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伊斯兰建筑的发展

2016-07-06李洁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清真寺中国

李洁

摘 要:中国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伊斯兰建筑文化、伊斯兰建筑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发展、主要特征等方面出发,对中国伊斯兰建筑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伊斯兰建筑;中国;清真寺;建筑特征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主流教派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伊斯兰教自公元610年,由穆罕默德创教以来,经过了1400多年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伊斯兰文化。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的伊斯兰建筑,成为了伊斯兰文化的一大载体。中国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

1 对伊斯兰建筑文化的认识

伊斯兰建筑是指以弘扬伊斯兰教为主要目的,其风格和形式可随宗教职能的多样化而发展变化,但始终严格遵循穆斯林基本宗教理念的各种建筑物。伊斯兰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宗教建筑和非宗教建筑两种类型:宗教建筑包括清真寺、经教院、陵墓等代表宗教意志的建筑类型;非宗教建筑则以住宅为主体,此外还有集市、客栈等建筑形式。其中,伊斯兰宗教建筑集中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成就,而非宗教建筑则更能体现出地域性建筑的基本内涵。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国内有10多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这些穆斯林居住在祖国广阔的地区,是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将伊斯兰教的基本理念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建筑特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伊斯兰建筑。这些伊斯兰建筑在组群布置、造型结构和建筑装饰方面突破了早先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在融合中国内地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以内地回族等民族清真寺、拱北和新疆地区维吾尔等民族礼拜寺、拱北、宗教学校为代表的两大伊斯兰建筑体系。这些伊斯兰建筑具有伊斯兰教的宗教意识所决定的建筑功能和内容特点,同时有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例如,伊斯兰教反对崇拜偶像,只要求穆斯林在礼拜时面向圣地方向即可,因此内地伊斯兰建筑多采用灵活多变的中国传统院落式平面布局、木构架结构,在装饰纹样和室内彩绘上则吸纳阿拉伯建筑风格。在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则较多的保留了阿拉伯建筑建筑风格,由于受到当地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一般采用内外殿布局,建成木质密肋式梁构架平屋顶,也有以土坯或砖块砌筑成拱形屋顶,大多建有装饰性强的尖拱形大门及高楼,并在重要建筑物的外表镶嵌彩色琉璃。总之,中国的伊斯兰建筑不论是内地的或是新疆的,在达到了实用、安全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还是包含着有关民族深刻历史与宗教哲学意境的、深嵌在地域性文化框架之中的一种宗教艺术。

2 伊斯兰建筑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发展

伊斯兰教创立后不久,便开始传入中国。其传入的确切时间在史学界和宗教界尚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在唐永徽二年。伊斯兰建筑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不仅对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产生影响,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建筑缝合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伊斯兰建筑,又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新的建筑艺术风格和结构体系。根据中国伊斯兰建筑的发展特点,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移植时期、形成时期、高潮时期、衰退时期以及复兴时期。

2.1 伊斯兰建筑的移植时期——唐初至宋末

自唐永徽二年至宋朝末约600年间,伊斯兰教随着海上和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得到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日益增多,许多阿拉伯商人来中国经商。这时,中国的穆斯林居住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大分布、小聚居的特点。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就需要有礼拜用的礼拜堂,随着穆斯林人数的增多及进行聚礼、会礼和宗教集会活动的需要,许多地方开始建造清真寺。但这一时期,中国本土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外来的阿拉伯人把卓越的拜占庭拱券技术用于建造中国的伊斯兰建筑。这一时期的中国伊斯兰建筑多用砖石砌筑,建筑面布局不强调对称,与中国古代传统木构架建筑迥异,外观造型基本上是阿拉伯式样,礼拜殿、大门及宣礼塔等建筑多用尖拱券或穹隆顶,内部装饰也与传统的伊斯兰建筑的装饰手法一脉相承,多采用植物和阿拉伯文装饰纹样。这一时期的中国伊斯兰建筑完全是一种外来文化在中过的移植。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广州的怀圣寺(图1)。

