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西藏高职高专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
——以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2016-07-08师学萍龚红梅朱桂丽何燕
◆师学萍 龚红梅 朱桂丽 何燕
推进西藏高职高专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
——以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师学萍龚红梅朱桂丽何燕
摘要:校企合作日渐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追捧的一种教育模式,且已趋于成熟。而西藏高职高专校企合作还停在初级阶段,深入推进还面临一些困难。本文以乡企专业为例,通过分析西藏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困难产生的原因,从政府、企业、学校三层面为推进西藏校企合作教育提出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西藏;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国际上典型的校企合作教育以美国“合作教育”、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日本“产学合作”[1]等模式著称,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把学生在学校课堂所学的理论内容与学生在预期的企业工作岗位中需要的实际技能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2]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追捧的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机构正积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校企合作的试点与探索,职业教育正由学校本位向校企合作模式过渡。顺应时代教育潮流,西藏高职教育也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道路、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但是,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本文以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西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 困难
西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拟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西藏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是校企双方合作理念不深入、合作利益不协调及合作中顶岗实习难以实现是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
1.1合作理念停留在浅层次无法深入
从学校角度看,与内地相比西藏高职院校办学信息较为闭塞,发展相对缓慢,尤其与国内外交流合作较少,办学定位行政色彩浓,仍然没有走出传统观念的高职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停留在只安排一定的学时到企业或社会实践中“走马观花”式的认知观察实习,或者在企业只挂一个实习基地的牌子就万事大吉。从企业角度看,大部分企业非常需要与高校合作,需要高校的生产技术指导,科研产品引领推广,更需要高校的品牌和名气,但是真正落实学生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办学实质性合作问题,就会表现得进退两难。无论学校或是企业,都还停留在合作的表面形式,无法深入推进更深层次的合作。
1.2合作互惠共赢耦合点难以有效对接
从国外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耦合点却难以有效对接。企业是社会大生产中的微观主体,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希望低成本投入、高收益回报,在不违背法律规范的前提下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因而企业普遍认为与高职院校一起深度合作搞科研、开发创新型项目,共同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储备人才是一种资源浪费。而学校则是以教书育人的高度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合格人才,注重的是长期的社会效益,不计较短期的经济成本与收益,认为校企合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势必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会影响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纯粹性,因而会排斥校企合作,依然沿袭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双方都忽略了人才质量这一核心生产力要素的培养。
1.3合作中学生“顶岗实习”难以实现
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目的。但是乡企专业所学主干课程包括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生要顶岗实习必须要在企业的会计、管理等岗位上锻炼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这些岗位往往又是企业的核心岗位,企业不可能放手让学生顶岗独立操作。学生顶岗实习环节极不现实,校企合作也很难深入开展。
2 原因
以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为例,西藏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企业规模小与经营理念欠缺、学校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及政府就业导向不科学三个方面。
2.1西藏小规模企业居多,经营理念欠缺
西藏乡企专业归属于坐落在林芝市巴宜区的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能够就近原则实现校企合作的企业基本都是小微企业,且以菌类种植、生态农业开发、藏猪加工产业为主,且多数企业都刚刚成立组建不久,大部分还没超过5年时间,在经营、管理等方面还不完善。这些中小企业目前追求的目标是如何尽快投产、尽快收益,而做大做强企业的理念还没有树立。
2.2生源不稳定,培养体制不完善
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西藏乡镇企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开始由西藏农牧学院以3年全日制专科培养性质在西藏全区应届高考毕业生中招生(见下表)。
表1 西藏乡镇企业管理专业招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1999年与2000年共招生74人。起初生源较为稳定,于2001年升为4年全日制本科培养,但是由于扩招背景下生源素质等因素使得本科培养存在诸多问题,2002年又转为3年全日制专科学制,尽管如此,培养教育依然困难,难以达到专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于2003年至2007年停招。由于西藏特殊的政治与维稳区情,2008年至2011年继续以3年全日制专科性质招生。从2012年开始招收“3+2”培养模式,即由林芝职业学校培养3年中专后再由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培养2年大专,2014年停止招生,又与2015年继续招生“3+2”模式。回顾西藏乡镇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表现为两个突出特点:①乡企高职专业招生不连续,不稳定,曾经在2003-2007年中断5年,后又在2014年停招;②学制不稳定,先后由专科、本科以及“3+2”模式等多种学制形式交替。基于此,乡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修修改改,当然培养体制也不会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更是浅尝辄止。
2.3就业导向不科学,就业观念守旧
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继而引发就业问题,西藏高校也于2006年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以及自主创业模式,随后几年多元化就业教育已初显成效。但200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为维稳需要提出“实现高校毕业生100%就业”的目标,通过增设公务员岗位,公招考试实现大学生全部就业,由此形成西藏高校毕业生只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这种单一渠道就业现状,而企业就业几乎空白,更别提自主创业。就业观念单一守旧,促使学生及学校对企业的认识及实践模糊,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就业机会的原动力仍显不足。
3 对策
西藏企业、学校及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与态度要积极转变。从短期看,校企合作似乎只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改革模式,但从长期看校企合作是推动西藏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而校企合作不仅仅有利于西藏高职院校的发展,更有利于西藏企业以及整个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企业及政府都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建设。
3.1企业层面-转变观念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企业应转变传统的校企合作观念。企业传统认为校企合作只是对学校有利,认为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却影响企业自身的岗位工作及生产效益,基于此校企合作应彻底改变浮于表层的合作现状,必须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理念加强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在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时,企业应认识到自身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和科学技术,应积极配合校企合作,本着平等、共赢的原则合作。
3.2学校层面-科学引导树立毕业生多元就业观念
西藏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特点是首选行政事业单位就业,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学校层面应科学引导毕业生形成多元的就业理念与就业渠道,转变就业观念。学生树立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既可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储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助于学校为西藏本土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3政府层面-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政策保障
政府应从本土企业发展及高职教育发展两个主体综合考虑建立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首先,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西藏地方法规体系,以规范企业和学校合作行为,并利用财政支持、税收杠杆、金融支持等措施引导企业和学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其次,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利益机制[3],给合作企业更多更优惠的自主经营权,增强学校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第三,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投资力度,特别是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实训实践建设与运作模式等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方面的资金支持。第四,建设校企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共享平台,协调企业与学校对人才的供求平衡。
校企合作既然已是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那么西藏高职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就要认真研究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原因、对策,以及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的优势,顺应时代教育潮流推动西藏职业教育由学校本位向校企合作模式过渡。
参考文献:
[1]王慧.国际比较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前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86-88.
[2]许学,王红林,单桂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和认识分析[J].成人教育,2013(11):43-45.
[3]苗素莲,祝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探析——基于协同论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3(9):123-127.
※本文由2015西藏高职高专质量提升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胡萍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农经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