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
——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6-07-07夏鸿义李永壮张倩颖张德环
夏鸿义 李永壮 张倩颖 张德环
一、绪论
近些年来,一些大型企业发生的财务舞弊丑闻,成为公司治理变革的导火线。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在这些因财务舞弊破产的大型企业中,大多数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内部审计缺陷。巨额的财务亏损使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组织结构的构建,研究内部审计通过发挥职能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控制,实现公司治理效应的途径。
现有的文献证实已经有很多研究试图评价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以往的研究中的质量属性包括内部审计活动的量化特性,例如审计完成的数量、是否遵守审计预算和计划、外部审计费用的减少、审计报告质量、审计结果和意见的质量以及管理层接受审计意见的数量(Abbott等,2007[1];Felix等,2001[2];Pra⁃witt等,2009[3];Edge和Farley,1991[4];Carmen,2007[5];Glover等,2007[6];Ahlawat和Lowe,2004[7])。简而言之,在这些研究中作为有效评价基准的关键元素是反映监管程度的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绩效、关于汇报关系的客观性以及行业知识的胜任性。Sarens和Mohammad(2011)[8]认为对于美国的实践来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标准的运用和外部质量评价与内部审计的收敛性有非常显著、积极的联系。Dieter De和Anne⁃Laure(2011)[9]的研究通过介绍一种附带检查表且基于国家标准(ISO)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
纵观我国内部审计的研究过程,我们发现从翻译相关的外文资料到研究内部审计治理效应,大多数国内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都局限于规范研究。直到2005年,我国才有部分学者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内部审计的问题进行研究,自此内部审计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10]在《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中阐述内部审计的职能时提出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不仅涉及到审查公司账目方面,还包括稽查、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经营效率等,并向高级管理部门报告和提出建议。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出发。王立彦(2003)[11]认为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并提出为了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对内部审计的传统特点和职能进行合理的扬弃是必须的。郭胜利(2003)[12]解释了这种内部审计保证和咨询活动的具体内涵,他指出咨询活动是指内部审计为管理层提供建议及其他相关的服务活动,是经营管理层通过内部审计获取有关内部控制、公司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来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更好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保证活动关注于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代表,股东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来监督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状况,以保证他们能够更有效率地履行受托责任。陈艳利和刘英明(2004)[13]指出,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实现的重要要素,是公司治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研究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部审计目前没有与公司治理实现真正结合,成为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由于内部审计的数据通常需要依据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式取得,而且在数据的收集上存在较大难度(多数需要手工收集),目前内部审计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在国内文献中这一表现尤为突出,而且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类文章中,大部分均采用案例研究、实验法和档案研究的实证方法。在实证分析中选取的数据多来自实验观察、调查问卷的数据,或者与公开数据相结合;在统计方法上,一般主要采取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
在研究内容上,一方面,学者们主要研究内部审计设立的影响因素,文献所涉及的因素面较广,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公司所处行业、分散化管理程度、行业管理制度的规定、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成立时间、规模、资产状况、风险管理制度情况、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高管层的支持、外部审计师的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情况等;另一方面,有关内部审计隶属模式以及开展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内部审计治理效果的研究只涉及某个细微方面,比如在抑制盈余管理、纠错防弊方面,而且一些实证研究中仅仅只把是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替代变量,调查对象的范围、调查方法的现实性都存在局限性,难以全面地反映内部审计的实施效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及功能
在国际上,IIA作为内部审计的国际性组织,其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同时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14]随着内部审计实践活动的不断完善,IIA本着实用性的原则,修改了内部审计的定义,目前依然沿用2004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即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15]
我国一方面充分借鉴了国际内部审计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也将我国内部审计的实际发展情况融入其中,适应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在2003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了《内部审计准则》,其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见,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包括确认功能和咨询功能。[16]
(二)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17],在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是指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则是指在公司内部经营者与下级管理人员以及下级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防范在代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现代企业需要建立有关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18]是实现公司内部控制的关键措施,为解决代理问题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对管理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公司的经验绩效;另一方面,评价公司行为的合法性以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通过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和监督,对公司治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内部控制理论。
1997年我国颁布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对象为了有效开展业务活动,确保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以及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而制定并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国际著名内部审计学家Chambers(2008)[19]指出,内部审计的理论构建应以内部控制概念为中心;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也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的“魔杖”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技能,它也是内部审计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敲门砖”。[20]内部审计对其他内部控制活动实行再控制,从而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除了可以对服务对象进行监督确认外,还可以通过监督和评价整个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计对象产生间接影响。[21]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理论推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为内部审计职责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相关管理手段的不断提高也丰富了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凸显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地位,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三)内部审计提高公司绩效的途径
本文在内部审计的涵义中列举了其主要功能,即确认功能和咨询功能,从而揭示了内部审计职能在企业中的具体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为内部控制理论,从而为内部审计提高公司绩效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分析研究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董事会及高管层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内部审计对于公司治理及绩效水平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揭示了内部审计在与外部审计、董事会及高管层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发挥咨询与确认职能,最终影响公司治理及绩效水平。
(四)研究假设
1.内部审计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直接效应。
