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支架”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2016-07-07罗海波
罗海波
【摘 要】阐述“支架”式教学方法: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搭建实验支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搭建合作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搭建科学评价支架,有效提升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物理 支架模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05-02
在传统物理课堂上,教师忽略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性,专注理论讲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导致其兴趣渐失,思维能力无法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结合学情,充分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利用“支架”挖掘其潜力,做好课堂“主导者”的工作,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最终实现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支架”,简单来说就是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我们借助已经有的知识或者一些功能性的知识来提供帮助,让其能顺利接收新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理论和实验产生疑问,笔者就针对问题,依据其“最近发展区”建立支架,帮助其理解和掌握,以使其思想、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通常来说,新课教学中有很多难点,考虑到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偏差,笔者就会建立问题支架引导其思考,并适当点拨,促进其理解和掌握。在建立支架时,笔者会结合学情从不同角度出发,力求以学生为本,突出重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支架,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首先,笔者让学生阅读例题,自主理解,侧重对相关概念的掌握。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1)通过测量得出例题中相邻的任意相等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增量Δx 有什么规律。(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如何变化?(3)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有什么关系?(4)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公式如何变化?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借助多媒体向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自由落体现象,引导其思考以上问题。在不断地探究理解中归纳总结,明白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规律以及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借助支架深入思考,有效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搭建实验支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思维能力,让其在数据的分析中总结归纳,有效掌握方法和理论。搭建实验支架,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独立探索,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结合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借助多媒体设计或者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主动地融入教学中。比如,讲惯性一课时,笔者围绕理论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先把硬纸片放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上,然后将一个鸡蛋置于水杯上方,通过打击玻璃上的纸片让鸡蛋掉入水杯中。然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简单实验中亲身体会到惯性的存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笔者组织学生合作实验,让其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完成。首先,让学生根据笔者的指导正确使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且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小组里进行讨论探究。深刻认识“感应电流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通量的变化”的楞次定律。最后,让学生选出小组代表在台上汇报,根据实验数据,结合理论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实验支架进行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深入探讨,培养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三、搭建合作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合作学习是支架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不仅能促进学生相互合作,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减轻教学负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设计中,实现教学的优化。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较难的知识点或者进行小组实验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更好地融入学习中,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在讲自由落体实验时,笔者让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其实验兴趣。首先,让学生自由分组,平均一组四到五人,等到小组成立后,笔者再作适当调整,以使每组的整体水平大抵相当,以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其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提出各小组的实验猜想并且提出实验设计方案。这种借助小组的力量共同猜想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无形之中提高其探究能力。然后,集中学生的实验方案,在班级里展示,让大家比较、分析、讨论,挑出一个最合适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分组合作实验。最后,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大胆总结,得到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始终不变的,它与运动的物体无关,大小为9.8 m/s2,方向竖直向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而且把思维引向更加深入的地方,推导出相关的位移、速度公式。合作学习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实验能力。
四、搭建科学评价支架,有效提升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效果评价是支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一方面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肯定;另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反馈信息,引导我们根据效果进行及时调整,让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忽略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学习。
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笔者会采用小组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比如,在讲完自由落体运动后,笔者针对要点给出几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1)小石块A从塔顶自由下落5 m时,小石块B从塔顶下方10 m自由下落,两块石头同时落地,问塔高几米?(2)跳伞运动员作低空跳伞表演时,他们离开飞机后先作自由落体,在离地面125 m时打开降落伞,开伞后,由于受到很大的阻力,运动员以14.3 m/s2的平均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为5 m/s。问运动员离开飞机时的高度是多少?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到达地面?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笔者的讲解相互打分,给组员进行合理评价。学生互评之后,笔者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笔者进行巡视,根据各小组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并观察其交流思考情况,以便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快地进行解决,弥补学生的不足,有效提升和优化教学质量,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支架模式是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响应课改精神,借鉴传统教法,使两者有机结合,激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