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困境与突破
2016-07-09章一多
章一多
摘要:产业集群有其独特的技术创新优势,但是也会陷入创新能力不足而衰亡的窘境。笔者通过对三门县25家三门橡胶制品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在意识、技术、资金、人才、联系、校企、环保、政策等八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八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橡胶制品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集群外企业不具备的技术创新优势,如马歇尔(1920)强调的技术外溢性。不过产业集群并不意味着创新必然发生。如Beaudry Breschi(2000)发现意大利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其集聚密度呈负相关。如何突破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困境?王珺、毛艳华(2005)提出在我国产业集群中设立公共性技术服务组织,以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笔者联合县校地科技合作中心,对三门县25家橡胶制品企业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技术创新所遇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一、技术创新所遇困境
(一)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目标不明
目前,三门县的橡胶制品企业创新意识较弱,表现为“轻创新、重引进、怕模仿、莫担当”。“轻创新”指企业对创新抱懈怠态度;“重引进”指企业只注重现有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怕模仿”是指企业怕被模仿而放弃创新;“莫担当”指企业对创新风险的承担能力较弱。
此外,许多企业没有明确的产品研发的规划目标,本次调研中就有12家对未来3~5年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规划。
(二)技术差距尚存、品牌含量较低
三门县橡胶制品技术含量较低,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在过程工艺的自动化、绿色化上领先于国内;配方工艺上,强度和寿命、承载能力上也强于国内。此外,县内中小橡胶制品企业大多在得到高品质样品后,委托外地的成分分析检测中心,测出成分配比,然后依据自身生产经验进行配方,是否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三门县企业也强调因为出于成本控制方面的考虑,企业难以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就好比“国人疯抢日本马桶盖”,并非国内外技术差距有多大,而是顾客难以接受国内产品卖出高价。究其原因,国外企业的品牌附加值较高,从而获得了溢价。
(三)研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较窄
笔者在14年的调研中发现,仅有12.77%和8.51%的企业期望融资分别用于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且在本次调研中,企业近三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53%。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一方面与三门县橡胶制品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研发融资渠道较窄有关。橡胶制品企业毛利率较低,难以向银行融资。而且科研经费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校,中小企业难以分到一杯羹。
(四)技术人才紧缺、后备队伍断层
中高级技术人员在制造业向来紧缺,况且橡胶制品企业大多属于胶带类,相比轮胎企业规模较小,造成人才更显紧缺。本次调研中,技术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只有6.25%,明显低于浙江省制造业12.14%的平均水平。
此外,大多数橡胶制品企业偏爱成熟技术人员,不愿培养高校毕业生,导致年轻技术人才出现断层。成熟技术人员家庭稳定,高薪便能留住他们;年轻技术人才因发展空间受限、薪资较低、子女教育等问题,很难久留。
(五)企业联系不畅,协同创新不够
产业集群企业之间建立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三门橡胶制品企业间非正式联系范围较小。部分企业技术人员因公司位置较偏、企业老板担心机密外泄等原因,缺乏与同行的交流。此外,交流内容仅局限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
而且企业缺乏正式联系,协调创新不够。本次调研中仅有3家与本地同行进行过合作研发。一方面,三门县橡胶制品产业链分工不细;另一方面,企业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缺乏技术互补的需求,合作难以展开。
(六)校企沟通不佳、合作流于形式
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对校方真实科研能力了解不够,而研发又需一定的周期,企业不愿投入。另一方面,校方分配给单个企业的研发资源有限,满足不了企业“短平快”的要求。
目前已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也反馈合作主要是为了“借名”,即企业更看中校方知名教授所来的名牌效应。
(七)环保大限降临、行业危机显现
本次调研有大量企业反馈了锅炉改造的问题。省政府办公厅要求2017年底,全省县级非禁燃区基本淘汰改造10蒸吨/小时以下分散燃煤锅(窑)炉。而截止2014年底,我县达标锅(窑)炉仅有三维、紫金港几家。
虽有集中供热的解决方案,不过执行难度很大,尤其在珠岙镇。一是这些企业分布狭长散乱,管道铺设难度很大。二是合资建锅炉耗资巨大,万一锅炉标准再次提高,那么投资方损失巨大。三是部分企业较为偏僻,铺设成本很高。
(八)产业政策欠缺、政策了解不深
目前县内技术创新政策主要体现在《中共三门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上,而没有专门针对橡胶制品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
而且三门橡胶制品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了解不深。一方面,政府未提供方便的途径以供企业了解。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政府帮企业创新是走过场,或仅在意能否提供科技补助。
二、对策建议
(一)做大扶强龙头企业
培养集群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培养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参与国标、行标的制定。效仿玉环县的做法,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筛选和攻关,分别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企业和接受示范推广企业进行奖励和补助。
(二)创建技术服务组织
目前三门县缺乏区域性的橡胶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组织。笔者建议成立三门县橡胶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平台可依托检验中心,购置成份检测设备,对企业提供的样品进行成分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此外,如果企业有配方需求,可依靠青岛科技大学等技术支持单位提供配方样本以及出具配方报告。
(三)提升品牌附加值
企业要及时洞察市场需求,填补市场空白,从而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此外,也要重视区域品牌的建设。利用各类展会重点打造“中国三门胶带”的品牌。
(四)建立创新资金机制
通过“引进来”倒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主体。可以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来三门设立分公司。开辟多元化的创新资金投入来源。鼓励县内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股份制改造,通过发行股票、引入股权投资者进行创新项目的融资。加强政府对橡胶制品产业中关键技术领域的资金支持。
(五)构建技术人才梯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三门职业中专开设橡胶制品实训基地。发挥县校地科技合作中心的作用,加大企业与青岛科大等国内橡胶专业知名院校的人才对接与合作培养。推动龙头企业在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
积极落实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为优秀橡胶人才在三门县创业提供政策保障。鼓励企业完善激励员工创新的有关办法。
增加企业技术人才沟通。鼓励企业举办技术内部交流会;组织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橡胶产业发达地区进行学习。
(六)推动校企利益共同体
进行积极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是“出对题”,由企业出题,既能帮助企业对症下药,又能提供校方科研内容,一举两得。二是“找对人”。校企合作要求校方的科研实力要强,这就必须要有学科带头人。三是“同解题”。校方要派驻研究生长期入驻企业;企业也要将问题解释清楚。四是“促沟通”,校地科技合作中心要发挥中间人的作用,多回访企业,并与科技特派员加强联系。
(七)远近规划破解危机
短期来看,可采用青岛科技大学吕柏源教授的橡胶工业用热水(油)循环节能温控装置。温控装置可代替传统锅炉产生蒸汽的加热技术,且价格合理,可考虑小范围推广试用。
长远来看,要按时保质推进橡胶高新园区的建设。三门橡胶高新园区目前规划已经完成(着手围垦前准备工作),2015年启动园区建设。
(七)强化产业政策扶持
出台针对橡胶制品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对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设立专门的产业扶持基金等。在直观公布政策之外,可开展政策上门服务以及科技活动周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5.
[2]Beaudry, C and Breschi, S. Does clustering really help firmsinnovative activities[R].CESPRI Working Paper,2000.
[3]王珺,毛艳华.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机制研究[R].广东省软科学研究报告,2005.
(作者单位:中共三门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