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的思考
2016-07-09宋亚术
宋亚术
摘 要:如何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和开发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的实际情况,针对城市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看法、保护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 特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07-02
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比较丰富。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中,注意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确定保护和开发的原则、内容及重点,规划保护范围,寻找保护与开发对策与路径,在专项规划设计、建筑的分布状况、设计理念、创造性的治理和革新历史保护区的环境和预防“破坏性建设”上提出新的思路。笔者作为一名热心的市民,就保护开发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资源建言献策,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在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略引导下,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护与开发城市历史和文化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保护与开发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牺牲当地历史文化为代价,同时也不因为过度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城市的现代经济发展,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在发展中尊重和敬畏历史文化资源,不因政府及领导的政绩盲目拆迁改造,为了经济发展割断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绕不过去的矛盾,城市改造要有全局观,城市发展要长远规划,明天的它又成为今天的历史,被人尊重和敬畏,因此,改造的前提必须是为市民创造一笔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建设开发和利用城市现有资源,有如下思考。
一、城市的改造要有整体感、系统性
改造或建设与原有历史配套呼应,不仅是为了改而改,也要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挖掘历史,古为今用,呈现有目的自然的结合,不是追风、从众,不是心血来潮,不是高楼大厦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城市负责,对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负责,城市改造的内涵与外延要一致,外延要更好地表现内涵,使内涵变得更丰富和更有价值。建筑物与人统一和谐,经济与建筑统一和谐,人与经济统一和谐。例如,呼和浩特市大南街改造,本意是建设伊斯兰风情景观街,路旁商户却全部是水暖和工程建材经销商,没有绿化和行人便道设计,不是很搭调。既然定位是景观街,应旅游、休闲、购物、美食、观光一体。
二、城市的改造要保存历史文化的名片
现代城市人们更多关心经济的发展,人们思考城市的历史因素越来越少,人们为了生活的更好努力去改变,往往无暇顾及历史赋予我们的美好和前人给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一些城市盲目地建新城区,老城区无人问津,新区与旧区没有过渡,历史被割断。是新的就好,是旧的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城市改造一定要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风貌,要确定它的基调和主旋律,得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美好记忆和独特的资源,是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历史传承有其原因和价值。呼和浩特市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保存至今的历代古城遗址有近百座,较有代表性的有鲜卑民族的盛乐城遗址。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构成了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物质文化基础。
三、城市的改造要避免“破坏性建设”
“破坏性建设”使新建环境不足以达到建设统筹和谐与美化。一个城市的主要内涵是在这个城市的土地上有多少文化,一个城市的个性就是对这个城市文化的保护。在城市保护规划中,绕不过旧城改建、新建筑建设的矛盾与统一问题,城市具有现代经济功能,新旧交替,不能一味交给开发商随意取舍、设计、建造,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或仅从经济利益出发,忽视一个城市的未来,而应让改造的城市有魅力和活力。让它古今结合再次焕发容颜。让改造后的古城有美好未来,赋予新的生命力。
四、城市的改造要突出主体文化
应给予敕勒川文化、旅蒙商文化、走西口文化等足够的认同。呼和浩特市对二人台、王昭君传说等已经列入首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旗帜,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特征、一种人文的标记,体现地域性,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如呼和浩特城区一些满族的院落和回族的院落,具有特色的可选择保留集中整理开发,恢复它的文化价值及精神层面的影响。同时加强历史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保护和开发,应立足城市特点,结合多民族聚居地区特点,突出历史文化古城的优势,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和发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呼和浩特成为文明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和创业之城。
参考文献:
[1] 陈建斌. 文化导向的历史文化城市“积极保护”规划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9,(6).
[2] 苑静静. 基于遗产保护的榆林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类型整合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0,(9).
[3] 杨波. 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0,(2).
[4]谢浩. 旧城改造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住宅设施, 2011,(8).
[5]何碧波,黄凌翔. 重建与改造——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J].生态经济,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