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6-07-08郑晴李颖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材料投放区域活动

郑晴 李颖

【摘 要】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和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这是因为区域活动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能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不能代替的。它能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07-03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相对灵活、宽松的活动氛围,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让幼儿更为真实地表现自己,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然而,怎样才能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园凸显特色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教育。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就像不会说话的老师,它在幼儿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但不是所有材料都是拿来就可以投放的,应注重材料投放的计划性,在不同区域放置各种可操作的丰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材料等,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与提高。

1. 材料投放要有目的性和探究性

材料的投放与主题内容紧密相关,将教育目的隐藏在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投放的材料应有目的性。教师在充分考虑环境对幼儿游戏影响的同时,应为幼儿营造安全的、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具有挑战性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或室内游戏空间,提供数量充足、种类丰富而全面、能满足游戏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幼儿发展的游戏材料,让材料成为拓展幼儿游戏主题的诱因。比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一起来运动”中结合主题目标投放,在鞋盒上面绑上橡皮筋,幼儿自然而然地就会把手和脚伸进去,练习爬行,还可以和同伴把脚上的盒子绑在一起玩“两人三足”的游戏。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不怕看医生”中结合主题内容投放:如果教师在角色游戏区放置白大褂、听诊器等具有鲜明特征的材料,幼儿进入这个环境后几个人一商量,就会顺理成章地玩起“医院”的游戏,进而吸引更多幼儿参与,于是出现“爸爸妈妈带着宝宝上医院”的情节,因为“宝宝要住院”,“医院”开设了“住院部”……让幼儿一起模拟看病,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但让幼儿觉得看病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还让幼儿懂得更多的医疗知识,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熟悉看病过程,见多了这样的场面,幼儿自然就不怕。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材料投放具有目标性,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系列活动,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幼儿动手及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在游戏中,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例如,给幼儿几种交通工具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搭建各种交通工具,探索其对称性。可见,材料投放还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

2. 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必须考虑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园现有水平和基础,又要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投放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幼儿,让材料有暗示性,推动幼儿的发展。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应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够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比如,在中班的主题活动“美丽的花儿”中,笔者设计了多彩的花朵这个区域内容,先投放画有各种花瓣轮廓线的白纸,让幼儿用彩笔随意装饰,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力强的幼儿势必会产生不满足感,笔者再投放可以拓印的花朵样板,同时投放颜料、彩色油画棒,让这部分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它的制作方法,然后引导幼儿进行装饰。随着幼儿技能的提高,再引导幼儿自己设计想象中的花朵,也可根据不同能力的幼儿随机调换,灵活运用,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这样有层次地投放既能不断积累经验,又能不断提高幼儿的能力。

3. 材料投放要有多样性

(1)有趣味性的材料。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丰富多彩、有新颖性,材料自身应附着多种教育因素。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玩。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如系鞋带时鞋带的长短、粗细、颜色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穿插图片的数量应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有的教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倾其所能,聚齐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容易造成幼儿分心,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弄片刻——丢弃——另换一物,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显然这与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吸引力、幼儿需求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再根据对幼儿的活动观察定期补充。

(2)多样性的材料。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但不能仅看外表,如果只是好看,拿着玩玩,厌之而后弃之,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要使投放的材料具有价值,在游戏中既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成品材料,如做游戏时用的一些现成的玩具:“娃娃家”里的小床、小桌、小椅、娃娃、洗澡盆,“医院”里的医疗用品等,也可以组织幼儿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成超市里的商品、餐厅里的碗筷等。还可以为游戏提供半成品材料,如橡皮泥、吸管、皱纹纸等,让幼儿用这些材料做一些饺子、汤圆等。这些成品材料、废旧材料和半成品材料可以有效增强幼儿游戏的趣味性和操作性,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体现了活动区的自主特征。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与引导

在区域活动中,要想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主性,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与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过程是探索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幼儿和材料的不断作用而达到学习目的。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活动的内容,熟悉每一区域材料的功能、使用方法,要关注幼儿的活动,对班里每一位幼儿操作使用的情况都要心中有底,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观察幼儿的兴趣点,考虑在哪方面给予帮助。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最低限度地适时介入,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时间、空间,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让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

