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7-09曲伟峰马春艳于智
曲伟峰 马春艳 于智
摘 要: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流程有机结合的形式,把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才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决定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不断强化校企之间的联系纽带,满足双方的利益要求,扩大利益交集,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实现优势互补;通过真诚合作和加强自身的体制与机制改革,构建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的办学宗旨,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将企业的实际对人才的需求带到学校中去,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那么高职院校如何激发和充分调动相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将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学工作中、如何能够实现校企双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够
从学校方面,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之前局限于关门办学,没有跟紧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门办学,或者与企业合作不够积极,不能主动与企业联系,走出校门走入市场,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等待企业主动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企业方面,大部分企业的用人需求等待学生毕业后招聘的形式,没有从长远培养计划做起,对校企合作缺少实际经验,没有积极主动的与学校多方面联系,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部分院校只停留在与企业签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企业不能充分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缺少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中。
三、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时间教学体系。在师资配备上应该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采取企业、学生双向选择。
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生,由于其既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很受企业的欢迎。
(二)创建生产(经营)实践环境
通过真正企业(经营)化的生产、实习基地,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营有机结合起来,成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托和独特优势。
其次是教学工厂环境。使教学工厂既拥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又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再次是职业训导环境。学生通过真实生产(经营)环境,不仅能够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而且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四、案例分析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在订单班人才培养机制上将视角前移,瞄准企业需求,立足校企共赢,在订单班学生就业的时间设置上立足“早”字、在过程管理上突出“严”字、校企沟通上抓住“实”字,对接企业需求,融合校企文化,为企业输送优质员工,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
为企业预设课程,校企合作订单班的课程,由双方协商后“私人订制”,更多地加入了合作企业的独特元素,以更好更快地让学生进入“企业人”的角色。
从订单班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到日常教学计划制定,再到毕业前的企业实习,学校都会聘请企业讲师通过集中授课,课外交流,实地参观等方式使企业文化传播、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生思想状态、学习进度实现了互信与共融,让学生在校就成为企业“准员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徒。
为学生预设未来,视角前移的工作思路为订单班的学生预设了更加清晰和更好的未来。我院计算机系与蓝鸥科iOS开发技术订单班培养中,坚持高门槛准入制,只要努力跨过这个“门槛”就能让学生看见成长的空间与未来。
为校企预设师资,校企互聘互认讲师,有效地充实了学校实训师资的队伍。订单班的学生被录用后,企业将为学生安排在岗带训老师,带训老师是来自企业的基层管理干部,这样的安排使学校在实践环节的师资方面得到了有利的补充,学校将安排专业教师在培训期间至企业轮岗培训,与企业培训部门开展互动活动,利用学校已投入的实训软件,为企业提供更多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