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2016-07-08夏永祥何育静

城市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镇化浙江

◎ 夏永祥 何育静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 夏永祥 何育静

摘 要: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产业集群是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力,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从人口状况、城镇结构、产业区位商等方面对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多元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具有互动发展作用。本文对如何促进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产业集群 互动研究 浙江

一、引言

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而中国的城镇化更是曾被断言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之一[1]。因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起的对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促进城镇化成长的很多原因中,产业集群是城镇发生的本源和城镇成长的内在动力,产业集群鞭策了城镇经济发展,提高了城镇的竞争优势;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深化,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2]。在浙江省,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的成效显著,浙江的区域块状经济引起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浙江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浙江农村人口转化的载体,使得工业化、城镇化得到较快的成长。浙江以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推进了区域人口的集中,产业的升级,资源、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浙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为产业调整、企业创新等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3]。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的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为例,实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城镇化。对于城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身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见解,综合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解释,可以理解,城镇化是一个社会经济的流转过程,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内涵,具体有以下三种结论:(1)人口城镇化。这种观点将城镇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集聚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集聚基础上形成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集聚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展促使城镇发展、城镇辐射功能加强,使城镇化得以实现。(2)空间城镇化。这种观点认为城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就是非城镇地域逐渐转化为城镇性地域,农村地域逐渐转化为城镇,城镇的规模、等级、数量都得以发展。(3)乡村城镇化。这种观点强调乡村与城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镇化就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4]。本文以人口城镇化的角度来论述。

2.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被一些学者提出来的,起初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后来波特教授又在著作中提到了这个概念,并结合这个概念深入地分析了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从此这个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很快被很多人所熟知,很多学者还对它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5]。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至少包括了三个要点,且这三个要点缺一不可。第一,产业集群是与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这点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第二,集群内的各个元素都是相关的,这点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比较复杂。产业集群里不仅包括各种各样的企业,还包括各行各业的许多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比较复杂,但是它们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6]。

(二)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复杂而有序的关系。通过对过去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分析,学者们发现在某一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有序进行的,而且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还存在具有一定规律的互动机制[7]。下面对此进行简要的理论阐述。

1.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

城镇化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城镇是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并且具备着各种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素。城镇将聚集来的要素联系起来,并按照生产关系,形成一条条有条理、有秩序的生产链。在这个过程当中,城镇还通过各个生产要素来不断完善自己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条件,从而增强了对该城镇区域内产业的集聚作用。也就是说,城镇为产业集群创造了优越的发展条件[8]。

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地完善。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入,城镇内的很多生产要素都在朝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城镇在不断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先进通讯技术等高科技发展手段以后,在经济协调增长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的产业结构。这样的发展趋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动[9],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完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产业集群内的每一个元素的高速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随着城镇人口的集中,各种市场也会应运而生,使得产业集群的成本得到降低,最终的结果就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得到提升。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集群更加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发展产业,可以让企业彼此之间相互协作与切磋,转变产业集群结构,由传统型、资源消耗型向高新技术型过渡。同时,在城镇中形成了自有品牌,对本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10]。

2.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中,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壮大,产业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需求也会不断地提高,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随着这些要素的增加,城镇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扩张才能与之适应。因此,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

产业集群有利于城镇的合理规划。产业集群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向外界吸纳相应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对城镇作出相应的需求,城镇由此得到发展。这些需求既保证了自身得到相应的发展,又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城镇也得到合理的规划,正好使自身的辐射带动效应得到相应的发挥。

产业集群使城镇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值,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人才的知识、技能在产业集群中发挥出来,为城镇化建设出谋划策。随着人口的增多,对于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加,带动了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城镇内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与升级,从而增强了城镇的综合实力[11]。

三、浙江省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丰富,人民生活质量高。近年来,浙江省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节将从不同的方面对浙江省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一)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人口状况。

