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市近50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6-07-09胡锡英王占勇包立红
胡锡英 王占勇 包立红
摘要:以讷河市气象观测站50a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1961-2010年讷河市气温、降水、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年份之间波动较大。气候变化对讷河市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一方面积温增加,热量条件更加充足,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需要调整;另一方面农业气象灾害增加,干旱机率增多,局地强降水增强,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强。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变化;农业生产
1、 引言
讷河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24°18′50″~125°59′30″,北纬47°51′30″~48°56′16″。面积66.74万公顷。气候呈现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明显。、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比较多且很频繁,主要有旱灾和局地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危害比较大。因此,充分分析讷河市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掌握当地小气候的变化规律,可以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2、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利用讷河市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温度、积温、降水。气象要素的年、季统计分析按自然天气季节划分,采用统计分析变化趋势线,客观反映气候变化趋势,揭示近50a气候演变规律。
3、 讷河市近50a的气候变化
3.1 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1961-2010年气候变化趋势总体上逐渐变暖,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呈平稳上升趋势。从气温的年代差异看,20世纪60年代最低,全市平均气温为0.69℃,21世纪初的10年平均气温最高,为2.66℃。20世纪80年代开始气温上升明显加快,平均每10年升高超过0.5℃。1988年以来暖年明显增多,气温明显升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十分明显。
3.2 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讷河市各季节平均气温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冬季的上升最为明显,平均每10a上升0.67℃,夏季上升幅度最小,平均每10a上升0.41℃。
3.3 10℃以上活动积温变化趋势分析
10℃以上活动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伴随近50a讷河市气温的不断升高,积温明显增多,说明农作物所需的热量条件更加充足,当地农户可以依据当年气象部门积温预报适当引进中晚熟农作物品种以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4、讷河降水的变化特征
4.1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从年降水量可以看出,降水量年份之间波动较大,其中1998年降水最多达713.7 mm,高于常年降水量231.8㎜,1976年降水最少为307.6 mm,低于常年降水量174.2 mm。从各年代平均降水量看,20世纪60-70年代为降水偏少期,80-90年代转为偏多期,到了21世纪又转为降水偏少期。
4.2、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春季和冬季呈增加趋势,夏秋季和生长季呈减少趋势。从影响作物生长的生长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看,其变化特征与年总降水量相似。
5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1气温升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温升高,导致气候变暖,发生低温冷害减产的机率明显减少,有利于农作物高产、稳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意义的界限温度,如稳定通过0℃、10℃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春作物播种期也相应提早;0℃、10℃以上活动积温明显增加,无霜期延长,喜温作物生育期延迟,有利于种植中、晚熟高产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是,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失熵增多,降水又处于偏少期,发生干旱的几率大,伏旱严重。同时温度升高易出现虫灾,不但提高农业生产成本,还造成环境污染。
5.2、旱涝发生趋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讷河市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较为严重的灾害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从旱涝发生的年份分析,大面积内涝灾害减少,局地洪涝灾害有增多增强趋势;发生干旱机率有增加增强趋势,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将直接影响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
6 结论
讷河市气温升高明显,降水年代变化明显,年际波动大,旱涝状况交替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局地短时突发小尺度对流天气每年都有发生,给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讷河市自然灾害较多,水旱灾害是当地的主要灾害,危害最大,其次是低温冷害和冰雹大风等,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随着当地政府对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力度加大,自然灾害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防御措施将降低其危害程度,适当引进、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布局,将最大限度趋利避害,做到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当地气候资源。
参考文献:
[1]孙红霞,付强.近50年齐齐哈尔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