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城市品质的智慧建设
——以京沪为例

2016-07-08

城市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城市

◎ 李 农



提升城市品质的智慧建设
——以京沪为例

◎ 李 农

摘 要: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运营社会生产、营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京沪以建设国际最先进的智慧城市为目标,用加快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打造以智慧服务为核心的智慧社区建设、积极推进以构建产业智慧链为目标的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来提升自身的发展品质,是解决京沪大城市病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城市病 智慧交通 智慧服务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领域。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来提升社会管理,运营社会生产,营造社会生活和监管自然环境不仅成为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下用技术创新来规划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智慧城市,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客观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社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由此,城市也无可避免地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老龄化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的诸多挑战。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全球城市,用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未来技术革命的主战场,也是我们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①仅有的良机。

一、京、沪智慧建设基础比较

在十二五规划期,建设智慧城市的重点是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城市发展的新形态。这一发展理念催生出一系列城市区域或领域发展目标,如: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学校、智慧物流、智慧建筑等等。然而,支撑这些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智慧化的基础设施不仅保障城市各领域信息通畅运行,还是城市建设赖以创新技术、拓展市场,形成新模式、新产业智慧化服务体系的基石。

在一个DT时代,什么是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对此,国际电信联盟(ITU)已有数十年跟踪信息社会的测度研究。早期ITU提出一套接入指数(DAI),以评估世界各经济体在互联网应用上的接入水平,这套指标体系涉及接入基础设施、用户接入承受度、普遍知识素养、接入质量和应用普及率等5个方面8项指标,评估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水平;到2003年,ITU又提出另一套是被誉为国际“电信奥林匹克”竞赛评估标准②的数字化机会指数(DOI),这套指标从网络覆盖与网民接入承受度、接入方式、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接入品质(如宽带和移动宽带上网)4个方面的11项指标来反映国家或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机遇;此外,ITU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通信讲席教授网(Orbicom)③合作研制了信息化状态指标(MID),这套指标主要通过对经济体的信息化密度(网络、技能)和信息化应用力度(支撑、强度)等方面的20项指标来反映经济体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这三套指标在经过十多年的评估检验后现已融为一套评估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指标(IDI),成为ITU最终测度信息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表1是2011年ITU在评估报告中以香港特区的评估结果(指标数据是2010年数据)为范例。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区域的信息社会发展基础水平。

表1 国际电信联盟的IDI评估指标体系(以香港为例)

从国际评价视角分析,这可以认为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支撑智慧建设的基础,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IT终端普及和应用的发展水平,ITU称之为基础性接入水平(infrastructure access);二是社会应用程度,ITU定义为使用强度(ICT use intensity);三是社会使用者的基础性能力,ITU用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水平来反映这一部分的发展水平(ITC capabilities or skills)。事实上,这三个方面可以认为是区域从事智慧建设的基础。

自2010年以来,ITU每年都会根据这套指标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评估,方法基本不变,仅仅是部分指标的理想值随社会发展而有所调整。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北京、上海,而ITU是以经济体为对象,可以类比的地区不多,只有香港、新加坡较为接近。因此,以香港、新加坡为标杆的比较是可以反映出北京、上海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所以我们选择了近几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

表2、表3分别是依据2011年和2015年ITU的评估结果情况⑤,按照ITU这两年的排名,2011年,北京指数排在西班牙(6.53,第30名)之后,意大利(6.38,第31名)之前,约30位。上海与北京的排名基本相同。按照2015年排名,北京指数排在巴巴多斯(7.57,第29名)之后,马耳他(7.52,第30名)之前,约29位。上海排在捷克(7.21,第34名)之后,以色列(7.19,第35名)之前,约34位。

表2 2011年4个城市信息社会测度指标比较(指标数据为2010年底)

比较结果分析:①北京和上海在总体上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②北京、上海与世界最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如国际出口带宽);二是新技术应用普及程度(如移动3G普及率)。③结果的深层原因:通过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20年)已经弥补了北京、上海与世界先进原有的“电信”差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上的差距。从信息社会发展指数的评估结果看,北京、上海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并达到了世界先进的(平均水平)。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技术应用”普及的社会“响应时间”,其根本原因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社会购买力、消费者支付能力等)有关。④加快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将极大地推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不仅缓解北京现有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医治大城市病),而且也是提升北京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

表3 2015年4城市信息社会测度指标比较(指标数据为2014年底)

两次比较时间间隔4年,尽管名次有所变动,但结果基本相同,即反映出北京、上海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水平处在世界较先进的行列。同时,从评估指标数据变化中也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也在快速同步发展。在互联网发展的大潮中,京沪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在国际出口带宽和移动宽带普及率(实际就是3G、4G用户普及率)这两个代表前沿核心应用的指标上并没有超过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但从城市智慧建设的基础分析,京沪都已具备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加强、提升智慧应用。