由表1可知,浙江省常住总人口数从2005年的4898.00万增长到2012年的5477.00万,共增长了579万人,是原来的1.12倍,年均增长为1.6%。浙江省城镇常住人口从2005年2742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3461万人,共增加了719万人,年均增长为3.38%,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长大于常住总人口数的年均增长。全国总人口数由2005年13075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35404万人,共增加了4648万人,年均增长0.5%。浙江省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56.02%增长到2012年的63.20%,共增长了7.18%,年均增长为1.73%。全国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99%增加到2012年的52.57%,共增加了9.58%,年均增长2.91%。由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浙江省城镇化率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并且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表1 浙江省人口城镇化状况与全国城镇化对比

图1 浙江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2.城镇结构。

(1)浙江省城镇的类型。依据建制城镇的现实情况来看, 大抵可以分为5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工业型城镇、专业市场型城镇、旅游型城镇、山海型城镇、综合型城镇。这些城镇发展速度快,农村社会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但是地区分布不均衡,同时地区城镇间发展状况差别也较大[12]。

(2)浙江省各城镇规模等级。合理的城镇规模与布局使得城镇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城区人口的适中才能使得城镇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过多或者过少的人口均会导致相应的城市病出现。根据《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提出的划分标准,结合《浙江省统计年鉴2013》中各市所辖区的人口数据,对浙江省城镇规模等级进行划分研究。

表2清晰地呈现出浙江省各市辖区人口数的情况。两图表相对比可得出,温州市常住人口数最多为798.36万人,但辖区人口仅有147.82万人,排名第四。杭州市辖区人口最多为440.34万人,且总常住人口位列第二,达到695.71万人。台州市常住人口为586.76万人,市辖区人口为155.85万人,在浙江省11个市里均排名第三。以市辖区人口为指标,根据《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提出的划分标准作出表3。如表3所示,浙江省城镇规模偏小,城镇结构不够完善,市辖区人口100 万以上仅有5 座城市,分别为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温州市、台州市。其余城镇市辖区人口均小于100万,丽水市的市辖区人口小于50万,属于小城镇范畴。

表2 浙江省2012年各市及其所辖区人口

图2 浙江省2012年各市辖区人口总数

3.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可以反映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状况,城镇的发展也带来了人民收入的提高。下面以浙江省和全国的人民收入作为指标,探讨其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如表4和图3所示。

表4展现了浙江省和全国13年来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化状况。浙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9279元提高到2012年的34550元,增长了25271元,是原来的3.72倍。同时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4254元提高到2012年的14552元,是原先的3.42倍,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图3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和全国的居民收入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且看出浙江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浙江省的城乡差距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比之间的差距也由2000年0.61扩大到2012年的0.73。

表3 浙江省2012年城镇等级结构

表4 浙江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对比情况

图3 浙江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对比情况

(二)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

表5由《浙江省统计年鉴2013》整理所得,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浙江省20年来产业产值的总体情况。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1089.3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4665.33亿元,是原来的31.82倍,年均增长17.91%。其中第一产业由1991年的245.2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667.88亿元,是原来的6.8倍,年均增长9.56%,相比生产总值,增幅较小;第二产业由1991年的494.1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316.32亿元,是原来的35.05倍,年均增长18.4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人均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2558元增加到2012年的63374元,是原来的24.77倍,年均增长16.51%,较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相比,低了1.4%。

表5 浙江省1991-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状况

根据表5中的数据,可以绘制图4,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浙江省1991-2012年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浙江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第二产业从1991年的45.4%增长到2012年的50%,虽然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占到生产总值的一半;第三产业总体保持着上升的趋势,虽然在2004年产值比重略有下降,但在2005年马上回升了,并一直以较快的速度上升,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差距逐渐拉小。相反,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在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22.5%下降到2012年4.8%,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差距越来越大。

