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本质

2016-07-07向绪伟向望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本质要素特征

向绪伟 向望梅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是建构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和提升话语实效的关系构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本质在于明确其要素和特征,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递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目标。话语内容、主客体、环境和形式是其基本要素,建构性、冲突性和层次性是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本质;要素;特征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48-0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关系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符号化育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空间,话语内容、主客体、话语环境和叙事形式是其基本要素,领会这些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和话语资源的分配样式,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递实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

和谐社会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基础,而如何确立交往场中个体位置关系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话语内容的传递实效依赖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理位置关系的生成。运用场域理论中资本配置关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递,有助于选择恰当叙事方式描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以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指。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理解源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场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介质说。“介质说”把思想政治教育场当作教育主体间信息传递的介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是在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导下,由教育主体、中介工具和环境要素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连续、持久影响力的信息介质”[1];二是力说。“力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间力的作用形式,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2];三是共同体说。“共同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建的具有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3]梳理这些观点可知:“介质说”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关系性,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场中资源分配的利益关切未给予合理解答;“力说”虽点明思想政治教育场中资源分配的利益关系,但忽略了各关系建构的价值取向;“共同体说”明确各关系建构的价值取向,但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而难免坠入权威主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解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践方式、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言语符号、教育主体在话语环境中的交往关系和话语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四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与一般教育成人的普遍性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行为合目的转化并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目标实现的功能载体。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是在一定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双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建构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提升话语实效而以一定的叙事方式描述与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价值)的话语及其话语方式的一个网络或形构”[5]。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要素

阿兰·贝尔认为:媒介话语场是由“What”(标题、导语、事件概述)、“Who”(新闻源、行动主体)、“Where”(事件发生地)、“When”(时间、背景、相关评论、后续事件)和“Event and discourse structure”(事件结构、话语结构、语篇联结、语言确定性)等要素而建构的。[6]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媒介场属性使其基本要素为话语内容、话语主客体、话语环境和叙事形式。

1.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关键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在一定语境下,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思维习惯和发展要求而发出的、内含阶级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话语资源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生成与时代主题、受教育者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关。革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强调革命情感、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传递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而和平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契合以人为本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民生、服务和宗旨意识,吁求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团结互助、勇于争先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关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人、丰富人和发展人的人本关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叙事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党、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落实在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观、法制观、价值观的培育,其传递实效体现在话语资源与受话者的关联上,受话者对话语内容的理解、认同并达成共识是取得实效的关键。因而,思想政治话语场需要促成话语内容与受话者认知系统相匹配并产生交集。而过于宏大的话语内容往往会超出受教育者认知而无法达致预期,权威话语内容粗暴、武断而深受社会诟病,因此,“对症下药”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建构话语内容的最基本要求。

2.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核心要素

社会系统的生成与发展以人的“现在”为基础,人是社会系统的核心要素。作为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人的关系构型,思想政治话语场核心要素亦为人,而人由发话者和受话者组成并依话语内容的流向而处于对象性主客体关系中。其中,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制定者、话语实践实施者、话语交往发起者和话语资源支配者,明确“话语内容由谁主导”,由组织和人组成。组织是遵循一定的建构程序、社会规范和公序良俗而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并对受话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人群共同体,话语内容多为宏观的政策话语、法律话语、经济话语及调整全体社会成员关系的道德话语。人是以自由、平等、民主的方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递的个体。由于交往中存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对应关系,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主体的人一般指说话者,[7]可为教育者,也可为受教育者,具体情况由话语内容的传递方向而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话语内容的传递方向是由说话者至受话者,受话者就是话语内容传递的客体。但话语内容传递与接收同个体对话语内容的敏感度、话语环境和话语主体使用的叙事方式均有关联,并且作为能动的个体,受话者又以其主观能动性而对话语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接收并决定是否接受,表现出话语内容传递的主动性。因而,不能把受话者当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必然客体。区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主体与客体,只是为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个体的位置结构和话语内容的传递方向。

3.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环境要素

语境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场合,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听读对象、作(或说)者心境、词句的上下文等项因素”[8]。准确把握语境有助于人们科学选取话语资源、设置交往策略和运用叙事方式。语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客观性。任何语境都存在于物质生产关系中,脱离物质生产关系的语境是难以想象的;二是属人性。语境是人际交往的场所,既为人而存在,又因人而存在;三是动态性。语境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没有绝对静止的语境。一切言语行为都发生在语境中,语境制约着言语的产生、发展和实施。因而,交往中的意义判断须关顾意义产生的语境,不能仅从文本出发而谋求通识性的分析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制约言语传递效果或选择叙事方式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既要掌握语境的一般性,注重语境的客观性、属人性和动态性,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方式以促使话语内容有效传递;还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性,在复杂、多维、开放的交往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并以此作为衡量话语内容传递实效的重要原则,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4.叙事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实施要素

