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朗读教学刍议
2016-07-09陈晓娜
陈晓娜
摘 要:朗读是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方面。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来说,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要重视朗读,提升朗读教学的地位,从而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感的形成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有所改善。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校 ;汉语 ; 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21-02
朗读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校在汉语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教学,深刻认识语音语调等语言元素在语言文字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汉语教学效果。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认识。
一、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有利于右脑开发
生理解剖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分布,右脑是形象思维中枢所在。有声朗读让朗读者的声音和朗读内容不断形成信号刺激,反馈和作用于右脑,形成积极良好的动力定型,久而久之,激发右脑中枢神经,促进右脑语言中枢功能的发达。学生经常进行朗读活动,在有声语言信号的作用下,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活跃状态,这既有利于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训练语感和提升语感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朗读中,语句特有的表达方式、语气语流的进行状态、文章特有的结构样式和风格,以及语言文字独有的个性魅力,都会被学生鲜明地感知和捕捉,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进行回味、揣摩和思考。久而久之,这些就会以较为完整的结构,积淀于学生的记忆系统中,成为其语言素材积累和语感形成的基础,并可以发生“迁移”效应,即学生在面临相同语境时,它能提供表达和表述上的语感支持。
(三)朗读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尤其重要
朗读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目标。朗读是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2006年开始施行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强调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2013年新修订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重申:“能用正常语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些都为民族中小学重视朗读教学、提升朗读教学的地位,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2.朗读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汉语学习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听和读是吸收过程,说和写是表达过程;从训练的角度看,听和说是口语交际范畴,读和写是书面语言范畴。从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来看,听和说在平时的交流中有充分的训练机会,但读和写作为书面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则需要训练。尤其读作为书面语言材料的吸收和积累过程,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有了充分的吸收才能有充分自如的表达。因此,汉语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
3. 朗读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准确掌握汉语。对具有强大母语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强化汉语的朗读,有助于他们克服母语干扰,从而准确地掌握汉语,意义重大。少数民族学生在朗读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学生,学习汉语难度更大。由于其母语形成的原生基础,总会对学生在掌握汉语的语调、音调、调值、重音、语气的轻重缓急等方面,形成巨大的阻碍,从而影响对汉语的掌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将语言文字由无声变为有声,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发音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纠正。
二、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疏于范读
有效的阅读教学表现在课堂中应该是书声琅琅,各学段的汉语教学都应如此。但从汉语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还是有做得欠缺的地方。如《海燕》这篇散文诗,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会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中对课文的优美意境和语言有所品味,进而引发思考,从而完成对课文的欣赏和解读任务。遗憾的是教师匆匆结束朗读环节就进入多媒体的图片欣赏和文本分析中,既忽略了对文本中重要语句的品味,又失去了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环节的指导和示范。同样,在《滕王阁序》一文中,学生期待教师的激情朗诵与优美段落的倾情演绎,遗憾的是教师还是在分析和讲解当中结束教学,学生还是没能进行充分地朗读和品味。
(二)学生缺少朗读和品味的时间
学生在反复朗读和品味中能够对精彩语句和优美段落有所熟悉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能够熟读成诵,这样的课堂将是精彩的、有活力的和高效的。但由于课堂上朗读和品味时间的缺失,学生在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训练失去了有效的指导。如《论语十则》一课,学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施”字读成了“shì”,教师对这种情况却视而不见,没有加以任何纠正和训练就匆匆结束了朗读环节。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以分析和翻译课文为主,枯燥不说,还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朗读和品味时间,实属浪费。如果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完成背诵才是理想的状态。遗憾的是教师把背诵的任务留在了课下,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下转26 页)
(上接21页)
三、改进措施
(一)走进文本
朗读是对课文文本意蕴的外化和再现。学生只有较为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了文本的内在意蕴、精神实质,才会在朗读中对词语、句子予以准确地表现和外化,从而保证朗读的正确与流畅。所以,朗读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重在引导学生做整体沉浸式阅读、品味和欣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品味、欣赏、思考和感悟过程,必须依托教师强有力的带动和引领,需要教师创造和渲染优美的意境,在教师激情的朗诵中,在学生反复的品读中,实现对文本的欣赏和解读。如在《论语十则》的背诵中教师如果能够放下书本,走近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下,通过相互竞争与分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当堂背诵,会事半功倍。
(二)熟读成诵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关于诵读的名言。只有充分地朗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在这种语感的支撑下达到背诵的境界。
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或语段,仔细朗读和深度品味,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以及精彩的段落,要让学生熟读成诵,以达到内化积累的目的。另外,背诵精美文章和精美语句也是训练朗诵和背诵的极好办法,教科书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好词佳句,它们都是极好的背诵素材,对于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多元教学模式的采用
朗读教学的改进也依靠多元教学模式的交互使用,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那么会事半功倍,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主题演讲等方式,都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机会,同时,它也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语言材料加以组织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合作与交流中,汉语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如我们有些学校开展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就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学生在朗读中锻炼了思维,形成了语感,提升了能力。
(四)课外阅读的积累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大量阅读的积累。课外阅读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要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写读书笔记、日记、随笔等都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后说一说读书心得和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总之,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让我们的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逐步提高汉语素养,最终达到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兴.行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民考汉”社会化问题及解析[J]. 新疆大学学报,2008,(1).
[2]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 民族教育研究,2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