图4 浙江省1991-2012年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图

表6反映的是浙江省1991-2012年就业人数变化状况。从1991年到2012年,浙江省就业总人数逐年增加,总最初的2579.36万人增加到现在3691.24万人,总人数是原来的1.43倍。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由1991年1366.99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522.01万人,人数减少了一半。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则不断增加,尤其是第二产业,从1991年到2012年共增加了1110.06万人,几乎赶上就业人数总的增加规模,吸纳了极大的劳动力数量。第三产业也不甘落后,从1991的441.5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88.31万人,扩大就业人数846.8万人。

图5反映的是浙江省1991-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情况。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则是在逐年的上升,虽然第二产业在1999年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2000年立刻回升,并且一直上升。到2012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位居第一,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将各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相互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是最多的,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也是最高的,虽然现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没有第二产业多,其产值也没有第二产业高,但是它的产值产出增长速度却是最高的,按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将成为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在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更大更多的生产值。

2.浙江省三大产业的区位商。

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定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产业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在该地区的具有比较优势;区位商越大,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如果区位商等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在该地区处于均势;如果区位上小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在该地区处于劣势。

区位商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表6 浙江省1991-2012年就业人数

图5 浙江省1991—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图

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

本文运用区位商对浙江省各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由此来说明浙江省各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考虑到具体数据难以统计和获得,采用规模以上企业的行业总产值作为数据指标,计算三大产业各行业的区位商,并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得表7、表8、表9。

表7 浙江省2012年第一产业区位商

从表7可以看出来,浙江省在第一产业中只有渔业的区位商大于1.5,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这与浙江省沿海的有利位置分不开。林业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它具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度。剩余的农业和牧业的区位商均小于1,说明浙江省的这两大行业没有集聚的优势,这跟就业人数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极大的关系。

从表7可以看出,浙江省在第二产业中共有9个区位商大于1.5,具有产业集群优势,分别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其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是2.66、1.62、2.12、5.69,这表明浙江省纺织、纤维、皮革等制造行业具有较高的产业集群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这些行业较强的竞争力。而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区位商分别为1.74、1.99,说明浙江的木材产业也具有产业集群度,这跟浙江的林业有着一定的关联。塑料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区位商是1.88和1.52,说明浙江的塑料和工艺品也具有产业集群优势。浙江省的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的区位商达到1.89,表明浙江在废物利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同时,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区位商都大于1,表明这些行业在浙江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其余的行业区位商均小于1,这些行业在浙江省内处于劣势的地位。

依据表9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中金融业的区位商大于1.5,表明其是优势产业,同时房地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具备一定的集聚优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些传统服务业的区位商都小于1。

四、浙江省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典型相关分析原理

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能够揭示出两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基本思想和主要成分分析非常相似。首先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得两组的线性组合之间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然后选取和最初挑选的这对线性组合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使其配对,并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一对,如此继续下去,直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被选出的线性组合配对称为典型变量,它们的相关系数称为典型相关系数[13]。典型相关系数度量了这两组变量之间联系的强度。

表8 浙江省2012年第二产业区位商

(续表)

表9 浙江省2012年第三产业区位商

(二)城镇化与产业集群指标选取

如前面所述,由于城镇化和产业集群都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们包括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收集多个方面的数据变量来反映城镇化与产业集群,本文根据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以及指标选取的恰当性和数据获取的可能性与真实性,选取以下指标来反映浙江省的具体情况。

1.城镇化指标体系设计。

城镇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工业化相伴随的重要现象。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含着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制度转变、社会变迁、社会进步、地域空间变化、生产要素聚集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均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城镇人口比重、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及生活水平这些方面来综合衡量城镇化的整体情况[14],如表10所示。

2.产业集群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对产业集群这一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所以国内到现在还没有关于产业集群具体的统计数据,为此本文选取了一些侧面数据来反映产业集群的状况。产业集群的实际状况涉及到企业规模、产值、就业等方面,对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劳动力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选择了如下指标来反映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0 城镇化指标体系

表11 产业集群指标体系

(三)数据获取

根据产业集群与城镇化指标体系,由《浙江省统计年鉴2013》和浙江省统计公报整理计算获得以下数据。

(四)模型检验结果及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上面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相应的研究,得出结果并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从而确定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的本质联系。结果如下:

