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
2016-07-08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从涨跌幅、波动率、溢价率、流通市值、增长率等几个指标可以看到,2015年这一轮股市的波动、波幅明显全面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去年以来,股票市场波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其一,这是第一次杠杆全面参与的“牛市”。从具体数据来看,场内融资方面,2015年7月高峰时期,融资融券余额峰值约2.27万亿,是2014年初的 6倍。其中,融资大、融券小,存在明显不平衡。融资规模远远大于融券规模,而且融资的增长率持续为正,波动率非常大,很难发生避险的对冲作用。
场外融资方面,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系统分仓模式、人工分仓模式、互联网平台模式、私募基金配资,甚至还有很多员工持股计划带杠杆的模式。这意味着许多业务具有一定隐蔽性。基于其隐蔽性,各个层面也存在着监管缺失。在加杠杆的时候风险意识不足,去杠杆的时候过于匆忙和粗暴。
其二,做空交易非常活跃,也引发一些争议。在这一轮做空交易中,期限联动和融券交易都非常活跃。不过,与期限联动相伴随的是整个股市的波动,而融券做空在这一轮股市波动中也受到散户的广泛批评。批评声集中在交易机制的不统一,即融资融券日内做空与个股交易的T+1不统一,使得不同投资主体处于不平等的交易地位。
我们对893只融券标的股票振幅做了分析,发现当日发生跌停的股票,其融券交易规模集中在1000万股的交易范围内,反而是融券卖出量比较大的标的股票不太容易出现跌停的现象。做空机制提高了市场的定价效率,而不是所谓“恶意做空”等问题。
其三,资产管理行业的不断创新使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经营壁垒不断打破,市场高度联动。这种联动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证券业务本身的跨市场的联动;二是同一个产品不同的跨领域金融机构主体的参与,导致它内生性全行业关联;三是金融机构经营的多元化。
股票市场波动中,政府救援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和采取措施最多的一次救市。救市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但也暴露了监管部门对于风险预估不足、处置手段储备不足、风险机制认识不足和政策协调统筹不足等问题。救市过程中的市场规则频繁变动会增加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风险,并可能引发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