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快速通道水南互通B匝道路堑边坡滑坡原因分析及治理

2016-07-08黄文霖三明市公路局三明365000

福建交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滑坡体坡面滑动

■ 黄文霖(三明市公路局,三明 365000)



城市快速通道水南互通B匝道路堑边坡滑坡原因分析及治理

■黄文霖
(三明市公路局,三明365000)

摘要本文以三(明)-沙(县)城市快速通道水南互通B匝道路堑边坡滑坡治理为例,分析其滑坡的原因及处治加固的措施,为类似滑坡治理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路堑高边坡滑坡病害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1 工程概况

1.1工程背景

三(明)—沙(县)城市快速通道是连接三明与沙县的城市快速路,采用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双向六车道,路基宽32m。其水南互通位于沙县虬江街道水南村,采用菱形互通设计,B匝道BK2+500~BK2+720段右侧原设3级路堑边坡,坡高近24m,均以人字形骨架防护进行防护。图1为BK2+ 500~BK2+720段总体设计与横断面设计图。

该段路基从2011年3月开始施工,至2011年12月底已完成BK2+500~BK2+624段边坡开挖,2012年4月现场发现边坡出现坍塌,坡顶出现5条裂缝(最远裂缝距坡顶以外约47.0m,宽度1.8m,深度2.2m);为控制边坡变形发展,2013年4月~2014年4月对该段边坡采取刷方减载等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开挖过程中边坡有出水现象,施工中采用临时排水沟将水排出,后边坡出现进一步滑动,逐渐出现地表隆起、导致完成坡面防护开裂、已完成涵洞被剪切变形、坡面出现拉张裂缝等病害,通过补充地质勘察,确定该滑坡为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处于缓慢蠕滑状态,最终滑坡治理边坡为7级,坡高近40.0m。图2为局部病害图。

1.2滑坡现状

滑坡体后缘线呈圈椅状,后缘弧形张拉裂缝宽约2.0m,已形成高约2.0m的拉裂陡坎,延伸长度超过80.0m。滑坡前缘线曲折,剪出口地表出露情况不明显,仅局部地段发现少量隆起的小鼓丘。滑坡体中部弧形张拉裂缝发育,总体垂直于主滑向,宽度0.3~0.5m不等。滑床主要位于强风化岩中,前缘部分位于残积性粘性土中,埋深约3.0~7.0m,最大埋深约9.0m,滑坡范围内滑床形态纵向上呈后缘陡倾、中部过度、前缘较为平缓(局部反倾)的圆弧形。图3为边坡裂缝平面分布与滑动面位置示意图。

图1 BK2+500~BK2+720段总体设计与横断面设计图(单位:m)

图2 局部病害图

图3 边坡裂缝平面分布与滑动面位置示意图(单位:m)

2 气候、水文和地质情况

2.1气候与水文

滑坡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潮湿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昼夜温差较大,夏季较炎热,冬季可见霜雪。年平均降雨量1821.47mm左右,3~6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47%以上,11月至翌年2月为枯季,7、8月份常见暴雨。

滑坡区未见较大水流,在滑坡东北侧挖方区见有少量山间汇水,流量较小,为季节性流水;滑坡体西侧为鱼塘,地势较低,水位较低(约168.00m)。滑坡坡向为西北,滑坡体内地下水顺坡流向低洼地带。

2.2地形地貌

该段边坡处丘陵地貌单元。斜坡自然坡度约25~38°,坡向约320°,近东西向,区域海拔最高点高程约252.10m,最低点高程约178.30m,高差73.80m。斜坡坡面为第四纪坡积土覆盖。斜坡植被较发育,以经济林为主,坡脚为在建城市快速通道。

2.3地质构造及地震

该山体为单斜构造,岩层为白垩系沙县组泥岩、粉砂岩地层,岩层产状40°∠33°;滑坡体后缘山体为侏罗系南园组凝灰熔岩地层,沙县组与南园组以断层接触,该断层为正断层,倾向北西,被上部残坡积土层覆盖,倾角不明。区内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4地层分布

勘察区上部地层主要有坡积粉质粘土和残积粘性土,下伏基层为强-中分化岩层。岩层主体为泥岩、粉砂岩(产状40°∠33°),部分为凝灰熔岩。软硬岩层接触地带为不利结构面,易产生顺结构面滑动,泥岩、粉砂岩风化作用强烈,节理、裂隙极度发育,在BK2+655东侧已开挖地带主要发育有三组(315°∠40°、108° ∠80°、155°∠89°)节理面(每10cm3~8条)。

2.5水文地质

场地内未见较大水流,在滑坡北侧低洼处有少量山间汇水,流量1L/s,为季节性流水;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富水性性弱,透水性弱,属弱透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渗入补给,顺坡向迳流,排泄至鱼塘、沟谷等低洼处,滑坡体附近未见地下水出水点,但不排除断层带含少量构造裂隙水。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及第12.2.1~5条之规定判断,地表水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 滑坡成因分析

3.1地质环境

(1)根据地质勘查报告,该地存在一古老滑坡,且该滑坡产生位置和滑动面与古滑坡基本一致,古滑坡的存在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内在条件。