在5个典型相关系数中前三个较高,分别是1.000,0.992,0.830。这些数据代表这些典型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如要进一步确定其相关程度,还要对此进行卡方统计量的检验。

由显著性检验表可知,第一对典型变量卡方统计量检验得到70.505,第二对典型变量得到31.604,其余的三队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表中可以得出:A1、A2表示城镇化的第一典型变量和第二典型变量

A1=0.324X1-2.453X2-0.365X3+ 2.764X4+0.387X5

A2=-0.482X1+14.234X2+3.123X3-12.231X4-1.533X5

B1、B2表示产业集群的第一典型变量和第二典型变量

B1=0.181Y1+1.088Y2-0.145Y3+ 0.022Y4-0.167Y5

B2=-0.768Y1-1.422Y2+0.234Y3+ 0.864Y4+1.566Y5

由典型相关系数可知,A1、A2的相关系数为1.000,B1、B2的相关系数为0.99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典型相关系数表显示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到1.000,第二典型相关系数达0.992,说明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经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两对典型变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由此可得出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交互作用显著,一方对另一方的变化有着显著的灵敏度。

表12 城镇化指标数值

表13 产业集群指标数值

表14 城镇化变量(X)内部的相关系数矩阵

表15 产业集群变量(Y)内部的相关系数矩阵

表16 城镇化变量(X)和产业集群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17 典型相关系数

表18 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浙江省的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一方面城镇化作为产业集群的依托,城镇良好的创业和就业环境成为产业扎根、壮大的土壤;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就业结构的变革和劳动力的转移,又为城镇化水平提高做出贡献,由此城镇化和产业集群成为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系统。

表19 城镇化典型变量的系数(系数标准化)

表20 产业集群典型变量的洗数(系数标准化)

据此,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建设,必须推动城镇化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建议一是加强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15],各个生产要素、公共设施向城镇集聚,合理布局城镇的空间位置、规模大小,极为有效的发挥城镇的经济辐射能力及带动能力,形成行之有效的城镇发展格局。二是转变产业集群结构,促进集群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高新知识技术型转变。多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群的升级,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产业技术中去,用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16]。三是强化“城产融合”理念,完善开发区(园区)、工业功能区的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这些产业区块与城区的有机衔接和融合,使之成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城镇化相结合的示范区,成为特色新城区[17]。同时,通过产业园区在空间上集聚来提升外部规模效应,即通过创造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共同分享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市场网络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7.

[2]戴飚.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北方经济,2009(2):5-8.

[3]张欢.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1.

[4]桂恒恒.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08.

[5]张静.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J].甘肃科技.2009(3):2-4.

[6]岑斌楠.汽车产业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7]俞静.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7.

[8]程剑伟.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9]Puga, Diego. 1998. Urbanization Pattems: European VS. 1ess developed countries.Joual of Regional Science, 38: 231-252.

[10]邹幸.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N].随州日报.2012-03-04(3).

[11]仇保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J].现代城市研究.2004(1):17-23.

[12]王立军.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N].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04-03(5).

[13]陈新国.薛红飞.太原高新区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2.

[14]陆根尧.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浙江理工大.2011.

[15]郑加仁.浙江城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十二五”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D].浙江: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2011.

[16]戴科成.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区域经济.2008(2)3-5.

[17]胡彬.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7(3)5-6.

(责任编辑:李钧)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Xia Yongxiang, He Yujing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clusters, while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the on-going driving force for urbanization.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Take Zhejiang Province for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quo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mography, urban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zones, etc., and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by applying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It suggests that urbanization has remarkable relevance with industrial clusters. Some proposals for how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words:urbanization; industrial cluster; interactive research; Zhejiang

【中图分类号】F299.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6.02.003

作者简介:夏永祥,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经济理论等;何育静,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城镇化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家乡的城镇化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