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制约束
2016-07-07赵翌博
赵翌博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新闻媒体步入网络时代,在给大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新闻的界定和特点,而后指出目前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最后则为网络新闻的伦理和法制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网络新闻;伦理;法制
互联网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入中国,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已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尽管网络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契机,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危机。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匿名性,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部分网络新闻媒体置法律及道德伦理于不顾,发布一些有碍文明建设的内容,造成一系列法律及伦理失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一系列难题。因而,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制约束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网络新闻及其特点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它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概念,在视听及感受方面带给受众以全新的体验。它改变了新闻无序化的状态,对新闻进行有序的分类整合,并大大压缩了新闻的厚度,让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同时,在网络条件下,新闻的发布者不再局限于新闻媒体人本身,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采集者、编辑者和发布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终端电子设备发布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借助互联网进行高速传播,并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可以说,网络新闻的时代究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全民新闻的时代。
网络新闻诞生之初仅仅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新闻媒体人对于它的界定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认为它与传统新闻一样,同样由三个要素组成:其一,信息应当是新近发生的较新的信息;其二,其信息是经过媒体挑选的;其三,其信息是具有传播价值的。不过,网络新闻在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渐渐行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人们给予它的定义也转化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为受众所关注的信息”,可见,此时的新闻主体已由正统的新闻媒介转移到受众个体之上,对于新闻内容的要求则与受众的兴趣紧密相关。具体而言,网络新闻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时效性极强。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不同,它无需固定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版面、固定的频道进行发布,而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皆可发布。只要有新鲜的事情发生,不论何时、不论何地,知情者均会在知晓后的第一时间公布在网络上,而其他人只要在网络覆盖区域内,便可瞬间获得相关信息。再加上网络信息的免费性,人们可以自由浏览各类实时新闻,进一步增强了网络新闻的时效性。
二是信息量极大。传统新闻信息所依托的媒介基本局限于文字以及少量图片,而当今的网络新闻则包罗万象,数据、符号、文字、音频、视频等都是其信息传播的工具。同时,传播阵地也脱离了极为有限的报纸、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束缚,拓展到博客、播客、论坛、微博、微信、网页等各类传播工具之上,信息量呈指数上涨。
三是传播速度极快。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无所不及的网络,触及到人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人都是这张巨大网络之上的一个渺小却重要的结点,任何一个结点上发出的信息都会经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到达其他结点,换句话说,网络上的一切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到达每个可以登录网络的人,尽管某些信息可能会在某个结点遭到阻截,然而它却会找到另外成千上万个途径继续传播到其他任何结点上,速度之快、效率之高,都是传统新闻所不可企及的。
二、网络新闻存在的伦理及法制失范问题
部分网络新闻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在伦理和法制建设方面都出现偏差,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闻内容失真。毋庸置疑,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生命所系,网络新闻的最重要责任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将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真实而客观地呈现在网络受众面前。但是,随着网络新闻媒体数量增多以及新闻获取渠道拓宽,人们的选择面越来越广,各大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保证自身的商业利益,部分媒体开始片面、主观地对事件进行报道,甚至开始臆想或是杜撰虚假新闻。这些新闻要么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要么是偷天换日、添油加醋,更有甚者则是肆意编造、迷惑受众。这种行为不仅侵蚀了新闻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对新闻媒体自身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损害了网络的公平性与道德性,为网络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伦理建设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新闻内容不符合道德乃至法制要求。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电子时代,“点击率”已经成为每一家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一些新闻媒体完全不顾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发布一些内容露骨的不良信息,包括淫秽色情、凶杀暴力以及宣扬封建腐朽思想和低级趣味的文字与图片内容等。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到网络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给整个网络环境蒙上了灰色的雾霾。另外,一些法制观念薄弱的网络新闻工作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网络上发布诈骗信息,骗取受众的钱财,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的财产安全,令网络新闻的形象彻底坍塌,给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都带去了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最后,价值导向偏差。在这个以“娱乐”为导向的网络时代,相当一部分网络新闻媒体完全忽略了自身作为正能量传播主体的责任,一味地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与娱乐效应,不住地宣扬“将娱乐进行到底”,发布的新闻信息均传达着类似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腐化堕落思想,而极少关注重民生、经济、政治等重大社会问题,沦落为网民消遣的工具。这种做法助长了社会上一小撮人道德虚无主义的气焰,淡化了整个网络世界的道德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之中瓦解了受众的职业道德规范、家庭伦理规范、社会行为规范等等,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道德秩序的建立,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违法犯罪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长足发展。
三、网络新闻的伦理及法制治理对策
网络新闻在道德伦理及法制方面的行为失范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包括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修养问题,也有受众个人的需求及趣味问题,还涉及政府及整个社会的管理规制问题。因此,对于网络新闻的整治,也要着眼于整个系统,着手于各个环节。
首先,要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及社会公众的道德伦理素养和法制意识。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提升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净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作为网络新闻的采集者、编辑者与发布者,他们的伦理及法制水平直接影响到新闻内容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而影响其对社会大众的价值引导方向。社会公众作为新闻的最终“受理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或无视各类信息,在较高道德及法制素养的基础上,他们可以主动屏蔽并拦截不良信息,防止这类信息经过自己的网络结点进一步传播。因此,对于网络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当注重相关人才培养,特别是道德伦理素养与法制观念的培养,高校的相关专业应当不仅仅将重点置于新闻发展历史与新闻撰写理论的培养,而要将较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之上,促使他们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意志,能够在遇到困难和障碍时坚定地履行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及法律义务,保持崇高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网络新闻时间工作中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对于社会公众,学校、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都要承担起道德及法律意识培养的责任,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明确自身作为社会一份子,在建设社会主义德治及法治社会所担当的义务,养成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习惯,维护网络环境的干净与安全。
其次,完善网络新闻审查程序,加强政府与社会的道德伦理监管。严格规范网络新闻审查程序、仔细鉴定各类信息的安全性,必要情况下,建立专门的小组从事网络新闻的审查工作,将网络新闻的内容置于可控范围内,是短期内解决网络新闻种种问题最为迅速的方法。通过对网络新闻进行审查,可以有效拦截不良信息,阻止这些新闻进入互联网,也就切断了它们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连结,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网络新闻伦理及法制行为失范的频次。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审查并不会损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例如言论自由权,因为任何权利的行使都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言论自由权在任何国家的界定都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相对自由,因此,只要新闻的获取形式正当,内容不触及法律,就能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另外,新闻媒体担负着指引社会舆论的重任,必须接受人民及政府的道德及法律监督,而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也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监管网络新闻的发布和传播,防止伦理及法制行为失范的问题。
最后,完善法制建设,德法双管齐下。道德是法律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道德得以实践的保障,对道德的发展和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自律形态,其约束力比较薄弱,因而唯有将其中一部分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约束并强制执行,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努力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对网络新闻媒体应当遵循的正当程序和行为准则进行详细规定,让网络环境的治理有法可依。在法律落实方面则要秉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准则,加强监督管理,谁违法谁负责,提升网络监管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坚持公正执法、德法并举的原则,在执法过程中遵循合情合理的治理方案,不仅给予行为失范者以法律和道德制裁,还要对受到侵害的一方进行道德关怀,给予适当补偿。
参考文献:
1.黄瑚.新闻伦理学[M].新华出版社.2001.
2.雷健.网络新闻[M].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
3.严耕,陆俊.网络伦理[M].北京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