(2)滑坡体表层主要为坡积粉质粘土和残积粘性土,下部为强风化基岩,受岩性的影响,粉砂岩、泥岩易风化破碎,砂土状强风化层厚度大,不利于滑坡稳定。受构造影响,岩石节理、裂隙极度发育,三组节理每10cm出现3~8条,泥岩、粉砂岩与凝灰熔岩断层相接带,且断层带走向与边坡走向平行,极易产生顺结构面滑动。

3.2工程活动

(1)滑坡位于丘陵山坡,山坡坡度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在边坡下部土体被开挖后,形成了高约17m的人工边坡,切断了缓倾角构造面并使其在坡面出露,使滑坡土体松弛,强度降低。

(2)开挖过程中未对坡面及时防护,使坡体植被被破坏后长期暴露,在自然因素影响下,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引发浅层与深层滑动,并向后延伸产生牵引式滑坡。

3.3降水与地下水

2012年该地区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地下水大量渗入滑坡体,使得岩土体含水量剧增,重量增大,加剧了破碎带挤压作用,岩石节理裂隙极度发育,地表雨水容易下渗,并沿破碎带形成地下水脉,形成悬浮细粒土,土体软化,层间粘结力下降,岩土体强度降低,产生变形蠕动,最终沿软弱带发生滑塌,是滑动发展的主要诱发原因。

4 滑坡应急与综合治理措施

4.1应急措施

为了防止滑坡的发展与扩大,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反压坡脚,提高滑坡体的抗滑力。反压过程中应进行密切监测,保证施工安全,反压施工必须保证填筑质量,使滑坡尽快稳定。

(2)夯填裂缝,阻止地表水对滑坡体的下渗。

(3)施做外围截水沟,切断山体上部地表水对滑坡体的冲刷。

4.2综合治理措施

鉴于BK2+500~BK2+720规模较大,变形破坏严重,待边坡基本稳定后采取如下综合治理措施:

(1)刷方反压。一方面通过刷方减小滑坡体下滑力,另一方面将刷方土体直接反压坡脚,进一步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

(2)分台整治。对原一级平台顶部加宽至25.0m,两端平台宽度渐变过渡至2.0m,将滑坡体分为2个边坡进行治理。

(3)放缓边坡。在抗滑挡土墙顶设置第一级5m高边坡,坡率1:1.25,在宽平台以上边坡每6m一级,共3级,坡率为1:1.5,边坡平台宽度为4.0m,滑坡后缘坡率设置分别设置为1:1与1:0.75,共2级,边坡平台宽度为3.0m。

(4)支挡加固。分级设置抗滑挡土墙、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

首先,在坡脚位置设置仰斜式抗滑挡土墙,对现有滑动面进行支挡;其次,在宽平台内侧布置2.0m×3.0m锚索抗滑桩,对预计滑动面进行支挡,抗滑桩长15m,桩上部设2孔预应力锚索,锚索长度分别为44.0m、46.0m,锚固长度15.0m,锚固段设在断层后凝灰岩层中,锚索单孔设计拉力1500kN;最后,由于宽平台以上第一级边坡出现裂缝,在宽平台以上第一级(总第三级)边坡BK2+625~BK2+681段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预应力锚索长度38.0m,锚固段12.0m;在宽平台以上第二、三级(总第四、五级)边坡设置预应力锚索框架防护,预应力锚索长度33.0m,锚固段25.0m,锚固长度12.0m,锚固段设在断层后凝灰岩层中,锚索单孔设计拉力700kN。

(5)排水措施。首先,在各级边坡设置急流槽,各级平台设置排水沟,并在坡侧与外围截水沟连接,使地表水迅速、顺畅地排出滑坡体,避免地表水下渗,进一步影响坡体稳定;

其次,在坡体有渗水区域与抗滑挡土墙后设置深层仰斜式排水孔,以疏导坡体内地下水,排水孔长度15.0~23.0m。

(6)坡面防护。在各级平台进行草灌乔结合植被防护,对各级坡面进行三维网植草防护,防止坡面冲刷。

图4为BK2+500~BK2+720段右侧滑坡治理平面图,图5为BK2+500~BK2+720段右侧滑坡治理断面图。

5 滑坡变形监测及治理效果

为了保持对本滑坡体的变形情况的及时掌握,确保在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以及道路在后期运营一定时期内的安全,对滑坡进行了动态变形监测,共布置了4个主要断面共15个监测点的地表位移监测、并按照规范定期进行表裂缝观测与锚索应力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随着治理工程的实施,滑坡区的地表位移、裂缝位移等已趋于稳定,锚索应力计变化值在正常范围内,综合分析监测成果,该边坡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治理效果明显,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

图4 BK2+500~BK2+720段右侧滑坡治理平面图

图5 BK2+500~BK2+720段右侧滑坡治理断面图(单位:m)

6 结语

(1)滑坡是山区公路的建设中严重的危害,其治理成本高,对项目工期、安全影响大,因此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地质勘查,尽量避开古滑坡或易触发滑坡的地段。

(2)在边坡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开挖与及时防护,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或引发滑坡。

(3)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在其早期发展时期就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避免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参考文献

[1]DZ/T 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2]DZ/T 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3]福建省三明地质工程勘察院. BK2+500~BK2+720滑坡治理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3.

猜你喜欢

滑坡体坡面滑动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一种新型滑动叉拉花键夹具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面板堆石坝垫层施工及坡面防护
滑动供电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Overview of Urban PM 2.5 Numerical Forecast Model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