚类,165个基本类,西藏的旅游资源包括了10个主类,34个亚类,110个基本类型。
西藏有影响力的资源分布较分散,此处的有影响力资源是指在国内外都要具有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分布在西藏的各个地区,因为西藏幅员辽阔,到某个旅游景点旅游势必会在所在城市停留消费,从而会带动景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该地区的旅游产业链,形成以景区为依托的旅游产业集群,所以,在西藏区内发展旅游生态城市是可行的。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分析,2012年,自治区实现全区生产总值(GDP)701.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80.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1.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8.98亿元;旅游业总收入为126.48亿元。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4%,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3%,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Julie Jackson(2005)旅游产业集群能够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区域产业的分工和协作,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在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内聚力和促进区域间旅游和谐共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是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的。
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旅游业是实现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产业。旅游业是大量吸纳就业的产业,就业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同时旅游业也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作为公共服务又反过来作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四、基于生态城市的西藏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策略研究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角色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有自下而上的市场推动型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但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地区来说,政府推动型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化模式应是较好的选择。舒小林(2011)在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出制度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产业环境。做好区域旅游定位、完善政策法规、提供公共服务、区域形象策划与宣传、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引导。
西藏要发展基于生态城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其政府除了履行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的基本职能之外,还要考虑生态规律,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来规划城市。将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相联系,集群的发展要以生态可持续为更根本目标。在集群形成初期,政府的主导作用较明显,加强产业扶持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在成长阶段,政府要协调产业间的统筹发展,注重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成熟阶段,集群已处于高效运作阶段,政府主要负责维持稳定和监督;在衰退阶段,政府的职能是促进集群再发展,或实现产业转型。
(二)实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完美对接
西藏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旅游者进藏旅游,这是为世界展现西藏民族文化的契机,要大力发展、发掘民族文化,使其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认知;另一方面,因为有更多的人知道民族文化的特色,也会促进文化保护的力度,降低因保护不当、或重视不够而造成的文化遗失。
西藏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生态文化的传递。构建生态城市的第一步是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将这种生态文化传递给区域内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意识-动机-能力的架构(Venkataraman et al.1997),旅游企业如果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这恰恰又能迎合消费者需求,那么企业就有动机去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就使得企业比竞争企业更有能力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实现点-线-面的发展路径,实现企业、产业、社会和谐发展。
(三)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是任何组织发展的源泉。因为西藏的独特性而不能照搬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而应该立足于区域自身的特点,寻求适合的发展道路。西藏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及人文环境决定了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要刚柔并济,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旅游参与模式的创新。西藏旅游的发展程度不高,区内很多地方因为交通不便利的原因致使开放程度也不高,民风淳朴,当地居民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这种往往是建立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西藏的旅游业会出现实践先行、制度随后的模式,所以不能拘泥于已存在的固定的发展模式,而是要不断完善灵活的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是旅游企业自愿参加的,所以企业会对协会有高度的认同感。协会必须正确定位,才能真正代表旅游行业集体利益,因为旅游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所以,才更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构建旅游集群内部和谐发展的局面。
品牌构建模式的创新。现在西藏旅游的宣传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布达拉宫、八廊街、大昭寺、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旅游景点的名气逐年上升。但景点与城市或地区的联系紧密度却不高,区域内景点在以后的宣传中应该以城市(地区)+景点的捆绑式宣传,达到塑造城市品牌的同时塑造旅游景区品牌。
参考文献:
[1]Julie Jackson. Developing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 The potential for activating business clusters in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05(02).
[2]颜京松,王如松.生态及城市生态建设内涵、目的和目标[J].现代城市研究,2004(03).
[3]龚绍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初探[J].中州学刊,2007(07).
[4]张国华.阿拉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5]申远.呼伦贝尔市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6]钟高峥,耿骄阳,麻学锋.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2(11).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学院校内项目“基于生态城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编号12myZ03。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