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从教是幼儿教师的幸福之源
2016-07-09朱美林
朱美林
摘 要:陶行知先生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境界。“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字眼,爱幼儿是每位老师的天职。廉洁从教,爱孩子,才可以拥有作为教育者应有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感;廉洁从教;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40-01
85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40余年来默默无闻地刻苦钻研,展示给世人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儿”和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敢劲儿”。不为名利,为科学实验忘我的她是幸福的。现今,时常会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工作是多么的辛苦,仿佛找不到幸福之门。在我看来,爱由心生,幼儿教师廉洁从教,才能获得幸福。
一、教师幸福感的源泉在哪里?
拥有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曾有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职业生活幸福感有三种源泉: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二是探索求解未知之谜的快乐;三是分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对教育功利性的要求等因素,幼儿教师普遍感到工作累、压力大、薪资低,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精神质量,也影响了从事教育的幸福感。面对现实,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的态度,但廉洁从教才是我们幸福感的源泉。
二、“爱”是廉洁从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是一份爱的事业,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懂得教育的核心是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是一名年轻的党员教师,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
(一)爱由心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调皮捣蛋、任性无理的孩子,甚至一些多动症、口吃、智力低下的孩子,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真心、细心、耐心和爱心,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更多一些。我们的工作注定烦琐、细微,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要管,没有细心呵护、耐心教育,是做不好工作的。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同时也因为社会价值的复杂化、多样化,对生活相对清贫的教师来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有些意志薄弱的教师淡化了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敬业精神有所下降,甚至会收受馈赠才对孩子加以精心呵护。扪心自问,当家长把孩子交到你的手中,面对孩子的手足无措你可以坐视不理吗?面对孩子无辜求助的眼神你可以视而不见吗,我做不到视而不见!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教师的职业幸福决不是靠金钱、待遇来叠加,尽管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不可或缺的,但幸福属于灵魂的体验,精神的圆满,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一种物质之上的东西,知识之上的东西,智慧之上的东西。没有那份爱生如子的心,是体会不到的。如果教师打心底里爱这个事业、这群孩子,把心放进爱中,把爱融进心中,用心把爱撒到每一个细节中,做个每分每秒都在关注爱护孩子的有心人,那种幸福感便不期而至了。
(二)爱应平等
教师在教育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对待任何孩子都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处在这个人情世故无处不在的社会,一些教师常常在为一些世事忙碌,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也迷失了作为老师的本分。如果教师对家长馈赠礼物的孩子多加照顾,这对其他的小朋友是很不公平的。
正人先正己,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自己做好,成为孩子的表率。作为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公平对待每个孩子。为人师者不应拿自己的工作当做交易手段,换取回报。因为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在孩子面前唯一的称呼就是老师,在孩子眼中是大家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小朋友。
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要自重。” 廉洁从教让我们的工作思路更为清晰,明确了幼儿教师最好的职业道德就是爱,只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只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就会感受到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更是幸福的职业。
(三)爱应无比忠诚
清廉是什么?一位革命者说,清廉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位为官者说,清廉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对于我们教师,清廉其实就是一个字——“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是对学生的满腔热血。因为有爱,才有春风化雨的柔情;因为有爱,才有孜孜不倦的坚守;因为有爱,才有甘为人梯的奉献。那么,当天边的晚霞映红了我们满头白发时,或许我们依然清贫,但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过!
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办责任教育、理想教育、满意教育是教育人的使命;廉洁从教、清正为人是教育人的品质和追求。是的,我们的人生是清廉的,更是高尚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教师”!我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叫“清廉”!我们更有一种共同的人生,叫“幸福”!
参考文献:
[1] 张文秀.如何开展诚信教育[J]. 甘肃教育,2008,(5).
[2] 李达. 不敢再漠视“诚信教育”[J]. 陕西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