对于企业中的内部审计部门,我们将内部审计质量分解为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内部审计年度会议次数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规模越大意味着组织内部会有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为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提供帮助。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规模越大也就意味着组织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越高,投入的精力与经费预算越高,从而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越好。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绩效水平正相关。
其次,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体现。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的年度会议次数越多,说明内部审计任务越重,表明其受到的组织关注越多。此外,内部审计会议次数越多,也能更好地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相关审计报告的质量,从而为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提出更多宝贵意见,更好地发挥确认和咨询服务。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内部审计执行与公司绩效水平正相关。
2.内部审计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
通常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大,就会受到公众的更多关注以及监管当局的严厉监督。规模大的公司相对小公司来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高,对于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越明确,内部审计发挥的确认与咨询作用就会越明显,从而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公司规模对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H4:公司规模对内部审计执行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假设的提出,构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研究及数据来源
为了统一上市公司的计算口径,本文在样本选取时,针对2013年12月31日之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公司,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深市A股上市公司共有1 569家。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本文在整理数据时剔除2010年至2013年被ST、∗ST上市公司后利用AC⁃CESS软件进行数据配比,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94个。
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公司治理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公司绩效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内部审计质量相关数据根据上市公司在巨潮资讯网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手工收集、整理而成。由于目前我国有关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的披露细则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披露政策也不完善,导致在内部审计数据的收集中遇到很大困难。最终本文只获取了394家上市公司的完整年报数据,并以此为样本对内部审计质量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各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本研究中的关键变量是内部审计质量与公司绩效,其中内部审计质量作为自变量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代表内部审计规模的内部审计人数、代表内部审计执行情况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年度会议次数及代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内部审计地位;以财务指标每股收益作为公司绩效的代理变量,并在本文中担任因变量。此外以管理费用作为中介变量,公司规模作为调节变量,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内部审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另外,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取了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类别、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以及CSRC行业分类变量四个控制变量。本文绘制了变量指标表,详见表1。
表1 变量指标表
续前表
(三)实证模型的建立。
基于本文的上述假设,以EPS、ROA作为因变量,内部审计规模、内部审计执行情况作为自变量,以公司规模作为调节变量,并引入上述控制变量来描述内部审计质量以及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模型组为:
四、实证结果
根据前文中给出的假设与模型,我们利用收集、整理的数据首先对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在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最后采用改变因变量的方法,对模型进行稳健性分析。
(一)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1.代表内部审计质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在进行样本描述性统计时,我们首先分析自变量内部审计质量各个分解变量的统计性特征。根据表2所示,内部审计规模的最小值是3人,最大值是12人,平均值为9.29。此数据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已得到充分扩大,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确认与咨询功能。审计委员会的年度会议次数平均值是9.78,说明目前企业已加强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度,注重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的正向作用。
表2 内部审计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2.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3,我们发现代表公司绩效的两个指标反映了公司盈利指标存在个体差异性,分布较为分散。交叉项1代表通过中心化的内部审计人数与公司规模的乘积,它是用来表示公司规模在内部审计人数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调节关系的指标;交叉项2代表通过中心化的内部审计会议次数与公司规模的乘积,它是用来表示公司规模在内部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调节关系的指标。
表3 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类别来看,平均值是3.527,表明目前上市公司中以集体控股和社会团体控股比例最大,其他类型分布较为分散。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在样本数据中该指标均值为0.473,表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股权过分集中的现象。从负债情况来看,资产负债率最小值为0.007,最大值为16.545,表明上市公司在债券融资策略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从公司的行业属性来看,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均值为0.043,证明所选取的样本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上市公司属于制造业。
(二)相关性分析
表4显示了样本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代表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观察上表,我们发现自变量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绩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自变量内部审计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这说明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公司绩效水平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表4同时显示了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实际控制人类型并没有显著相关,公司绩效与负债水平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与行业类别不相关。
表4 样本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我们首先研究自变量、调节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然后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以中心化的新变量的乘积作为交叉项,验证交叉项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交叉项与被解释变量相关,则认为调节变量存在调节作用。根据统计结果(详见表5),我们发现公司规模在内部审计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正向调节效应(交互项系数为0.091 5,P值<0.005);公司规模在内部审计会议次数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正向调节效应(交互项系数为0.107,P值<0.005)。综上所述,实证结果与本文假设H3、H4一致,假设得到了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的验证结果,我们采取替换被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对模型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统计结果(详见表6)与原模型基本一致,证明原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在研究中介作用时,我们发现将解释变量换成ROA后,除了各个变量的系数有所改变外,其相关性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公司规模仍然在内部审计质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显著的正调节作用。
表5 公司规模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表6 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综上所述,改变因变量后,模型的统计结果与原模型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原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结果具有可靠性。
五、结论建议及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1.内部审计质量对公司绩效的直接效应主要研究结论。