1. 教师是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和保护者

教师介入游戏除了给幼儿提供必要的游戏场地、时间和材料外,在幼儿玩游戏前还要讲讲必要的游戏规则。教师作为旁观者,可以更真实、深入地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现象,如幼儿偏爱哪一种游戏、哪一种玩具和材料;哪些幼儿有领导游戏的能力;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社会性发展有哪些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此外,还能对幼儿游戏的内容、场地、材料和游戏过程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让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不仅如此,教师在保证安全和充分了解幼儿需求的前提下,让幼儿更自由地参与游戏,以达到在游戏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也可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和运动能力,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危险防范能力。

2.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幼儿有需要时,教师也应参与幼儿游戏,作为游戏中的一员,要服从游戏组织者的角色分配和任务安排,但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和参与目的。对幼儿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在参与游戏时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幼儿快乐游戏为根本,根据当时的游戏向幼儿提出问题或建议,补充或更新材料。

例如,涵涵小朋友很喜欢在游戏中摆弄材料,有一次他选择了“泥工区”做糖葫芦。只做了3个不同颜色的糖葫芦就开始乱搓橡皮泥和小棍,眼睛向着别处张望,笔者凑过去问:“涵涵,你做的是什么呀?”他看了笔者一眼,想了半天说:“是糖葫芦。”“为什么要串这些颜色呢?”他没吱声。“那你的糖葫芦是什么口味的?”涵涵依次指着小球说:“这是香蕉味的(黄色的),这是桔子味的(橘红色的),这是西瓜味的(红色的)。”笔者高兴地说:“原来你的糖葫芦有这么多口味,一定很好吃吧!”涵涵点点头,又接着串了好几串糖葫芦,一边串一边说:“我再串一个草莓味的,再串一个苹果味的,再串一个奶油味的……”涵涵小朋友玩得很投入。幼儿已经有了自己决定游戏内容的意识,这是教师观察到他的行为并及时指导的结果。可见,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帮助幼儿灵活地运用已有经验,引导幼儿探索发现。

3. 教师是幼儿游戏关系的调和者

在游戏中,伙伴间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幼儿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理解他人,这时教师要介入并引导幼儿找到协商的办法,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记得一次玩角色游戏时,朵朵和萌萌扮演小娃娃的爸爸妈妈抱着娃娃去逛街,看到照相馆就把娃娃放在一边的椅子上自顾自地“拍照”去了,从餐厅出来的琪琪就把娃娃抱给了笔者,朵朵顿时大叫:“萌萌,琪琪把我们的娃娃抱去了。”眼看着他们就要吵架了,笔者赶紧说:“哎呀!这是谁家的娃娃啊,怎么没人领啊?这要是碰到坏人怎么办啊?”他俩听了以后马上意识到错误,不好意思地抱起了娃娃说:“我们要给娃娃拍一张照片呀!”这样他们的游戏又开始了。教师参与游戏,成为幼儿的玩伴,可以帮助幼儿增加与同伴互动的机会,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和相处,提高互动质量,也能密切师幼关系,增进师幼情感。

三、区域活动中的交流与分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同伴、教师或其他人交谈”。区域活动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它是幼儿自由探索、自我完善、个性发展的乐园,在实践当中,除了投放丰富的材料、创设多样的区域外,分享交流在区域活动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是指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个阶段或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或分散在幼儿选择的活动区域内,交流活动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借助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交流平台,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从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在分享交流这一平台上能充分展示自我,并能互相分享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幼儿再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应以幼儿说为主,引导幼儿说自己是怎样玩的,结果是怎样的,从而激起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幼儿有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互相交流让幼儿不会感到孤立,会自觉注意别人怎么玩,无形中既增加了自己的经验又促进了交往,同时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此时,教师应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讲评,要注重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可通过教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分享交流中,幼儿能将学习经验迁移应用,能够将从同伴那里习得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迁移运用到探索活动中去。在交流过程中,幼儿还能展示个性、展示自我。每个幼儿的个性、能力都不同,幼儿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可以从这一平台了解幼儿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发展程度,进而更好地指导幼儿并使其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是否有效,需要看教师如何创设,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无论是材料的投放、观察与介入还是最后的交流、分享,都要以幼儿作为主体来考虑,使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学习。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材料投放区域活动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有效创设幼儿园学习型区域的探讨
区角游戏创编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