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推进创新创业
2016-07-07张祺午
张祺午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创业”一词共出现61次,更明确指出要发挥“双创”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李克强总理两年来在多个场合强调“双创”对新经济模式形成的推动价值。“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持续改善的创新创业环境,带动我国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加速扩大。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近3000家,众创空间2300多家,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毕业企业超过6万家,孵化器内的创业人数超过150万。
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繁荣活跃,有其出现的必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配置、消耗和整合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不可持续。随着人口增长放缓和投资率开始下降,尤其是我国很多行业已经开始接近技术前沿,创新必然成为应对资源稀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挑战,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综合来看,在迈向创新经济的征途上,我国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在于:我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支出迅速增长;制造业部门拥有巨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基础;教育体系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和工程人力储备;闽、浙、皖等地的重商基因,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等。
劣势在于:尽管科研支出较大,但中国拥有的科技专利和发表的论文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不多,能转化成新产品或出口产品的更少;中国虽然有各级各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大规模新生劳动力队伍,也有大量先进的产业基地,但两者的衔接还不紧密,教育与产业的需求还存在脱节;此外,政府和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建立了很多创新平台,但在促进广泛的创新活动方面还不足。
创新驱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即“依靠人、为了人”的发展。“双创”的实质是鼓励人们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让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第一推动力。培育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使命。目前来看,有三方面工作最需要加快推进。一是加快改进大学治理,增加高校自主权。引入现代化的治理标准、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企业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及学生考核机制。二是切实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推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等合作平台,建立对接产业行业发展先进水平的教学标准体系。三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从中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特别是合作探究能力;政府要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鼓励学校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开展创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