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科复习的四大策略
2016-07-07梁真珍
【摘 要】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学生普遍反映化学知识繁杂,尤其新课程改革后,由于学校化学学科课时设置较以往少的客观原因,此类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主要探究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基础下如何有效提高高三化学科复习的策略,即:注重基础,将知识网络化;加强概念、理论、定理、定义的理解和记忆;重视培养学生解答化学简答题的能力;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基础 知识 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60-02
一、高三化学科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概述
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学生普遍反映化学知识繁杂,尤其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对于高一化学必修1课本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是学校高一化学课程开设课时较少,而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其他选修课本中不再重复涉及,进入高三,学生直接接触综合题目,未免产生困难,尽管在一轮复习之初,教师强调记下不少的方程式,但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运用,考试丢分情况严重;二是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公式都能流畅背诵,但在考试时经常出错;三是考试时有的题目看似简单,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只会做课本的作业,稍微变迁则应用不上,原因在于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多,且多分散于各章节,学生对某一概念理解模糊不清,如学生在学习概念“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时,总认为“标准状况”为25℃,一个大气压,这对解题产生极大的干扰,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局面。可见,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和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是造成学生得分低的重要原因。
二、高三化学科复习的四大策略
(一)夯实基础,把知识网络化。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若能夯实基础,把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将对后面的二轮、三轮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能做到有方法、讲效率,将基础知识一网打尽。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部分内容时,教会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树状结构,对于非金属元素,主干由单质出发,即“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酸对应的盐”,如学习S元素时,由“S→H2S→SO2,SO3→H2SO3,H2SO4→SO32-,SO42”;而侧枝为每一类对应物质的具体性质,通过复习,化零为整,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并依次类推,复习其他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当主干与侧枝在头脑中线条明了,图象清晰的时候,解题应用起来就能快速而准确,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知识点都会,但题目不会做的情况;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点时,除强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应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如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中影响平衡的因素就可以进行横向联系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化学实验复习中,以考纲要求的9种重要气体的制备也可形成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体系,从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的答题思路;对于有机推断题,狠抓课本经典方程式,如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部分学生在解题上认为水解需要1mol NaOH,水解生成的酸也需要消耗1mol NaOH,总共需要2mol。这是学生对酯基水解的本质不理解导致的。
(二)加强概念、理论、定理、定义的理解和记忆。高中化学课本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它在整个复习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就会对解题产生诸多障碍。如很多学生一旦遇到“阿伏伽德罗常数”考察的题目,就完全无从下笔,这其实是对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的。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注意课堂老师的启发,能把教师启发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自问自答,这是加深理解的很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其次要学会讲解,讲解的次数多了,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解题起来自然顺心顺意。这对于那些觉得复习课听不听无所谓而埋头做题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如在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时,很多学生都能将其背诵,但在解题时却很难应用。如以下两道题目:
1.下列说法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开启啤酒瓶后,瓶中立刻泛起大量泡沫
B.在FeSO4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以防止Fe2+被氧化
C.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Cl2
D.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SO2的利用率
学生之所以选不出正确的答案,笔者认为是没有正确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造成的。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条件是改变外界条件,结果是平衡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首先存在平衡,换句话说反应必须是可逆的,这就转化为判断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的问题,这对学生而言就简单多了;其次要满足外界条件的改变须引起移动。B答案中从铁与三价铁离子的反应不是可逆反应,即可直接得出答案,根本无需再去考虑加入铁粉外界改变这一条件,而其他选项均满足了以上的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2NO+O2,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E.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 NO2 的同时生成2nmol O2
F.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学生一旦碰到此类题目就感觉烦难,纵使教师已总结过各种方法应对,这时候可以教会学生一个万能的办法,即变量变定量,则平衡;而定量变定量,则不一定平衡。A中颜色一直在变,是变量,当它不变时,即变定量,则说明平衡了;B中根据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总质量除以总物质的量公式M=m/n,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守恒,气体物质的量由2变成3,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量,当它不变时,即变定量,则说明平衡;其他选项依次类推,用此方法解此类题,学生觉得容易许多。
由此可以看出,要重视课本,对概念、原理、公式。首先要记得非常熟练,能脱口而出,其次要将各个概念进行融会贯通,横向联系对比,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这才符合复习的要求。记忆越准确,理解越深入,解题就会越熟练,准确率就会越高,这样复习才有成效。
(三)重视培养学生解答化学简答题的能力。简答题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个人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以及创造性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均可通过简答题很好地体现。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的错误是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不规范,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化学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字性表述题: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很多学生明知解题的意图,却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考虑不周,答非所问,踩不到“点”上,因而出现许多类似但不准确的表达。要教会学生回答装置气密性检查的题目时按照以下的思路:形成密闭体系——采取的操作(加热法或液差法)——产生的现象——下结论(则气密性良好)。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是:寻找并亮出理论依据,如化学原理、化学方程式等。扣住要点,阐明理由,得出结论。
(四)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化学科的复习中,实验是必考题之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高考全国Ⅰ卷化学实验多数源于教材实验,但又高于教材实验,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重要实验。要源于教材,但要深于教材。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氨 铵盐》中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多媒体展示封面图,提出问题思考:产生喷泉的原因是什么?胶头滴管吸有少量水有什么作用?怎样操作才能产生喷泉?关键操作是什么?首先通过多媒体操作演示此实验帮助学生释疑。拓展设计:如果不用胶头滴管,还能形成喷泉吗?展示装置图。让学生理解实验每一步骤,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我们能依纲靠本,注重对课本实验的深刻领会,大胆改进、拓展实验,就一定能够达到较好的实验复习效果。
总而言之,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各阶段的复习中,通过注重基础、加强概念、理论、定理、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解答化学简答题的能力、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等四大策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夯实基础,活化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同时老师还应加强对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多加关注和分析,指导学生科学备考才更具有针对性,从而达到夯实基础,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
【作者简介】梁真珍(1984— ),女,汉族,南宁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