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藏警校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6-07-08王春梅董占祖

西藏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

◆王春梅 董占祖



浅析西藏警校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王春梅董占祖

摘要:警务技战术是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部分,是警察队伍的生命工程,其教学课程的设置和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警察体能素质和安全执法能力水平。构建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使我校的警务技战术教育训练工作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创建新的综合性教育训练模式,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公安队伍建设输送整体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不断增强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警察的伤亡和牺牲率。

关键词:警察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当前,我国警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已发生极大变化,但警察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的实施并不普遍,大多数公安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内容设置为多门课程,相互联系甚少,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所有训练,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且学完一科接一科,导致技能停留在分化阶段、体能逐渐下降、战术局限在理论表达层面等问题。西藏警校身为公安院校中的一员,其技战术教学模式跟其他兄弟院校一样,也采用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已严重影响了警察技战术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实现和达到灵活运用警务战术的目的和要求。

警察技战术是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警察学、法学和运动训练学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公安院校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警察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所以警察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公安人才目标为依据,制定针对性极强的特殊专业领域的教育模式,其教育模式本身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断优化的特点,其最终目的是增强警察的整体战斗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警察的伤亡和牺牲率。

一、警察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理性阐释

“一体化”亦称综合化,是指通过努力将原本相互独立且密切相关的两种或多种事物逐步结合起来,或者使他们在某些方面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尤其可见它的规律和性质体现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中,而不是单个的构成要素就能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技战术“一体化”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袁世凯在天津、保定等地创办巡警学堂和陆军学堂训练新军以及1912年改办警察学校时的军事教育思想,技战术“一体化”理念的提出是从世纪之交的上海公安教育改革开始的。[1]正式的技战术“一体化”模式是公安部政治部于2008年8月26日,在《关于制定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各公安院校根据公安业务需要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重心应以基础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向以政治修养和职业精神培养、警务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教育为主转变。它的提出为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此,在以后的理论研究中,许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开始不断创新和研究。如有的学者认为警察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公安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模拟实战的“练”和一线岗位的“战”等环节统一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进行统一指挥、计划和行动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战”(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战),核心内容是将教、学、练、战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以学促用、以用促练、以练促战”的效果。

由此可见,警察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我国警务实战训练中“战训合一”指导思想的延续,更是西藏警校正在努力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一是使学生把学到和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从而快速提高理论和实战水平,使新进人民警察符合公安机关实战能力的需求;二是使公安机关能够长期保持一支英勇善战的警察预备力量,以备国家社会治安维稳局势的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警察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以公安一线实战和警察体育理论为依据,在技战术训练条件下,以加强警察体能训练和提升警察技战术训练水平为目的,较好地将警务技战术训练和警察体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训练模式。作为考量人民警察能力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标准,警务技战术与警察体能训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结合体,相互影响和制约,需要在教学训练过程中不断挖掘。

二、西藏警校技战术教学模式现状

警察技战术教学课程设置和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警察体能素质和安全执法能力水平,而在当前的警校教学活动中,不论是教官还是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都存在重技术训练、轻战术和心理训练的思想。教学课程的设置也不合理,将警务战术、枪械使用和防控技术内容完全割裂,形成教学上互不关联、互不干涉的个体,忽视了它们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的作用,这样造成了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现实局面,难以提升警察的整体战斗力和安全执法的目的。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战术教学训练得不到足够重视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技战术教学训练工作中,老师和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技战术教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重业务、轻队伍,重使用、轻训练”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唯技术论的教学训练思想,不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使人民警察的执法战斗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这也是造成公安民警在执行任务中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没有深刻认识到警务技战术对提升公安队伍的战斗力、保证公安工作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完成的重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不愿在警务技战术方面下大力气,技战术课程安排不具体、不科学、不合理,训练纪律松懈、缺乏工作主动性,表现出“不主动、不情愿”的消极态度,甚至只为了应付考核或表演而敷衍了事。总之,在没有牢固树立扎实训练、全身心投入的思想下,缺乏事业上进心和责任心,使技战术教学训练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公安队伍建设和整体战斗力的提升。

(二)技战术教学的安排与设置不合理,缺乏关联性和统一性

技战术教学课程是警察院校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主要由警察体能基础课和警务技能专业课组成。警察体能基础课包括各种体能、队列队形、攀登和障碍等,警务技能专业课包括防卫与控制、警械使用、战术、射击、驾驶等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每个警察学校的技战术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当前西藏警校技战术课程的设置(表1)如下:

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警校所开设的技战术课程共有6门,其中驾驶和枪支课程是在第三学年集中开设,一般各为一周时间,其他4门课程共128个学时,每门课程每学期只有2个学时。安排在第一学年的主要是体能课程,主要是以“全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标准‘25岁以下’”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第二学年安排的是警务技能和战术的学习训练。从表面上看,这样教学课程的设置先进行体能训练打好基础,然后进行技能和战术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但要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然而现行的警察体育教学大纲对技战术课时的分配缺乏科学依据,加之西藏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模式基本沿用一般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模式,以致于技战术教学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出现相互占有、学时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在实际教训过程中,忽视了体能、战术和技能三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和制约性,将三者完全割裂形成了互不干涉的几个部分,难以达到现实公安工作的需要,导致很难培养应用型公安专业人才的现实局面。

表1 西藏警校技战术课程开设情况与教学时数一览表[2]

(三)训练模式盲目简单,难以适应警务实战提出的新要求

长期以来,我校的训练模式将训练科目人为分开、各自为战,存在训练负荷的盲目性和训练手段、方法的单一性。尤其是将警察体能、枪械训练和防控技能片面地理解为一般的技术教学,把学生当专业运动员训练,缺乏动态训练、诱导训练和应用训练。如以速度训练为例,速度是警察勤务的生命力和灵魂,在高难度、高危险、强对抗下迅速准确地控制现场局势和对手是现代勤务的发展趋势。我校在速度训练中常常围绕提高短跑能力在操场上使用跨步跑、加速跑和高抬腿等方法进行,虽然学生的速度素质提高了,但在实际执法追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往往遇到的却是山地、上下坡、羊肠小道、沙土地等各种情形,只有在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中,做到反应快、动作快,随时变化速度,躲避障碍物,才能有效利用技战术动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服对手。另外,传统的训练模式重教学、轻实战,训练内容的设置停留在知识面的传授,缺乏积极性、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学到知识后不知在实战中如何应用,造成掌握不牢、学得不透、运用不熟的后果,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战能力帮助不大,与技战术训练和实战能力要求的基本素质能力相差甚远,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学的东西不符合实际、不管用,存在表面应付思想,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警惕性不高,现场应变能力和安全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新时期警务实战提出的新要求。

三、西藏警校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为使我校的警务技战术教育训练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公安队伍建设输送整体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各技能间的界限,消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为现实公安工作服务为目标,以实战训练为先导,将警察体能、技能和战术训练较好融合,将实战训练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体现“大融合、小分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又要培养学生对警务技战术“一体化”教育训练本质特征的认知水平,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建立警务技战术认知教学模式,树立技战术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公安民警的伤亡数量不断上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因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逐步呈现出暴力化、集团化、智能化、现代化特点后,警务技战术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公安实战的需要,暴露出公安民警对技战术教学认识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警务技战术认知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与公安工作的能力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公安工作和技战术认知性训练,通过公安必修课中的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警务技战术教学训练“是什么?为什么?练什么?怎么练?”问题,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和技战术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奠定基础,确保警务技战术教育训练工作向正规化、现代化轨道运行。

(二)建立科学的技战术教学课程模式,体现教育训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战性

科学的警务技战术教学课程具有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实战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建立科学的教学课程模式是进行教学训练的依据,也是综合实战技能形成的保障,它应规定不同层次、不同警种对象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及教学方法等。首先,按照符合当前公安工作的需要和实践需求,来选择各项实战技能的教学课程内容,且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出警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重点突出警务技战术教育训练的针对性、实战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警察职业能力。其次,紧紧抓好各项实战技能之间的融合点,作为各项技能的教学中心,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狭窄体系,变为相互制约、互为融合的完整体系。如单科训练,提高单项科目能力是基本,关键解决的是在发展单项科目能力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他科目的元素对该单项科目能力提高的促进与影响。

(三)建立综合性教育训练模式,进一步提升实战能力

综合性的教育训练模式,需要认真贯彻贴近实战、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战能力是警务教育训练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改变课程实施过多强调接受学习、机械灌输的教学现状,将实战训练各项科目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多层次、分阶段、实战性、模块化的教育训练模式。并按照当前公安工作实际需要,以培养警察素质和创新意识为突破口,坚持理论与实战教学并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公安工作认知、警务技能训练、警务综合训练三个模块,既要发挥教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脱离实际和注入式的教学改变为贴近实战与启发式的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多样化和有效化,真正做到提高教官“教”的质量;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被动、个体、枯燥、封闭的学习改变为主动、合作、趣味和开放的学习,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划分为实战意识养成、警务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三个阶段,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学”的质量,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战能力的目的。

警务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断优化的特点,应用性、实战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符合公安特色的实战需要,可为技战术教学训练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突破传统的技战术课程体系,创建基础技能和技战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很好的将警察体能、技能和战术训练相融合,将实战训练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体现“大融合、小分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极大程度上丰富技战术教学内容,使之更为科学合理,既完成现代警察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又形成较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崔向前.公安教育“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王春梅.浅谈西藏警专在技战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藏教育,2013(12).

2西藏拉萨市公安局民警

责任编辑:吝建平

作者单位:1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