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

2016-07-06龚斯宇

廉政瞭望 2016年6期
关键词:竹丝自贡市竹编

龚斯宇

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街上罕见行人,偶尔能听见几声鸡犬叫,气氛又迅速归于宁静。

推开“天宫堂”的大门,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龚倩站在青石板台阶上挥挥手,一只黑色的幼年杜宾犬在院坝里好奇地张望。

她是龚扇的第五代传人,35岁。蓝底白花的粗布围裙下面,是一身花边连衣裙。“不好意思啊,脚上还穿着拖鞋呢,做活路的都这样。”浓郁的自贡口音脱口而出,眼睛笑成了两道弯。

龚倩的身后,三个工人正在撕竹子。这是制作龚扇必经的一道工序,他们都是龚倩手把手教出来的。

“天宫堂”的工匠之家

每个工作日,龚倩踏入“天宫堂”后,都脱下高跟鞋,换上一双平底拖鞋。

“天宫堂”是艾叶镇政府免费提供给龚倩创业的一处厂址——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仿古风格的院落内,藏着流传了五代人的手艺。

龚倩的双手生来秀气,修剪得一丝不苟的指甲下透着粉红,指间却贴着创可贴。她解释说撕竹子难免伤手。“所以创可贴在我们这儿是常备药品。”她打趣道。

“我做啥都是个急性子,除了坐下来编扇子的时候。” 她甚至尝试过绣十字绣——但绣了不到五分钟,就坐不住了。

而龚扇的制作,则比十字绣难了不止十倍。

和一般的竹编工艺品不同,龚扇是由0.01~0.02mm的极细竹丝编制而成,薄似蝉翼,晶莹剔透——而这要用到700~2000根的竹丝。扇面上的图案花纹,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变幻,同一把扇子,从正面、反面、左侧、右侧去看,都呈现不一样的美感。郭沫若第一次见到龚扇,误以为是素丝织锦,赞其“巧夺天工”。

现在,龚扇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龚倩则是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龚扇的制作过程,到现在还没有一步可以用机器代替;从选料制丝到编织成品,都是全手工操作而成,其间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凝神屏息而作——喘一口粗气、打一个喷嚏,都可能让上千条细丝乱作一团;若是一个地方编错了或是编得不够好,就要从已经完成的进度里撤下其中的一根竹丝,再将新的竹丝重新编进去。

一把扇子通常要经历60天以上的编织。“每一步都要经过成千上百次的练习。”回想起幼年经历的训练,龚倩仍感觉历历在目。自8岁开始,龚扇就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龚倩似乎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更坐得住。在她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埋头编织的时候,她就在一旁安静地看着,或是拿一些竹丝余料,自己琢磨着编些小玩具。“父亲并不是那种很严厉的人,我小时候也没挨过什么打骂。”

交谈中,她总是用“自然而然”来形容自己走上这条路的过程。16岁那年,龚倩的父亲因病去世。那时,她已编织出成名作《芭蕉侍女》。临终前,父亲把女儿叫到跟前,叮嘱她一定要把龚扇传承下去。

“她身上有种同龄人少有的沉静和淡泊。只有足够专注,才能把这件事做好。”自贡市文化局公共文化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刘高婷关注龚扇三年,时常为龚倩协调和争取一些龚扇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资源。在她的印象中,龚倩为人直率简单,属于“心态极好”的那一类人。

在刘高婷接触的手工艺者里,不乏浮躁之辈。“有的人想借着一些祖传的手艺,或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名义来捞些实际好处,而龚倩对祖传手艺的感情,纯粹得少见。”

但龚倩觉得自己做的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事”。“有了龚扇之后,我们家就一直都是工匠之家。”她说。在过去,龚家的人在家里编扇子,客人从家里把扇子取走;到了龚倩这里,她和工人在“天宫堂”里编扇子,然后拿到店里卖。“这些事的本质,和我祖辈做的都一样。”

不动声色的坚守

龚扇最初是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从第三代开始,龚扇也传外姓;从第四代开始,龚扇也传了女。

龚倩厂里的工人清一色的女性,但都不姓龚。2001年,19岁的龚倩辞去自贡市工艺美术公司国有职工的身份,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创办了现在的这个厂。

刚刚办厂的时候,学员有50来个。现在,整个厂加上龚倩和她的母亲,也不超过8人。“这些年进进出出一共有一百多个人,大多数人因为各种原因都走了,有的天赋不够,有的缺乏耐心。现在留下的,都是真正喜欢龚扇的。”

龚扇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由龚倩传授给工人,只有最后一步“绷扇”除外。“绷扇”是龚家最核心的绝活,每一次都由龚倩亲自完成——即把扇面绷在扇框上,如果受力不均,就会前功尽弃。

