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台湾校园民谣中的乡愁情结

2016-07-07刘丽琴

戏剧之家 2016年13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寻根

【摘 要】台湾“校园民谣”又称“校园民歌”或“校园歌曲”,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主题有对纯真童年的回忆,对校园生活的歌唱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但是,贯穿始终的却是一股浓浓的乡愁,表现的都是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对回归故土的殷切期盼。

【关键词】台湾校园民谣;乡愁情结;身份认同;寻根

中图分类号:J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93-02

乡愁是我国文化的一个大型母题。我国古代以农耕文化为主,人一出生便依附在土地之上,所以乡土观念特别浓,远行时对家乡的思念是萦绕在人们灵魂深处最为温柔的一种情感,如战国时文学家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汉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里写道“越鸟巢南枝,胡马依北风”,连狐狸、鸟和马等动物都有与生俱来的乡土之情,更不要说人了。加之古时交通不发达,出远门求学、探亲访友或游宦基本靠双腿走路,如庄子在《逍遥游》说“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用双脚行路,去郊外游玩便得一日才能往返,去百里之外办事,要好几天才能回来,要去千里之外,至少得好几十天才能回到家。所以,在我国古代,描写思乡的作品很多,2000多年前的诗集《诗经》里描写的乡愁有很多:《卫风·竹竿》中的“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这是描写女子远嫁后的思乡之情;《小雅·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逞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描写士兵远行戍边时的思乡之情;再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像这样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在我国数不胜数,而台湾的“校园民谣运动”期间的思乡歌曲不但延续了这种思乡情怀,而且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更具独特的魅力,更能拨动国人的心弦。

1975年以前的台湾乐坛,歌手们演唱的歌曲大多是旧上海流行过的歌曲和琼瑶言情电影中的歌曲,由于传播渠道不畅通,唱片业不发达,除了以凤飞飞为代表的一部分歌手在舞厅和酒廊演唱之外,许多歌手如翁倩玉、欧阳菲菲等辗转去了当时的亚洲娱乐中心日本谋求发展,还有一些歌手如陈美龄、邓丽君等经常赴香港和新加坡演出。当时充斥台湾流行乐坛闽南语歌和旧上海流行的舞厅情歌,这种靡靡之音远远不能吸引当时的年轻人,尤其是思想独立的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台湾的“校园民谣运动”发动了。

1975年6月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雨夜,就是在这个雨夜,一位名叫杨弦的台大毕业生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演唱了八首为著名诗人余光中诗作谱曲的歌曲,标志着台湾“校园民谣运动“的开始;1977年底,游学归来的李双泽在淡江文理学院组织的一场西洋民歌会上呼吁大学生们要“唱自己的歌”,被称为“淡江事件”,引发了年轻人大量创作校园歌曲的热情;1977年到1981年新格公司连续举办的五届“金韵奖民歌大赛”和赛后突出的“金韵奖纪念专辑”,使校园民谣的影响直接扩大到整个台湾岛的各个阶层,自此台湾校园民谣逐渐从台岛流行到香港、新加坡和大陆,甚至整个世界华语圈。

从1977年6月6日台湾校园民谣运动发起到90年代初期衰落,共产生了比较优秀的校园民谣大概有300多首。在这300度首校园民谣中,有很多经典歌曲:如表现纯真童趣的歌曲有罗大佑的《童年》、侯德健的《捉泥鳅》等;记录日常生活中难忘情景的歌曲有王梦麟《雨中即景》、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和侯德健的《酒干倘卖无》等;歌唱自然风景的有齐豫的《兰花草》、林建昌的《蜗牛和黄鹂鸟》、张卓娅的《小草》等;咏叹爱情的歌曲有梁弘志的《恰似你的温柔》、陈秋霞的《偶然》等。数量最多、传唱最广、最感染人的还是表达思想情怀的歌曲,尤其是怀念大陆的歌曲。

1975年6月6日杨弦演唱的自己给著名诗人余光中诗作谱曲的八首歌曲,全部都是表达对久别的故乡的深深的思念,如:“给我一个回不去的家,一个远远的记忆叫从前,我是一个民歌手,给我的狗,给我的狗,江湖上来的该走回江湖,走回青蛙和草和泥土,走回当初生我的土地”(《民歌手》);“只为舔一舔,温柔的雪啊;只为舔一舔,小时的记忆”(《白菲菲》);“为什么,信总在云上飞;为什么,车票在手里;为什么,恶梦在枕头下;为什么,抱你的是大衣”(《江湖上》);“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那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还有那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民歌》)。这些歌词选自余光中的诗集《白玉苦瓜》,余光中的诗委婉清丽,意象新颖。杨弦把这些诗作谱成歌曲演唱后更是让观众感受到诗人余光中对魂牵梦萦的海峡对面的故乡的眷恋,和归家无门的失望之情。杨弦之后的校园民谣的创作者与杨弦给现有诗歌的谱曲不同,大多数是原创歌曲,是在写自己的歌,抒发的是创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因为台湾独特历史文化环境,台湾校园民谣中的思乡情结除了传统的思乡情怀歌曲之外,反映在校园民谣中的乡愁情结有着更复杂的情感和鲜明的特点。

台湾校园民谣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那些表达希望身份得到认同的迫切之情的歌曲,因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这些歌曲具有动人心魄的巨大力量。虽然台湾自1895年《马关条约》生效后就被割让给日本,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归祖国的怀抱,4年后随着国民党政权迁移到台湾,造成了大量文人被迫背井离乡,与大陆分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充斥台湾文坛的是强烈的“思乡病”,这种“思乡病”与传统的游子思乡不同,是一种无根的焦虑。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道“我一直在‘你不知道你是谁与‘你不知道你不是谁之间寻寻觅觅,追求归宿”。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时候的年轻人已经是1949年来台的第二代了,与第一代大陆移民一样,寻根成为这批年轻人热切的渴盼,共同的地域和历史历史文化使大批台湾青年希望在身份上得到认同。如: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侯德健《龙的传人》

沉默不是懦弱

忍耐不是麻木

儒家的传统思想

带领我们的脚步

八年艰苦的抗战

证实我艰毅的民族

不到最后的关头

决不轻言战斗

忍无可忍的时候

我会挺身而出

同胞受苦河山待复

我会牢牢记住

我不管生在哪里

我是中国人

不论死在何处

誓做中国魂

——刘家昌《我是中国人》

青海的草原

一眼看不完

喜玛拉雅山

峰峰相连到天边

古圣和先贤

在这里建家园

风吹雨打中

耸立五千年

—— 刘家昌《中华民族》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曾见过黄河和长江。在1974年,杨弦在胡德夫举行的“美丽的稻穗”演唱会上演唱那首《乡愁四韵》时,台下就有人叫骂:“XXX,长江水是圆是扁,你知道个鸟。”但是在更多的年轻人心里,长江和黄河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正如《我的中国心》里唱道:“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就算是几十年,上百年,无论身在孤岛还是异国他乡,都无法暗淡祖先在华夏儿女心里留下的烙印。

参考文献:

[1]王大庆.海峡对岸永不消逝的歌声——记台湾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J].纵横,2007(12).

[2]罗曼莉.民歌与大众: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左翼支脉[J].华文文学,2013(6).

[3]毕婷.哑然的歌声——校园民谣[J].教育,2009(8).

作者简介:

刘丽琴(1977-),女,湖北随州人。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寻根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寻根船
寻根探源访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