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冲击

2016-07-09屈文敬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

屈文敬

【摘要】《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黑人小女孩对一双白人所拥有的蓝眼睛的从幻想到破灭的过程,描述了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种种形式上的冲击和渗透,揭示了当时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那种心灵上的戕害,造成了以布里德罗瓦一家为代表的黑人对自身的否定。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文化霸权 主流文化 黑人

一、引言

《最蓝的眼睛》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描写的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黑人的悲惨生活。作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探索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环境下的黑人精神世界,重新解读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的美国黑人,凸显了黑人民族的被压迫、被边缘化情况。本文以解析黑人布里德罗瓦一家三口—父亲乔利、母亲波琳和女儿皮科拉—在白人文化霸权下的不同遭遇,提出黑人本身的自我否定以及对白人主流文化的绝对认同才是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布里德罗瓦一家

1.白人主流文化和黑人从属文化。文化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同处于同一社会环境下时,就必定会分出主流和从属。强势主流文化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多样的媒体手段宣示其地位的合法性和理论的主导性,不断对从属文化发起攻击,弱势从属文化被迫接受主流文化,在这场无烟的战争中逐渐败退。美国白人文化一直宣扬“以白为美”,将白皮肤、金色头发、蓝眼睛的女性形象设定为审美标准,必然导致黑人成为其对立面,黑人被认为是丑陋的象征,遭受白人的歧视和否定。在这种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黑人一方面接受着侵蚀,逐渐从内到外的向白人靠拢,希望被主流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他们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无法享受主流文化带来的便利。因此,处于从属地位的黑人,没有自由和权利,一直忍受白人的剥削,于是很多黑人选择了对白人文化随波逐流,他们认为只有接受了白人的文化,他们才能被美国社会所接受,才能改善自己的不平等待遇,也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他们都成为了主流文化的附庸。

2.父亲乔利。乔利是一位黑人成年男性,是布里德罗瓦家的一家之主,但是他从小就承受着大多数黑人都遇到过的白人歧视。乔利出生前就被父亲抛弃,出生四天后被母亲遗弃到垃圾堆,后被好心的黑人老姑姑收养,老姑姑去世后,他再也没有感受到黑人的温暖。年少的他和远房亲戚黑人小女孩的性经历,则成为了他永生难以划去的烙印,他们被两位带着枪的白人狩猎者发现,他们非但没有立即逃走,反而被要求继续,被人像观赏动物交配一样看着。乔利并没有怨恨白人,反而憎恨小女孩不应该在那个时候请他出来,他认为白人有权利观赏黑人,黑人也应该自愿地被白人观赏。幼年和少年时的经历,使他把所有隐藏的对白人的愤怒全都转化到比自己还要弱小的黑人女性和黑人儿童身上,他和妻子打架谩骂,又在醉酒的意识下强奸了自己的女儿,可以看出以乔利为代表的黑人男性忘记了白人的歧视和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失去了自我反抗的意识,真正陷入了白人文化霸权的阴影之中。

3.母亲波琳。作为一家中的成人母亲,波琳一直深受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她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美国南部来到北部,但到了之后却发现跟自己想象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白人嘲笑她的南方口音和她的卷发等黑人特征,黑人也跟南方的黑人不同,丈夫乔利也不和她交流,使她和乔利原本和谐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她深感孤独,于是就去电影院消磨时间,沉迷在白人主演的电影中寻找心理上的满足感。电影中白人的一切引发了她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严重不满以及她对白人生活方式的深深向往。作为黑人女性,波琳的生活环境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因此她希望在白人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波琳找到了一份在白人家做女仆的工作,终究得到了“美丽、整洁、干净和赞扬”的高度评价。但是,她为了融入白人生活,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位母亲,她却没有照料好自己的女儿。女儿来看望她时,不小心打翻了一盘刚做好的草莓派,她狠狠给了女儿一巴掌,因为她弄脏了主人家的地板;她不仅不心疼差点儿被烫伤的女儿,反而忙着安慰受到惊吓的白人小女主人,由此可见,她的女儿被认为是一个打扰了她白人生活方式的外来者。但是,无论她工作多么受到赞扬,都不能改变她黑人仆人的身份,她渐渐丧失了真实的自我,成为了白人白人文化霸权的见证。

4.女儿皮科拉。皮科拉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是以她为代表的黑人最弱势群体的最佳代表。她出生时就被认为是“丑孩子”,买糖果和其他不被欢迎的情况更加使她以自己的黑皮肤为耻,也加深了她对白人蓝眼睛的渴望,“每天晚上,她就祈祷一双最蓝的眼睛,从未停止过,她充满热诚地祈祷了一年,虽然她屡屡失败,但并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她知道要想让这样的奇迹发生,必须等待很久很久。”她相信如果自己有白人的蓝眼睛的话,就会收到很多的爱,可是结果却是被父亲强奸,怀孕后又受到黑人社区里人们的恶意猜测,最后产下死婴,精神失常。皮科拉以白人的审美来判定美丑,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冲突的产物,黑人在融入白人和寻求白人认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验证了黑人文化逐渐流失和黑人自我意识的被压制。

三、结语

黑人一直深受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这种影响下黑人遭受精神上的被殖民,导致黑人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黑人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继承黑人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时刻凝聚成为一个团体,才能在白人文化霸权的压迫下生存,获得自我民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orrison,Tony.The Bluest Eye[M].New York:Knopf,1970.

[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罗虹,徐辉.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J].长江大学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黑人
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解读象征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运用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