2.2 伊斯兰建筑的形成时期——宋末至元末

宋末到元末的200多年间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大发展时期。元朝是中国的大统一时期,当时东西交往畅通无阻,大批中亚、西亚、阿拉伯及波斯等地的回族迁至中国,并以聚居的形式在各地经商、屯田,加之内地改信伊斯兰教的部分蒙古族、汉族,这些由共同的宗教信仰,表现出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个新民族—回族。回族在慢慢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因此,这一时期的伊斯兰建筑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都超过了唐宋时期,虽然这些建筑从布局和外观造型上还保留着阿拉伯形式和做法,但是也逐步汲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以及木构架建筑体系,运用纵向轴线式院落形制来组织各种单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建筑。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杭州的凤凰寺。而这一时期的新疆地区对伊斯兰教的普遍认同,形成了该地大部分区域都信仰伊斯兰教,产生了大量的伊斯兰建筑。这些建筑总体布局、建筑样式、内部装饰仍旧保留了阿拉伯样式,这一时期的新疆伊斯兰建筑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较少。

2.3 伊斯兰建筑的高潮时期——明初至鸦片战争

明初到鸦片战的近500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段时期也是中国伊斯兰建筑发展的高潮时期,在中国出现了讲经堂、道堂、拱北等伊斯兰建筑,并形成了以内地回族等名族特有的清真寺、拱北和新疆地区维吾尔等民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两种不同风格的伊斯兰建筑体系。这一时期,内地的伊斯兰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合院式的布局向横、纵向延展。而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则依旧保持了阿拉伯的样式。由此可见,从明朝开始,中国的伊斯兰建筑已明显形成了两大体系。清朝时期是中国伊斯兰建筑的告诉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内地的伊斯兰建筑已经完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形制,其总体布局多为四合院式,建筑规模宏大,大殿及主要配殿都使用斗拱,屋顶则多为勾连搭。其平面形式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及工字型等。后窯殿样式变化很多,有单檐、重檐、二重檐的十字脊及亭式等。而新疆的伊斯兰建筑则完全不同于内地的伊斯兰建筑。新疆的伊斯兰建筑更多的保留了阿拉伯样式,同时受到当地资源和气候的影响,建筑材料多为土坯、琉璃砖和木材。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新疆的苏公塔(图2)。

2.4 伊斯兰建筑的衰退时期——1840~1949年

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和人民财产损失严重,中国各地的不少清真寺被严重破坏。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由于战乱相对较少,伊斯兰建筑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建筑规模、工程质量及艺术水平都远远不如前一时期。而东南沿海地区的伊斯兰建筑出现了衰退现象,许多著名的寺院遭受战火的焚烧,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一些新建的伊斯兰建筑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局部的细部处理采用欧美样式。

2.5 伊斯兰建筑的复兴时期——1949年以后

随着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伊斯兰建筑重新得到了发展。全国各地不少清真寺得到修复或重建。这一时期,由于西方的建筑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此时的伊斯兰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建筑造型普遍采用仿阿拉伯式的,也有仿传统宫殿式的以及混合式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造型。建筑材料也由中国传统的木材变为钢筋混凝土。

3 中国伊斯兰建筑的主要特征

自明清以来,伊斯兰建筑在中國快速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主要特征。在总体布局上,一般都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单体围绕着一个中心院落来组织建筑群,院中建有礼拜殿、沐浴室、教室、宿舍等房间,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其礼拜的朝向一律向西,因此每座清真寺的礼拜殿均坐西朝东,必须面对位于中国西面的麦加克尔白 (天房)方向。在建筑形制上,用料考究,制作精巧。伊斯兰装饰艺术严格受伊斯兰教义的影响,在艺术创造上严禁一切具体的人物和动物纹样。因此,伊斯兰建筑内部的装饰纹样一般以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和文字装饰纹样为主。此外,中国的清真寺建筑,都特别注重周围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四周栽种树木花草,有条件的还在院内设置水池,创造清新典雅的景观。

伊斯兰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在融合中国内地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以内地回族等民族清真寺、拱北和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等民族礼拜寺、拱北、宗教学校为代表的两大伊斯兰建筑体系。这两大体系的伊斯兰建筑具有不同的建筑特征。

3.1 中国内地伊斯兰建筑的主要特征

中国内地的伊斯兰建筑不仅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而且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布局。内地的伊斯兰建筑在布局上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的原则,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内地的清真寺以礼拜殿前庭的中轴线为主导,在两侧布置讲经堂及办事房等,又沿中轴线向前延伸,设置邦克楼、牌楼等辅助用房。