二、京沪大都市通病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核心功能有:决策功能、安全功能、交通与信息的便捷功能和形象功能。而上海作为国内的经济中心,也有四个中心建设目标。从发展与建设的总目标比较,京沪基本类似,都要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世界城市之一。也就是说,从发展战略目标看,京沪都要求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

然而,京沪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所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城市病”也具有相当的共性。最突出的如目标压力,北京要建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要建设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同时上海也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些中心的建设可以激发京沪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城市,同时也驱使京沪进入大都市区化过渡阶段所要面临的多方面压力,这些压力将转化为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压力。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长处于无序的快速增长过程。虽然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将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实际上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规划预期。据统计,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万人⑥。上海预期到2020年将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据统计,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2415.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0万人⑦,但上海的区域面积比北京还小,从人口密度分析,压力要大于北京。二是发展环境,京沪作为特大城市,除了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实际问题外还存在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等等。三是产业体系问题,北京的产业体系与首都核心功能存在脱节,而上海也有相关问题,如制造业结构中存在重工业化、产业效率低问题;服务业比重虽然持续提高,但围绕核心功能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房地产业过度繁荣对经济发展存在制约等通病。

总之,京沪从发展目标到自身发展环境以及面临的问题或挑战都具有相似性。

三、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基本思路

建设智慧城市是京沪规划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必由之路。从目前京沪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分析,面向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都已具备,问题的关键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突破方向。

就目标定位而言,京沪在城市规划中一直没有突破世界一流的局限,而是以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为标杆,以一个跟随者心态来确定发展高度。这与京沪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显然,京沪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独有的、特殊的。解决京沪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绝对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因此,京沪要克服这些难题,完成发展品质的提升,就必然要建设一个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智慧城市,由此,我们提出京沪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成为国际最先进的智慧城市。事实上最先进的另一个意思是没有可学的经验,需要自身的创新突破。

此外,从京沪自身的问题出发,用加快智慧建设来提升发展品质的突破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快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②打造以智慧服务为核心的智慧社区建设;③积极推进以构建产业智慧链为目标的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即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技术升级,打造新兴产业。在缓解、治愈京沪所面对的大城市病的同时,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全球城市。

四、智慧交通建设

从京沪建设智慧交通的实际需求分析,当前建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现有公共交通信息感知网基础上建设可以适应智慧交通服务功能的“公共交通智慧服务中心”。这一中心主要的基础和功能有以下几点:①构建全市范围的交通动态信息采集终端,建成或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感知网(可以利用已有监控网络);②利用信息技术建成基于实时信息反馈系统的处理和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智慧出行服务;③管理全市公共交通运行服务;④为全市公共交通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⑤建立基于(大数据)模型预测的疏解拥堵和应急方案。另一个建设重点是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的水平和品质。主要体现在硬软两类服务水平。过硬的服务水平是指城市主干路网建设、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其本质涉及路网建设和轨道交通提速,这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需要技术创新和攻关。软服务是指完善公共交通服务策略的环境建设,这既有系统服务所要求的基础性建设(如机动车辆识别系统、收费系统),也有政策性引导形成机制(收费定价方式、调节方法)。

智慧交通运行的基本思路是在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支撑下,通过智慧服务和市场机制引导,鼓励市民选择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有效降低机动车辆高峰拥堵问题,提高路网使用效率(效率高市民也会认可收费方式)。另一方面,智慧交通建设还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形成市民“智慧出行”可互动的优化服务体系。拉动和提升这种参与的手段不仅需要有智慧出行的技术服务,更需要有快速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保障(如骨干轨道交通网提速),京沪作为国际交往的中心,在不断完善的大路网(飞机、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建设环境下,也要解决交通最后一小时的效率问题,不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在最后一小时的旅程中处在拥挤、缓慢的行程中。

北京的区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等同于半径为72公里圆的面积;上海的区域面积还不到7千平方公里。所以,京沪的轨道交通平均时速如果提高到80公里/小时(包括停站上下客时间段),就可以让市民从周边地区进入市中心区域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这将极大地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建设需要突破障碍的几个方面:目前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智慧服务的“公共交通信息处理和服务中心”,另一方面是快速路网(包括轨道交通)建设。

对于“公共交通信息处理和服务中心”建设而言,以下几点需要突破:

1.感知网建设与组织机制。如果要全新构建一个服务于智慧交通的全路感知网,需要极大的投入。事实上我们已建设了相当多的终端监控系统,只是这些感知终端分属不同部门或系统,如交通信息中心、公安、交通设施业主方等。因此建设全市交通路网感知网更需要一个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只要完善路网感知不足的区域,打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信息传输障碍,就可形成全路网感知,支撑智慧交通系统应用。

