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

2016-07-09谢斯沅阳海音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加坡

谢斯沅 阳海音

摘 要:新加坡一直把儒家的八种美德视为治国之纲,被誉为“东亚现代文明典范”。在这样的治国理念下,新加坡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经济实力日益提升。新加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它对公民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视和倡导。我国与新加坡同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亚洲国家,研究和借鉴新加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伦理;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27-02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19世纪早期被英国殖民者占领,1959年自治,1965年独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80年代一跃成为震惊世界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腾飞彰显了儒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儒家思想在构建新加坡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儒家伦理思想在新加坡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历史根源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兴移民国家,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早期的华人移民为了在新的栖息地谋生,相互扶持帮助,大量的宗亲会、同乡会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抚慰华人心灵的儒家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此后的一百多年,一些华人知识分子陆续迁入新加坡,他们通过设立学校,创办报刊,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播儒家思想,扩大儒学在新加坡的影响。

(二)拯救道德危机的需要

从1965年建国到80年代实现工业化,昔日殖民统治下贫穷落后的新加坡,建成了一个小康社会。然而,新加坡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精神道德建设,国内出现了道德危机。

道德危机的出现,大致有三方面的表现。首先是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危机加深。100多年来,亚欧移民涌入新加坡,他们虽与其他种族相处,但仍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很难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其次,工业化进程对社会原有的道德观冲击加剧。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必然会动摇社会的价值基础。再次,新加坡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被引入新加坡的同时,一些不良风气渐渐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二、儒家伦理在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从70年代末期开始,在以李光耀为首的政府领导下,新加坡掀起了一场持久的反对西化倾向、弘扬儒家文明的“文化再生”运动。这场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化思想领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一)倡导新“八德”,树立新风尚

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在新年致辞中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新“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在儒家伦理道德方面,孔子强调 “君子三达德”,即智、仁、勇,所谓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孟子提出“四端” ——“仁、 义、 礼、智”;汉代儒家董仲舒在此基础上增加 “信”,扩充为“五常”,即 “仁、义、礼、智、信”。关于“廉耻”,春秋时期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 牧民》)。新加坡的“八德”以中国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使其更加适应新加坡的发展需求。

新加坡提倡新“八德”,意在形成谦逊礼让的社会风气,改善各行各业的服务态度。1979年6月,李光耀总理主持第一次全国礼貌月运动时提到礼貌可分为两方面:首先是形式,其次是诚意。形式能够帮助我们调节社交,减少相处时格格不入。但不管什么形式,有礼貌的语言必须是真心诚意的。

(二)培育以儒学伦理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

新加坡力图从国家意识方面构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李光耀说“谁失去了文化的根基,谁就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新加坡政府于1991年1月发表 《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意识的“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五大价值观”的背后,显然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子。以“家庭为根”为例,李光耀曾多次强调要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保持这种珍贵的家庭结构。“家庭这个基本单位的巩固团结,使华人社会经历4000年而不衰。这是一个在延续方面很独特的文明。”他强调子女一定要对长辈尽义务,把他们送进养老院不能算是尽义务。政府通过立法保证子女照顾和供养年迈的父母,并通过舆论工具曝光遗弃父母的不道德行为,使全社会敬老养老、重视家庭的良好风气逐步树立起来。

(三)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提高国民道德素养

新加坡政府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改善育人环境。针对儿童,国家出版适合其阅读的书籍,把中国古代的著名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学生读物,宣扬东方传统美德;对中学高年级学生,专门开设儒家伦理课,灌输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学业优秀并且道德优良的新一代。1982年新加坡还曾邀请包括杜维明、余英时等八位儒学专家赴新加坡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理论阐述和宣讲。

同时,学校还把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校动手打扫卫生、清扫厕所。此外,当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仍将接受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人生长河中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三、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对我国的思考与启示

(一)重视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隐藏着许多社会矛盾,政府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使不同种族能够和睦相处,共同为建设富强文明的新加坡奋斗。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西方思潮的冲击,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同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道德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

新加坡提倡,公民道德教育应当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完成的社会工程,三者“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培养国民的高尚道德,否则容易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奏效。

一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加坡政府希望通过建设社区文明增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1977年以来,新加坡在各个选区成立数百个居民委员会和民主联络所,它们在政府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把原本陌生的社区连结成一个整体,推动了全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二是采用多级渐进式的学校教育,课程内容由浅入深。课程安排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接受程度,课程内容从具体逐渐到抽象。新加坡的学校在道德教育中,除简单讲授课本中的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在道德养成中的参与性。

三是重视家庭对塑造道德风尚的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形式。家庭作为社会的“根”,不仅给后代提供生存环境,还负责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不仅负担着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还培育人们的亲情和社会的文明。新加坡把家庭问题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倡导人们重视亲情,维护东方式的家庭结构,强根固本,促进国家繁荣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灵芝. 儒家伦理思想在新加坡道德教育中的升华及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12,(3).

[2]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张鸿燕. 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J]. 外国教育研究,2003,(4).

[4]杨明全. 儒家伦理课程对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形塑:新加坡的经验与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14,(6).

[5]徐悦仁,刘素民,王默茵. 新加坡教育与儒家文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12).

[6]陈海英. 儒家德育思想的外明内照——新加坡儒家德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边疆教育与文化,2012,(9).

猜你喜欢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魅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下午用上课的新加坡小学
新加坡如何养老
购物达人血拼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