(2)建筑类型及形制。内地的伊斯兰建筑在建筑类型及形制上体现出中国化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大门,因带有屋顶,常称大门楼。屋顶多为硬山式、悬山式或歇山式。门上均有匾额,多题寺名。寺门多采用中式传统大门制度,三五开间、大木结构,起脊。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等。这种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出入口。邦克楼为中国传统阁楼式,二层和三层。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大殿前设置前廊(捐轩)。沿中心轴线向后增加,一进、两进、三进、四进,由需要决定,形成一连串的庭园布局,也就是纵深布局,明显表现了建筑的秩序性。

(3)建筑装饰。内地的伊斯兰建筑在建筑装饰上,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装饰手法融会贯通,建筑的装修构件,与木构架体系巧妙地配合,从细部处理到整体造型都力求与建筑的身份合宜,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几乎见不到纯装饰性的构件,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

(4)庭院处理。内地的伊斯兰建筑大多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风格,反映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他们在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设置香炉、鱼缸,立碑悬匾,堆石叠翠,掘地架桥,大有“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味。

3.2 新疆地区伊斯兰建筑的主要特征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较多地保留了阿拉伯建筑风格,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布局。新疆地区伊斯兰建筑的礼拜间数不成单数而成双数,礼拜寺的总体设置不强求轴线对称,也不设置重重院落组合,往往进入大门就可望见礼拜殿,布局相当灵活。新疆的清真寺也均按东西方向布设,一般由大门、塔楼和礼拜殿组成,规模大的还附有教经堂、水房等建筑。

(2)建筑类型及形制。因受当地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一般采用内外殿布局,密肋式梁架平屋顶形制。为了突现礼拜殿的宗教功能,不少大清真寺将外殿中部加高,形成高大宏伟的气势。最具代表性的是清真寺主体建筑大殿屋顶建有一个或一组绿色圆拱形弯隆顶建筑,以彰宣伊斯兰。一组一般包括一个大绿圆顶和四个小绿圆顶。大的居于殿顶中间,四个小的各居殿顶一角。在主要的圆拱形建筑上饰以一弯新月,直指蓝天。新疆地区的不少麻扎,也往往在陵墓主体上方突起高大的穹窿顶,并在外壁及屋顶装饰彩色琉璃,从而产生强烈而醒目的宗教艺术效果。建筑的出入口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或是马蹄形或多叶拱。亦有其它形式的异例,正半圆拱,圆孤拱,仅在不重要的部分罕用。

(3)建筑材料及装饰。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主要是以砖木材料为主,但由于新疆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的特点,也出现了许多土制的伊斯兰建筑,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具有浓厚的维吾尔民族色彩。例如具有木雕、砖雕、石膏浮雕和彩绘等表现手法,在装饰纹样上除具有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纹样外,还有巴旦木纹、石榴纹、花蕾纹、花朵纹和叶状纹等。在伊斯兰建筑的屋檐装饰上,新疆地区的礼拜殿是将檐廊扩大,形成敞口式的外殿,宏伟舒展,极具特色,又采用雕刻细腻的各种柱式和彩绘来装潢美化。而在内檐处理上,新疆地区礼拜殿的内殿和圣徒陵园内常运用各种形式的拱券门来分隔内外空间,中部则用高大的圆拱顶来制造隆重而神秘的气氛。新疆伊斯兰建筑的着色主要以绿色、紫色、蓝色、草绿色、白色、黄色为主,整体色调趋于偏冷,协调中透露着宗教的神秘气息。

4 结束语

伊斯兰建筑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将在表达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念的同时,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风格,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伊斯兰建筑,并成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本土建筑师应从文化、地域这两大主导因素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寻找中国伊斯兰建筑形式特征的机制与原理 进而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在设计中强调宗教建筑的功能同时,突出它的文化内涵,使整个建筑更有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燕宁娜,王军.伊斯兰教建筑外部空间设(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2):266-268.

[2] 李琰.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D].甘肃:西北民族大学,2005.

[3] 张建波.新疆伊斯兰建筑的构建意识[J].西北美术,2003(2):23-24.

[4] 范庭刚.新疆伊犁伊斯兰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5] 孙善杰.新疆伊斯兰建筑风格及发展[J].昌吉学院学报,2002(4):46-47.

猜你喜欢

清真寺中国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英媒:“中国”成美国网络威胁敏感词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