2.监控设施、设备数据分布和汇聚。目前路网监控的设备也有许多不同,如电子警察枪机的视频监控、卡口枪机的视频监控、用于流量监控的视频检测摄像机、违停和违法抓拍的球机监控、高空瞭望系统等,如何汇聚、构建和利用这些信息需要系统设计,这不仅有组织机制问题,也有技术性障碍需要克服。

3.涉及组织机制和政府数据公开。如果成立了“公共交通信息处理和服务中心”,那么这一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是由政府包揽,还是利用市场机制构建。这既有组织机制上的难点,也有建设成本和运营模式等问题需要探索。

4.如果形成“智慧交通感知网”,其组织机制上如何确定其定位?从功能上分析,智慧交通感知网可能是城市中最大的公共感知网,其公共安全的定位和属性有待实践论证,这必然需要有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对于快速路网建设而言,也有以下几点需要突破:

1.快速路网中不受交通拥堵影响的是轨道交通,但现有轨道交通的分布、速度和高峰拥挤程度都反映出这一公共服务品质不高,这导致市民选择自驾车上下班,形成高峰拥堵。因此要大幅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完善轨道交通的路网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整体品质,这需要技术突破。

2.路网建设中骨干快速道路的分布和使用政策问题。除了构建骨干快速道路网,建设机动车辆收费系统是必然趋势。这是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的必要手段。因此,需要建设全市范围机动车辆识别系统和后台服务管理系统(包括进城车辆管理方法)。

五、智慧服务构建

从政府层面分析,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是城市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重点,这里可以将养老服务作为民生服务中的一个重点。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政府数字惠民的重心是老年人(因为市场已充分考虑了年轻人的需求)。所以,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政府可以聚焦养老服务,采用多种模式并举,同步推进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购买是最直接有效的拉动策略,对于涉及养老服务的项目,政府可以通过市场指导清单,引导企业投资。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及健康保健医疗等服务内容分析,日常饮食、保健和医疗是北京市民最具需求的养老服务。这些服务都带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最难的服务——日常饮食;最重要的服务——老人保健;最关键的服务——孤老关怀和看护。这些服务采用传统方式都具有成本高、满意度低、市民经济承担重的特点。因此,政府要在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市场引导的力度,鼓励企业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两个手段来承担平台经济初期投入成本、消减服务运营不可控成本、提升市民服务消费满意度、有效降低市民承担服务的经济支出。

(二)扶持平台服务建设

智能技术和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是要将那些个性化服务的高成本、低效率用技术手段来化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是智能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的关键,是需要政府扶持、培育的潜在市场。

1.(公共食堂)公共餐饮服务平台。

需求方:学校中餐、社区中餐;延伸需求:早晚餐(上海市政府已关注白领中餐的服务)。

参与方:餐饮企业、社区(志愿者)。

扶持策略:品质标准、服务标准、养老服务扶持政策。

智能终端:提供个性化服务(品种、时间、服务强度等)可选择性。

2.(孤老人群)健康关怀服务平台。

服务主要内容:健康保健。

智能技术: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老人日常生理健康监测数据。

后台服务支撑: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可对接社区网格化管理,形成针对孤老人群的“应急响应服务体系”。

(三)智慧挖掘公共服务功能

智能化的平台服务不仅具有个性化服务的功能,还可以有效挖掘传统公共服务难以涉及的领域,特别是对那些孤老市民的关怀,传统服务存在技术上障碍和成本约束等不利因素,智能技术可有效降低这些不利因素,不仅运营成本可以有效控制,服务也能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对于进入老龄化的大城市,市场规模有保障,问题的核心是服务的贴心程度,只有具有智慧的服务才能满足大众的不同需求偏好,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攻关的问题,同时也是智能技术开拓市场的一种积极有效方法。在政府利用公共资源构建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网络平台下是蕴藏着巨大的服务市场,这对企业投资也是具有战略性吸引力。

(四)提供扶持清单(公共服务正面引导清单)

目前,智慧社区建设已设置众多服务,如出行交通、医疗健康、政务服务、社交服务、商圈服务和养老服务。政府可以选择其中的服务作为资助养老服务,列入资助清单。资助的方式也可以分类,从投资比例、政策性优惠、转移支付、资金奖励等多种方式,以正面清单形式引导市场发展。

(五)定制涉及养老的公共服务资助模板供市场选择

就是对于北京而言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智慧社区建设的投入与社区所处位置的发展水平也有密切关系,但智能技术的特征是网络化规模运营优势明显。所以要尽快制定一套养老服务模板,鼓励服务企业进入市场,用养老服务拉动智慧服务大市场。

