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不再做低分考生的“收容站”
2016-07-09李冰如
李冰如
今年全国高考录取已经开始,高三毕业生或有过半人数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相比关注度更高的本科生,这部分考生的体量及去向不容忽视。最近两年,国家曾出台多个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但落地效果仍有待时间检验。
长期以来,作为本科录取的“后备”“剩余”产物,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非高分考生的“收容站”。与本科相比,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层次更低的教育,而非彻底不同的教育类型。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后面才是制度和管理问题。国家现在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也出台了相关战略,但社会上还存在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态度。他指出,一般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成绩不太好,学生万不得已才报考职业学校。一直以来,我们把职业教育当作一种教育层次,觉得它低于本科教育,而不是把职业教育当成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无论在教育管理还是在教育评价中,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不把职业教育学生当成高级人才对待,结果导致了职业教育陷入很大的困境。
国内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招来旅游专业的学生过来实习,发现用不上,学生态度、理念、技能都跟不上,怎么招待外国人都不懂,企业还要再花时间培训。这一情况并不少见,最重要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缺位。导致这一缺位现象,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应相应专业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以一所职业院校的厨艺管理专业为例,一年级学生至少每人配备一套锅炉餐具,这可以让学生在结束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可以动手实践,但是并非每所学校都能达到类似的水平。
二是人才的缺乏。在国外职业院校的很多老师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是有很丰富的从业经验,转聘为学校老师,这些具备职场实战经验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职业教育的缺失。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此类人才资源仍是相对匮乏。
再者,课程设置非常重要,有目的性、不同形式的实习加上理论课程两者的结合最理想的。而国内高校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一种是一边倒地设置很多理论课程,用学分绑架学生;另一种是漫无目的地设计多个实习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培养并没有起到作用。
此前有研报称,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职业教育目前仍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但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技工荒”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改革仍处在投入效率相对较低、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的状态。
国家近年来提出了很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包括简化行政评审、创造现代职业教育平等环境、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学徒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难以落实。
具体到高等教育方面,熊丙奇认为,近年来高等教育体量增大,高校在校生已达到3700万规模,但很多人只是盯着少数极为优质的高等教育学位,认为这部分学位以外的学位价值不大,这样导致了学生觉得进了高等职校“前途不大”,高素质制造业人才缺失,这就是长期观念和制度转变不过来的后果。办好教育并不是办好少部分高等教育,而是全体的教育,职业教育办不好导致学生的素质不够高,这就满足不了制造业的需求,制造业得不到优秀人才,企业结构也会比较低端,导致员工工资低,报考职业学校的人越来越少,又导致了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