在龚倩看来,学员们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流失也在意料之中。“尤其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让他们花几十天埋头做一把扇子,要比让他们在花花世界里玩乐、追逐名利难得多。”一个零基础的新手,至少要历经一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手编织——很多人还没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放弃了。

“刚刚办厂的一两年,连着亏损。”龚倩回忆道,不过接着就迎来了柳暗花明。2003年底,市政府一次性拨款3万元给手工艺厂用于解决困难;同年,龚倩的作品《洛神》又在全国手工艺大赛中获奖,被一名台湾同胞出价1万元人民币收藏。

这4万元让当时的工厂转危为安。“现在看来,那4万元算不了什么,但当时确确实实解了燃眉之急。”龚倩说,接下来的十几年,工厂的运营、龚扇的销售都渐入佳境。

龚倩在厂里负责生产和培训,母亲则负责销售。龚扇的店面最初开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大门旁,那里时常会有些游客到访。这个店面是市文化局出面,协调博物馆提供给龚扇的。然而去年,因为一些原因,博物馆不再给龚扇提供店面,龚倩又将店面移至市图书馆内。“新店址不临街,平时也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得到。”

她想找一处更好的店面,文化局方面已经答应帮忙。“不过这些也急不来,只能慢慢找着。”龚倩有自己的诉求,但言语中并不显急躁。

现在最便宜的龚扇定价在8000元左右,最贵的两万多,买主主要是一些收藏家和企业。为了维持运营,龚倩也想过一些变通和创新的办法,除了编织龚扇,她的工厂还生产软体、平面等其他竹编工艺品种。“这些工艺品的制作就比传统龚扇简单一些,最便宜的几百块,大众也能消费。”

但是对于传统龚扇,她不愿意“粗糙化”生产。“如果用比现在更粗的竹丝来编织龚扇,时间成本少了,价格自然也会降低,但那样龚扇就失去了它原本的美了。”

今年上半年,龚倩再一次感受到运营上的危机——销量比去年同期降了百分之六十左右,持续亏损。

“我们可以进一步创新其他品种,把销售额提上去,总有办法熬过去的。”尽管在谈论眼前的危机,龚倩脸上却仍旧笑盈盈的。“我开厂十几年,申请过大大小小的扶持和补助资金一百多万元,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补贴,对我的帮助很大。”

接地气的理想

龚倩有个8岁的儿子。虽然还没有开始学习编织,但他已早早意识到自己是“第六代传人”。和龚倩的“急性子”不同,儿子是个十足的“慢性子”。

“我们从来没有强行给他灌输什么思想,他就在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了对‘传承人的认识。他看到龚扇那么漂亮,也想学。”

龚扇虽属奢侈工艺品,但却有一个极其接地气的开端。它的创始人龚爵五是自贡盐场的一名挑煤工人,每天把煤从煤厂挑到盐场,薪酬只够糊口。

有一年夏天,满头大汗的龚爵五在盐场看见一个从乐山来的商人手里拿着一把非常漂亮的竹扇,心里羡慕不已,但他却没有钱买一把那么漂亮的扇子。于是,他琢磨着自己编一把。龚爵五从竹编烘笼上获得了灵感,用划得细如发丝的竹丝在扇面上编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从此便有了龚扇。一时间,从自流井到乐山五通桥,乡绅官宦都以手握一把龚扇为荣。

传承至第五代,龚倩心里也有个理想的传承状态——她希望龚扇能够人尽皆知,这种传统竹编的手艺,如果能进一步普及化,她同样会感到欣慰。前些日子,她到儿子班上教授了一些最简单的编织手法,孩子们都学得很快。“如果以后在各个学校的兴趣班上,都能出现一些龚扇的手艺,就好了。”

这个普及龚扇的理想仿佛与龚爵五的出身遥相呼应。龚扇虽然名贵,但龚倩却希望这份手艺“接地气”,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和很多传统手工艺品的改良不同,龚扇在几十年内都不可能大规模地、工业化地生产。“这意味着它无法帮手艺人‘挣大钱。现在,将这门手艺更广地传播出去,可能需要嵌入到一些相关的产业当中,比如旅游。当它成为其中的一环时,盈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刘高婷表示。

“龚扇不会死。在任何一个时代,手艺人都不可能大富大贵。我做龚扇,也没想过能靠着祖传的手艺大富大贵。我只想对得住父亲的遗愿。”她把缠着创口贴的两只手搭在胸口,语气平和。

猜你喜欢

竹丝自贡市竹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自贡市沿滩区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季度评比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自贡市:多措并举 力促根治欠薪
自贡市:率先实现欠薪问题线索动态清零
竹编艺人
自贡市自流井区(高新区)严厉查处欠薪违法行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绘画的新形式
竹丝工艺产品的再设计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