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2016-07-09郭娇
郭娇
摘 要: 使用问候语是中西方共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的影响,其使用情况差别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从语用失误的角度,剖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号召人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接纳这种差异,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关键词: 语用失误 中英问候语 差异
1.引言
1.1关于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问候语,作为交流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社会环境、传统风俗等差异的影响,对问候语的误解在所难免,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陆续从语用失误角度对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也在演变,问候语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随之变化。因此,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本文能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2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詹尼·托马斯于1982年提出来的,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言表达失误。1983年,托马斯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给语用失误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将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屡见不鲜,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进行语用失误研究意义深远。
1.3问候语
问候语,又称招呼语、见面语,是指问候他人时使用的一种简短而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可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反映出人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变化。恰当地使用问候语,不仅能反映说话人的自我修养,还能体现说话人对他人的尊重。通过问候语,甚至能大概推断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身份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差异的表现
2.1中西方的问候方式之比较
在中国,人们问候他人时一般会说“吃饭了吗?”“去哪儿啊?”,这一类的问候语句型简单、固定,几乎适用于任何情境。有时说话人甚至会“明知故问”,比如遇见要去上班的人,会说“上班去呀?”,碰到正在照顾孩子的人,会说“看孩子呢?”。此类问候语则较具体,依听话人所处的实际情境而定,往往问得越具体,越能体现对他人的关心。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一般会说“Hello!”“Good morning!”或“How is it going?”。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ity?”也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方式。此类问候语往往是泛泛而谈,与交通、新闻、天气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相关,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问候语都是一种人们向他人表示尊重的客套话,但是其各自的使用方式、含义和功能却大相径庭。在一种语言情境下适用的问候语在另一语言环境下未必恰当,甚至会引起矛盾。
2.2中西方的回应方式之比较
称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候方式,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探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回应方式。当得到称赞时,中国人通常会立马否定他人的赞赏,以此表现一种谦逊的态度。然而,在同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会很高兴地回应“Thank you very much.”或“You look nice too.”,表示对赞美者的感谢。因此,西方人有时会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拒绝他人的赞美,甚至会觉得中国人很虚伪。
中国人的回应通常简单、直接,比如“吃了。”或“上班去。”。事实上,可能说话人并不关心你究竟有没有吃饭,也不在意你到底去哪儿,纯粹是期望通过会话表示一种问候和关心,有时问候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所指代的含义,因此并不需要十分明确、具体的答案。
西方人一般会继续谈论说话人发起的话题“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Yes,it is really a sunny day...”或“Absolutely,he is an excellent athlete...”。但是,如果他们感觉说话人侵犯了自己的自由,则一般会说“You have nosed into my affaires.”“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表达自己的反感。如果有人对他们说“Have you eaten?”,人们就会误认为这是一个邀请信息,甚至会认为说话人怀疑他们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
3.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3.1缺乏文化常识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对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缺乏了解,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常识教育,也很少有机会接触这类知识,因此不具备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历史传统、经济形态甚至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异的文化传统,这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障碍。中国人的个人隐私意识没有像西方人那么强烈,个人的收入、信仰及感情状态似乎都是可以公之于众的,他们习惯于通过询问个人状况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友好。然而,西方人十分忌讳别人提及自己的私人信息,任何“越界”的言语和行为都将被他们视为对自己的冒犯和失礼。
3.2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同一个思想或概念,英语有英语的表达方式,汉语有汉语的表达方式。
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有时学习者使用母语的习惯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接触的母语信息会对今后的语言学习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人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在母语环境中建立起来的语言习惯转移到外语交流中。
3.3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有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运用的倾向,一味地重复记忆知识点本身,而缺乏真实的语言操练环境,这就造成某些外语学习者的应用能力较弱。有研究表明,因为接触到的文化常识相对广泛,实际运用的机会也较多,与其他群体相比,外语专业的学生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相对较少。
4.解决方案
4.1强化文化意识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人们可以多吸收一些介绍西方风土人情的信息,系统比较二者的差别,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避免将母语的语言因素机械地运用到目标语言环境中。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培养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理解、接纳外来语言文化,“入乡随俗”,“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4.2注意语音和语调
语音、语调在语言交流中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话语内容本身更具说服力。语调太高或声音太大,往往会显得出说话人态度傲慢;而语调太低或声音太低,则会使对方听不清楚。
清晰的发音和合适的语调,是可以通过语言练习培养的。网络为此提供了便捷的途径,VOA和BBC等音频材料都是良好的听说、模仿材料。
4.3选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
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要依据说话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所处的特定情境进行选择。
分角色小组活动、英语沙龙,到国际展会、外贸企业,都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好去处,有意识地尝试摒弃中式英语和闭塞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文明和谐的跨文化交际环境。
4.4完善外语教学机制
语言应该是一门听说读写等全面发展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最灵活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除了传授知识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恰当地运用知识,这就需要把语用内容引入课堂。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开设外教课程,通过英语文化节、英语角等活动创造、模拟真实的语境,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语言规则。
5.结语
如今,跨文化交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语用失误现象深刻反映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虽然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并在逐步改善这一状况,但是这条路仍然任重道远。减少语用失误、更恰当地使用问候语,有待个人、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有着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
[2]黄次栋.语用学与语用错误[J].外国语,1984,(1):13-18.
[3]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