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有实践意义。内容多样性决定形式复杂性,形式复杂性促使内容的完善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通过叙事形式来表现,内容的多样性决定叙事形式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叙事形式主要有文本形式、日常形式和网络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文本话语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9]。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凝练并以规范性语言符号进行表征的叙事形式,确立以教材话语和理论话语为内容的文本话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递和实现话语内容的内化与外化。教材话语是契合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征、学术定位和教学规律而编撰的蕴含教学内容的教材体系话语。理论话语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概念、原理、规律、方法和标准及其相互组合而成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日常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话语。日常话语不同于文本话语的规范性、理论性和学术性,它强调话语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形式可分为生活话语、市场话语和媒介话语。生活话语是以人的社会生活为语境、以建构和谐人际关系为目标的教育话语;市场话语指在经济交往中以市场活动为基础、以商品关系为纽带的话语,如诚信话语、等价交换等;媒介话语是以大众传媒为依托、以激发公众社会参与意识为基础的话语,如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等新闻载体所传递的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这类话语是伴随信息化进程而在虚拟的数字平台上逐步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话语主要有网络聊天话语、网络评价话语、无厘头话语、网络聚众话语等。由于网络交往对象的模糊性、交往实践的超视距性和交往内容的随机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成为话语实效最难以把握的话语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特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建构的构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以其自身的结构样式、叙事方式、运行逻辑和意义指称表现出的专有特征而对参与其中的人和组织发生作用。

1.建构性

布迪厄认为:场是依据描述关系的不同而建构不同存在形态的关系构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以特定教育目标、对象和内容而建构关系。一是建构话语双方的主体间性关系。话语双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参与者,其行动的原动力、过程与结果受制于话语场双方的关系结构,只有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相互关联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克服主客体制约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二是建构话语内容与话语双方的适切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生成、传播、传承的基础,规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体现话语双方关系结构、蕴含特定话语内容和选择叙事方式,只有话语内容契合话语双方需要,才能理顺话语双方关系以促使话语资源合理分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递实效;三是建构话语环境与叙事方式的协调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递是话语环境和叙事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语境影响并制约叙事方式的选取,叙事方式的实效要求推动语境的变化和转换,并以资本和力结构为根本的话语场的稳定而促使语境与叙事方式相互协调。

2.冲突性

冲突是矛盾双方围绕一定的权力、资本进行的争斗。场是各种权力、资本力量汇聚和较量之所,冲突性是场最基本的特征。场作为“各种不同权力形式的拥有者之间对权力的争斗都发生在这里。它又是个游戏和竞争的空间……这种争斗同时也是在争夺合法化的合法原则,争夺再生产各种支配基础的合法类型”[10],场内各个体、组织围绕着关系分配、资本(或资源)占有而相互争斗,造成场内权力分配和资本力量的变化,推动各关系调整与更新,使场不断优化与重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是一个文化场(或知识场),但其蕴涵教育者整体利益要求的教育信息,预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权威,使得“教育的客观效果和主观目的之间就存在着内在的冲突”[11]。而这种教育的显性与权威(教育者主体现象)同不同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和其他相关者等)间的惯习、话语资源分配与主观诉求间产生的差异,必然引发场内冲突而推动话语关系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场的发展、完善。

3.层次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不是一个绝对、孤立、稳定的关系构型,而是同其它社会场发生这样或那样纽结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既内在于社会场的整体意义中而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变换,还因选取参照对象和教育目标的不同而表现出社会整体关切的差异性。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各关系进行描述与建构的构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内容、目的、手段、环境和资本结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关系构型,建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如校园德育话语场、家庭德育话语场、社会德育话语场、网络德育话语场等),显现出整体关切的层次性。而依据这种层次性可区分不同的话语场、选择不同的话语内容和叙事方式,引导着教育方法、叙事形式和空间结构的发展。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既包含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空间等组成的“资本量”,还拥有以话语资源为基础的“信息量”。两者的交互作用促使话语资源满足个体的价值实现和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达成主体、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以大众支持与认可的社会化取向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因此,我们需要以社会技术进步和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取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借鉴中“创设各种话语情景,寻求话语主体的价值属性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紧密结合,充分满足话语主体自我需要的实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关联”[12],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提供“养分”,使话语双方的关系结构合理、话语内容有效、叙事形式科学,从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实践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浩.论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225-227.

[2] 罗仲尤.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和作用方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7(5):176-179.

[3]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可能、现实和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40-45.

[4]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5] 漳州师院政法系思政课题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的价值追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8-19.

[6] Allan.Bell and Peter.Garrett(eds.).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M].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64-104.

[7] [美]阿里夫·德里克.反历史的文化·寻找东亚认同的“西方”[J].王宁,译.文艺研究,2000(2):139-149.

[8] 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29.

[9] [法]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陶远华,袁耀东,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48.

[10] [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5.

[11]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78-91.

[12] 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43.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本质要素特征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抓特征解方程组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放缩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