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荒原和传统中寻找生态良知

2016-07-06叶匡政

廉政瞭望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朵香格里拉荒原

叶匡政

荒原是这样一种奇异的地方,这里有似乎永恒的时间,有生命最原初的动力,在这里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的文化参照系。

还记得去香格里拉的情景,当我走进普达措国家公园,被这儿梦幻般纯净的景色震撼了。大山环抱的湖泊像深邃的明镜,映着树木和远山幽蓝的倒影,不时能看到浸在水中的枯树,头顶是绿意盎然的新芽嫩叶。天空湛蓝得有些不真实,空气清爽得让人忘乎所以,大朵大朵的白云装点着这原始的人间仙境。人们在木质栈道上漫步,身边杉树挂满了“树胡子”,这灰白的絮状物叫松萝。森林、远山、草原、牛马、溪流、野花……这一切让我仿佛来到了一个静谧的史前世界。

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的荒原越来越少——未被人类染指。植被丰富的荒原。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认知到这些荒原的价值。这也是各国国家森林和国家公园的由来,目的就是为了给予这些荒原以自由,让它们自由地生长和循环,不受人类的利用和干涉。

在今天的世界文明中,这种观点开始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就是检验一种文化是否完美,不是看它能否把所有的自然用来消费,而是看它能否明智地保护这些荒原的价值,只有懂得欣赏这种作为生命之源的荒原,才是一种真正完美的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曾经有这种超越性的智慧,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把自然生态的平衡,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所以《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的价值。

在这种观念中,大自然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并非是作为人类征服的对象而存在的。自然秩序的演进不仅被看成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创造过程,也意味着在创造一种共同的生命价值。所有生命本于一源,生于同根,如同一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人们会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尊重天地万物。朱熹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面对香格里拉这片充满原始野性的荒原时,我才能真正明白,我们需要的生态良知,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要把大自然的生命价值看作人类的最高价值,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大自然的知识、审美和伦理教育,而是要从生命的本源来认知自然。理解到生命的本质,必须首先依赖大自然存在的生命系统。

在这种新的生态良知中,会更看重生命所具有的共同的内在价值,把人类和各种物种看作是一种互相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自然和荒原,不仅对人类有环境价值,对其他物种也具有同样的价值。

只有人们真正从自然和荒原体验到一种信仰的快乐,懂得从自然的怀抱领悟生命的壮美时,人们才会放弃可怜的物欲,去追寻一种更为自由、脱俗的属于生命的本质享受。这种良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求的就是简单、节俭与适度消费。

只有当法律和制度,能确保民众有参与这种新生态文化的合法与有效渠道时,才能真正推动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国如果想有更多的香格里拉,只有建立一种让民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化方式,从文化和思维上扭转当下的社会价值观,才可能从文明的高度解决中国目前的生态危机。这是香格里拉给我最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大朵香格里拉荒原
香格里拉行
云与紫外线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大朵大朵
寻找香格里拉
不远
读《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有感
岭上的云
难忘雪漫荒原夜
迷行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