在对内部审计质量与公司绩效的直接效应进行回归分析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内部审计规模、内部审计会议次数分别与公司绩效在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扩大内部审计规模,提高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增加审计委员会年度会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分析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在1%的显著水平下正相关,表明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公司管理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公司的绩效。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表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负债情况越严重,从而不利于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此外,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类别、上市公司所属行业与公司绩效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
2.调节效应的主要研究结论。
以公司规模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公司规模在内部审计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正向调节效应;在内部审计会议次数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正向调节效应。这表明公司规模越大,内部审计规模以及内部审计会议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越明显。
(二)基于研究结论的建议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在收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数据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关于内部审计的信息披露存在不足。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尽管证监会加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但大部分上市公司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介绍篇幅都很少,有关内部审计的信息都集中在审计委员会的相关介绍上。我们在进行实证分析时,获取原始数据成为一大难题,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在内部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很难有所突破的原因。因此,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构成、工作成果以及职称等其他基本情况进行充分披露,以便于我们在衡量内部审计质量时有更充足的数据支撑,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内部审计质量。
2.扩大审计部门的规模,着眼于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一方面,根据企业的规模、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适当增加内部审计师数量并且引进经济、法律、金融等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使内部审计人员实现知识结构多元化。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审计师进行培训和定期考核,保证其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
3.加强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度。
通过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履行情况,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年报中,关于内部审计活动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会议,并就会议结果上报给审计委员会,为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控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4.找出基于公司规模的内部审计最优资源配置方案。
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越大,内部审计规模以及内部审计会议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越明显,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根据自己的规模现状,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配置与部门建设。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该据此展开调查,寻找基于公司规模的内部审计最优资源配置方案,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公司治理效应,提高公司绩效水平。
(三)研究展望
通过阅读相关参考文献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未来内部审计研究可以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1.确立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
以往的研究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指标的选用并未达成一致。本文在研究内部审计质量的过程中也只是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随着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披露控制信息将会更加完善,确立权威且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无疑也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2.采用适合的指标解释内部审计治理效应。
通过合适的指标,简单明了地解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董事会及高管层之间的互动,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内部审计发挥治理效应提高公司绩效,也是未来内部审计研究的难点。
[1]Abbott L J,Parker S,Peters G F,Rama D V.Corporate Governance,Audit Quality,and the Sarbanes⁃Oxley Act:Evidence from 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J].Accounting Review,2007,82(4):803-835.
[2]Felix W L,Gramling A A,Maletta M J.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l Audit as A Determinant of External Audit Fe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3):513.
[3]Prawitt D F,Smith J L,Wood D A.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84(4):1255-1280.
[4]Edge W R,Farley A A.External Auditors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J].Accounting and Finance,1991(5):69-83.
[5]Carmen R.Top 10 Priorities for Internal Audit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J].Bank Accounting&Finance,2007,(34).
[6]Glover S M,Prawitt D F,Wood D.Internal Audit Sourcing Arrangement and the Extemal Auditor's Reliance Decision.Contemporary[J].Accounting Research,2007,25(1):193-213.
[7]Ahlawat S S,Lowe D J.An Examination of Internal Auditor Objectivity:In⁃House Versus Outsourcing.Auditing[J].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04,23(2):147-158.
[8]Sarens G,Abdolmohannadi M J.Monitoring Effects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Agency Theory Versus other Explanatory Varia⁃b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11,15(1):1-20.
[9]Dieter De S,Anne⁃Laure M.Improving Auditor Effectiveness in Assessing KYC/AML Practices:Case Study in a Luxembourgish Context[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13,26(2):182-203.
[10]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建构[J].会计研究,2001,(2):9-14.
[11]王立彦.面对双维挑战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2003(Z1):27.
[12]郭胜利.内部审计假设研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9):33-35.
[13]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85-87.
[14]IIA.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ework[G].Florida: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08.
[15]IIA.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G].Florida: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11.
[16]Campbell M,Adams G W,Campbell D R,et al.Internal Audit Can Deliver More Value[J].Financial Executive,2006(1):44.
[17]王元超.内部审计的增值角色对央行的启示——基于委托代理问题解决的视角[J].时代金融,2015(3):288-289.
[18]赵小刚.简论内部审计、机会主义与问责机制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1):37-39.
[19]Chambers A.The Board Black Hole⁃filling their Assurance Vacuum:Can Internal Audit rise to The Challenge?[J].Measuring Business Eecellence,2008,12(1):47-63.
[20]索耶.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汤云为,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20-30.
[21]杨周南,吴鑫.内部控制工程学研究[J].会计研究,2007,(3):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