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秧苗立枯病的防治
2016-07-09叶惠敏
叶惠敏
摘要:水稻是紫金县主要栽培的经济作物之一,栽培面积较广,质量好,产量高。掌握正确的栽培技术,并加以科学的管理,能够给稻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水稻生长过程中,高发常见的病虫害较多,尤其是水稻秧苗立枯病。病害发生后不仅严重影响秧苗正常的生长发育,更会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最终导致收益受损。
关键词:水稻;秧苗;立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青枯病等,及时有效地加以防治,是保证后期水稻产量稳定、质量上乘的关键措施之一。
1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秧苗期的最重要病害,主要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茄腐镰孢菌等侵染引起。具有发病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危害大、损失重等发病特点。病害发生后,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高发时甚至会导致秧苗成片枯死。
1.1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和多种寄主的病残体上越冬,气候、温湿度条件适宜时活跃,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助气流进行传播,侵染稻粒和生长衰弱的秧苗基部,引起发病,造成危害。
1.2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是低温多雨、或气温忽高忽低,缺少日照,过于密植,秧苗间通透性及采光性较差。土壤水分不足,土壤碱性偏高等。尤其是连日持续低温或久阴乍晴、阴雨后暴晴。低温情况下,秧苗根系发育不良,对养分的吸收和转换能力明显下降,造成长速缓慢、长势较弱,生理失调,抗病能力不佳,给各类病菌细菌造成可乘之机,从而引发病害的发生。当苗床最低温度在10℃以下,高温在35℃以上时,也易造成立枯病的高发。
1.3发病症状。根据不同症状,立枯病可分为芽腐型、基腐型、黄枯型。
1.3.1芽腐型。芽腐型发生在芽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芽根变褐,鞘叶上有明显的褐斑,病芽扭曲,腐烂死亡。种子或根部生有粉红色霉层,在苗床上呈现出点块分布。
1.3.2基腐型。基腐型常发生在立针至2叶期。发病后,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有的病苗叶鞘出现褐色病斑。病苗根部变黄、变褐、坏死。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部逐渐呈灰色、腐烂、易断。苗床上呈不规则状、成片发病死亡。
1.3.3黄枯型。黄枯型多发生在3叶期前。发病后,叶片呈淡黄色,叶尖不吐水,叶片生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叶萎蔫,心叶卷曲。病株矮小,秧苗基部与根部易拉断。天气骤晴时,病苗迅速青枯,叶片打绺。后期幼苗叶色青绿、干枯,整株萎蔫、死亡。苗床中间部分成簇成片发生,成片青绿枯死。
1.4防治方法。防治立枯病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
1.4.1农业防治。
①选种备种。要精细选种,适当晒种。优选良种、适当晒种是防治水稻秧苗立枯病的第一关。优选稻种,减少种子带菌量,能够保证芽齐芽全芽壮。适时晒种,防止种子受伤,即可提高稻种的物理性能,又能降低种皮上的病菌,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
②选地整地。优选土壤疏松且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地势较高或平坦、通风透气性能好、灌排畅通、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育苗。选好地块,精细整地,耙平耙细,适当晒田。要避免与禾本科作物连茬连作。施足底肥,结合本田实际情况,适量增施磷、钾肥,控制好氮肥,避免氮肥过量。施加的农肥要充分腐熟腐透,避免肥中带菌,床土pH值要控制在4.5~5.5之间。
③适时播种。抓住农时,适时播种。根据所栽培的水稻品种,科学掌握播种密度,控制好播种密度,一般以300 g/m2为宜。播种过早过晚都不利水稻生长,还易引发病虫害。
④秧苗管理。播种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工作,确保苗齐苗壮。控制好温度湿度,以免出现秧苗徒长,保证根系良好发育。床面不干不浇水,控制浇水量,浇透即可,严禁大水漫灌,给苗床补水宜在上午8~9点,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以减少生理性立枯病的发生。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可有效降低秧苗立枯病的发生几率。
1.4.2药物防治。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及时加以药物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①对种子和苗床土壤进行严格消毒。可用浸种灵、强氯精等药物浸种处理,浸种时间30~60分钟;可用25%敌克松等药液,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土壤消毒。
②稻苗一叶一心期,可用35%甲霜灵1g/m215%恶霉灵水剂10ml/m2对水2.5kg喷施苗床,或用15%立枯灵液剂0.9 g兑水1 L喷洒,可预防立枯病的发生。
③秧苗2.5叶期时,要适时调节苗床ph值。ph值偏高,会造成苗叶色淡,根系发育不良,影响根部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土壤碱性偏高的稻田,此阶段要注意及时补酸,此期土壤ph值宜控制在5~6之间。
④防治。发病初期,可用35%立枯一次净每袋40g兑水50kg喷雾,或用70%敌克松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铵喷雾,或用3%育苗灵15~20ml/m2兑水3l喷雾,可防止青立枯病发生和蔓延。
总之,防治水稻秧苗立枯病,必须要从选地整地、选种备种、播种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的防控,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实现水稻增产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