六、智慧产业发展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聚焦“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因此,可以认为打造产业智慧链是“互联网+”向“生产服务智能+”提升的捷径。产业智慧链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以最便捷、最有效形成的最优质服务链。在商品服务和公共服务所形成的市场空间中,要打造这样一种近似理想状态的产业链,其充要条件还难以从现有的市场现象中归纳出来。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案例中借鉴。从京沪提升发展品质的目标出发,打造产业智慧链的推进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用公共服务平台化建设拉动产业智慧链构建

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以建设智慧产业园区为抓手,在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用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措施来搭建产业智慧链中基础性、公益性服务,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建设产业智慧链为核心目标,有效利用服务平台所开发的资源(数字资源)。推动产业园区的智慧联接。

(二)为中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云平台

大数据、云计算已成为今天信息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性“标配”,也是构建市场服务的基础“硬件”。这不仅是中小企业有需求,社会个体也有需求,可以看到,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的需求已成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需求。社会生活中有需要,社会生产中也有需要。问题是谁可以提供这一类服务。因此,在推进智慧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可以积极推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服务云”平台建设,这不仅是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参与社会大生产的数字渠道。

(三)积极培育做大做强企业服务全国的定位

智慧产业园区在基础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如北京的中关村一区16园的智慧性基础设施也可以成为国内产业园区的基础性标杆。事实上,如果可以打通这16园之间的智慧联接,也就可以打通国内产业园区的智慧联接。上海同样也有许多类似园区,可以辐射长三角地区。特别要强调的是,今天以服务为手段来打通园区的智慧联接与传统意义上那些公共服务供给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即今天所提供的服务不是消耗公共资源来换取的公共服务,而是用服务手段来开发市场新资源,这一资源在新加坡被称之为“数字石油”。

(四)鼓励企业创新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

产业智慧链的本质是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如在打通创意设计与智能制造之间沟通渠道后,服务规范和标准是决定服务模式成败的关键因素。要鼓励企业胸怀天下的境界,用全球化思维来规范服务标准,这是我们建设服务能力的根基。

(五)营造市场服务规范,保障产业智慧链建设的根基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一定要做好保护根基建设的各种举措,要把这一问题提升到市场秩序和网络安全的高度,保护积极的建设者,打击消极的投机者,维护产业健康发展。显然,健康是评价产业链是否具有智慧性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总之,智慧交通建设是以市民为服务主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服务,是京沪建设智慧城市的突破口。这不仅解决京沪的交通拥堵问题,还将在缩小城市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今天京沪的城区都有“卧城”现象),拉动产业创新、延伸移动终端的智慧服务,改善社会服务区域差距发挥重要的作用。智慧社区是以数字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用“互联网+”的便利,打造优质的城市生活,将京沪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城。智慧园区是以产业智慧链为目标,充分利用京沪自身在人力资源、技术研发、筹资融资和政策效应等优势,加快推进产业互联网的构建,以“智能+”的范式助推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即从市内交通、社区生活和产业发展这三切入点着手,切实提高京沪的发展品质。

注释:

①2016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就以此为主题展望社会经济发展。

②资料来源:[2007-01-12],http://it.sohu.com/20061205/n246819019.shtml

③系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专业网络,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互为咨询关系。该网络包括通信领域的26个席位和来自73个国家的通信研究、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新闻、媒体、公关、通信法律和其他领域的250多个准会员。该网络创建于1994年,旨在通过多学科渠道促进全球通信发展。

④理想值:Ideal Value,是指标评价的一种标准。

⑤资料来源: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Pages/publications/mis2015.aspx [20160228]。根据2015年评估,2011年的评估结果略有变化。

⑥资料来源:北京2015年统计公报http://www.bjstats.gov.cn/xwgb/tjgb/ndgb/201602/t20160216_336915.htm。

⑦资料来源:上海2015年统计公报http://www.stats-sh.gov.cn/sjfb/201602/287258.html 。

参考文献:

[1]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电子政府研究中心.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5.

[2](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2,6.

[3]王战,李耀新.智慧·融合·跨界[C].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6.

[4]李农.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与评估[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

[5]陈江岚,李农等.上海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C].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

(责任编辑:卢小文)

Smart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City Quality: The Practice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Li Nong

Abstract: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social management, social production and social life. With the aim to construct the most advanced smart city in the world, Beijing and Shanghai are speeding up the smart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taking smart services as the core of building smart communit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industrial park which is aimed at constructing the smart industrial chains. These are effective way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city diseas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Keywords:city diseases; smart transportation; smart services; smart industrial chains

【中图分类号】F1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6.02.011

【基金项目】2015年北京市发改委委托课题“北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发展品质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农,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电子政府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城市。

猜你喜欢

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城市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宁夏银川:创新驱动“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一种基于像素分析的夜间交通路况侦测方法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
城市智慧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